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作者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他們的合著曾在《紐約時報》最暢銷榜單中持續奪冠6個月,被翻譯成16種語言,在超過35個“年度最佳”名單中出現。他們的研究涉及社會學、心理學、軍事學、生物學等諸多領域,多角度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的規律和奧秘。他們的合作曾獲得美國9個國家獎項,包括美國科學發展協會的杰出新聞獎。
本書從心理學角度告訴你,決定輸贏的關鍵因素在哪里。通過作者對競爭心理的分析,你可以看清輸贏背后的心理玄機,從而有效調控個人心態。作者從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事情入手對輸贏本身進行較為深入的解讀,比如觀看一次比賽,做一次運動,吃一頓飯,談一次戀愛等,通俗易懂,能引起共鳴。這些看似平常的活動中,其實都包含著輸贏的道理。贏的奧妙,在于精準洞察輸贏背后的心理玄機。
每個人從小就生活在競爭環境,尤其是中國小孩子,從小就要和一個叫“別人家的小孩”相比,有競爭就有輸贏,本書重點是研究了是什么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競爭結果,本書講了影響競爭的三個因素。
第一:在勢均力敵的環境下,競爭才能發揮激勵作用
作者通過在大學新生中的實驗對比,把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和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安排在一個宿舍,看在相互競爭的環境中,看是否學習差的學生會被學習好的學生所激發和影響,成績逐步變化,但實驗發現事與愿違,學習差的學生更差了。
競爭激發潛能的作用是有邊界的,競爭在一定條件下能激發你的潛力,讓你贏面更大,但競爭和潛力不是線性相關的,而是呈倒U曲線關系,超出一定的限度,增加競爭的強度會適得其反,不斷沒有激勵作用,反而會讓差的學生直接放棄競爭。
不論是美國公司的銷售部門,英格蘭摘草莓的農民,他當他們與水平相近的人競爭時,生產效率都能普遍提升10%-50%,而和水平相差較遠的對手競爭時,效率反而會下降。
第二:女人面對競爭更理性,男人會高估自己的優勢
人們往往認為女人是感性的,男人是理性的,但當面對競爭時,情況往往不太一樣。在剛才提到的實驗中,作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女生宿舍中較差的學生和頂級學霸在一起時,較差的學生的成就能得到提升,但是男生的情況就不一樣。
男生有更強的競爭意識,他們時刻都想與別人緊張,而且還普遍過度自信。上一所好大學之前,女孩能做一個比較清醒的估計,她們知道自己面對這么多好學生,可能沒什么優勢,所以他們遇到困難時更加謙虛,心態也更加積極。反之男生卻更有自信,往往在遇到困難時不太愿意求助別人,他們拒絕承認失敗,甚至直接放棄努力。
但過分的自信也有好的一面,政客中大部分都是男性,這是因為女性在面對競爭選舉時,她們會更客觀和理性分析勝選的可能性,然后她們會覺得概率太低而放棄,但是男性政客普遍高估自己的競爭力和勝選可能性,所以他們仍然樂觀地參與。
第三:愛不愛競爭是由睪酮素水平決定的
一個人愛競爭、愛冒險有其生理因素,是由睪酮素的分泌水平決定的,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的。睪酮素是一種雄性激素,女人也會分泌,只是量很少,所以女人看上去沒有男性那么愛競爭和冒險。只要和競爭有關的項目,不管是體力還是腦力的,睪酮素都有刺激作用,在考試之前,在體育競賽之前,男性的睪酮素都會大量分泌,讓人更加投入比賽,睪酮素的分泌可以讓他們在比賽中更加無私、更關心隊友,甚至能讓我們做更多理性認知而不是感情沖動,如果一個人的睪酮素水平不夠,他就很難進行興奮狀態。
一個人的基礎睪酮素水平能從外表看出來,看無名指和食指的長度比就知道睪酮素水平高低。無名指比食指長越多,其睪酮素水平就越高,也越喜歡競爭,越容易在競爭中勝出。作者對成功企業家進行了指紋的對比發現,他們的無名指長度都很長。
但熱愛競爭有很多影響因素,睪酮素的水平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還有很多后天的努力和社會環境決定我們是否愛競爭和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