坐在書桌前發呆,無意間看到一本對我有很大啟發的書,我們的生活也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所以分享出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你就是答案》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武志紅著
原先打算是將整本書濃縮成一篇文章,可是大眼看了一下,內容實在是太好了,所以分開分享。
這本書總共有六章
心知道答案;
做一顆永遠成長的蘋果樹;
不要活在別人的感官里;
不叛逆,無獨立;
戀愛是“第二次童年”;
當夢想撞上現實;
我總共分享四章,今天繼續分享第一章的下半部分
導言:忠于你內心做事,你便經常會展現出遠遠超乎水平的能力來
第一章
心知道答案(下)
1.你最豐富的資源在你心中
我們在做一些事情時,很容易被資源的獲得而感到困擾,我們該去哪里找尋資源?其實你自己的內心擁有很多的資源和靈感,只需要四步就能找得到。
第一步:端正你的坐姿
第二步:閉上眼睛,做幾次深呼吸,很自然的深呼吸,只是將呼氣和吸氣的節奏變得長一些即可,并感受氣息在你的身體內流動,
第三步:花一點時間感受你的身體,如果時間較短,感受幾個部位即可。通常建議先感受雙腳踩在地上的感覺,再感受大腿、臀部、腰部與背部等部位坐在椅子上的感覺,再感受一下小腹部、肚子、胸口……
第四步:向自己的身體,向自己的內心提出一個請:我希望在某一方面獲得資源,請幫助我。
然后,靜靜等待即可,一些資源會自然涌出,這些資源可能是童年的回憶,也可能會與某一些幫助過你的人有關,也可能是你在公園中玩耍的感覺,也有可能是只屬于你的一種特別體驗,甚至是完全出乎你意料的資源。
忠于自己的內心做事吧,因為那樣經常會展現出遠遠超乎水平的能力來。
2.充沛的感覺如何產生
打籃球需要感覺,彈鋼琴需要感覺,同樣寫作也需要感覺。
如果只是坐在哪里等待感覺的來臨,那可就太糟糕了,這個辦法時間太長,我們根本等不起
所以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找感覺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不然我們也不會去找那些可以直接拿來用的干貨來使用了。
可你會發現當你掌握的技巧越來越多時,你的感覺便會自然而然的來到,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當你想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時,你便會投入足夠多的精力到這個領域中,投入到自己十分相信自己的地步,這樣就會形成一套自己的套路,感覺自然就有了。
所以要想在某個領域獲得充沛的感覺,最好的辦法就是持續不斷的投入到某個領域當中去
3.生命的意義在于選擇
碰到一些事情時,我們有時會問自己,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有的人是為了錢,為了名,又或者是為了一個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和標準,在眾多標準中我很喜歡存在主義哲學家們所說的話:
存在是為了自由,自由是源于選擇。
翻譯出來就是:人活著是為了自由,可怎么活出自由感呢?那就是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只有不斷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是活過。相反,自己的人生總是讓別人做選擇,那只能說你是提線木偶沒有活過。
所以從小事開始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按照他人的方式和選擇來生活,而應用自己的感覺來做選擇
4.自己的人生要自己選擇
我們經常聽家長們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不停的給孩子們報各種補習班,根本不在乎孩子們的感覺和孩子們愿不愿意這么做。
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有兩點原因
①衡量一個孩子的優秀標準不僅僅只是一個學習成績
②這種邏輯有個巨大的漏洞,家長們覺得起跑線比別人高了以后,孩子就會像一只聰明的兔子一樣不停的跑,不會偷懶,不會失敗,從而把其他家庭孩子遠遠的甩在身后。
然而實際上每個人的成長一定是磕磕絆絆的,起跑線比別人高只能說明你比別人多了一點點微薄的優勢,真正要做的是從內心尋找,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這樣才會將他人甩在身后。
當你尋找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時
你會發現,你對電腦好奇,那么就去發展這一技能
或許你會發現,你對人性特別好奇,那么就去發展這一根系
或許你會發現,你對周游世界感興趣,那么就去努力發展試試看
…
或許你還會發現你的興趣很廣泛,那很好,去發展。
成績和高考不是生命,也不能奠定你的人生,你可以從現在開始,你自己來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5.對控制者說不
我最喜歡的一個小說家之一村上春樹,他說過這么一段話“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么看,我絕不會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情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么也長久不了”
所以如果我們太考慮別人,那么你就會失去自己的節奏,可為什么無數人都失去了自己的節奏,原因是因為我們身邊有一個控制者,控制者將他的意志強加給你,處處干涉你,你的節奏一再被打亂
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控制者就是父母。
在學業上父母強行干涉孩子,強力入侵孩子,那孩子就會產生這樣的矛盾心理:如果我學習好,就證明了父母的入侵是對的;所以他會用潛意識下達一個指令:無論如何都不能學好,向父母的意志表達對抗。
控制者們除了干涉孩子們的學業以外還有幾種不同的表現方式
比如:出門前你準備穿鞋,她們會先你一步說把鞋穿上;東西掉了她們會先你一步,讓你撿起來。
還有身邊的其他親人也會這樣,比如婆婆,她會教你夾衣服的夾子要如何安放,且她會經常說:看吧,我早說了,你們這種事情肯定做不來,你們就是不聽我的。
那這是怎么回事?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控制者的內心,其實停留在嬰兒早期的發展水平上。
如果沒有媽媽,嬰兒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任何挑戰,對他來說都是失控,所以成年后的他就會變成控制者,從而減少失控的可能性
了解了控制者,那做為被控制者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①發現自己頭腦和身體分開時,要明白那是控制者的聲音,不是自己聲音
②告訴自己,你要做什么事,擁有一個理由就夠了——我想這么做!你不需要說服別人,不需要別人批準
③在小事上開始和控制者對峙,最好是找好一個點,持續地和控制者溝通、交流、對峙,一次次地跟對方說:我是我,我有我的想法和我的選擇
④對峙時,要不含敵意的堅決。我很堅決地守住我的立場,但我沒有敵意
⑤在一起時,對控制者有點耐心,特別是他們失控時,知道對他們來說這是很可怕的體驗
⑥你可以遠離控制者,讓你不能遠離的,常是你內心有嚴重的內疚感,你覺得遠離他們,他們會死掉
總而言之,被控制者需要為自己爭取空間,控制者試著去處理失控的感覺。雙方都不要激烈地攻擊自己,都是可憐人。
6.習慣性遲到是怎么回事
習慣性遲到,包含著一種很深卻不容易察覺到的心理——盡可能多地待在自己的世界里,盡可能少地進入別人的地盤
因為進入別人的地盤會有失控感,會不舒服,以及其他令人不舒服的感覺,根本性的感覺是——別人的地盤不歡迎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嬰兒時,知覺到媽媽不歡迎自己,則長大后,就會將整個外部世界知覺為不歡迎自己。
而做為一名成年人,便會用各種各樣的能力和技巧來對抗存在性焦慮,但只有在他們的地盤上,他們才能感覺到,他們的能力與技巧乃至人際關系是可以有效掌控的,一離開這個地盤,自己就什么都不是。
所以一個成年人,在外部世界是一個沒脾氣的好人,那是因為他控制不了,而在家他是暴君,是因為家是他的地盤,發生的事情都如他所料,所以往往試圖用強力控制一切。
說到這里在順便說一下早到,習慣性的早到,尤其是早到比較久的,這是一種順從
而這兩者的區別在于
遲到者因追求強力控制,常常會發展出強大的意志和能力,所以容易有世俗的成功,而習慣性早到過于考慮別人,將控制權交給了別人,這就會導致在社會上經常處于被動地位,影響取得的成就
不過早到者也會有其他方式來追求掌控,拖延就是他們對別人的隱形攻擊。
總結一下,習慣性遲到是為了對抗極度焦慮而發展的掌控策略。而拖延是習慣性早到的人對他人的隱形攻擊。
第一章的十二條內容就結束了
第二章的六條內容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