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3 02:15:33
究竟什么財務指標是最重要的?是市盈率,還是市凈率,或者是其它?
市盈率對價值投資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格雷厄姆也推薦將之作為股票分析的起點,但世界真的這么簡單嗎?只靠一個能非常簡單計算出來的數(shù)字,就能解決投資這樣的難題?市盈率,或者說當期的每股收益,至少會受到下列諸多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很多和公司的正常盈利能力沒有關系:1、撥備,也就是準備金的提列;2、折舊與攤銷的方式;3、非經常性損益;4、資產結構;5、行業(yè)的周期性;6、稅制。所以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中寫道:“當期收益不應成為評估的主要根據(jù)”,在《聰明的投資者》中分析了兩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后寫道:“公司會計制度變化多端,證券分析極其復雜,股票評價唯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可靠。對大多數(shù)投資者來說,或許最適當?shù)膽B(tài)度是確信自己是以好價格買進股票,其余便無需追究了”。而在過去盈利和當期盈利進行對比的問題上,他又寫道:“資深分析師將如何根據(jù)其所判斷的未來不利發(fā)展,而調降上述的‘過去績效價值’?坦白說,我們毫無概念。”
至于資產負債表,很多人認定格雷厄姆的經典方法,是挑選低市凈率股票。先從《證券分析》對普通股分析的章節(jié)結構說起:格雷厄姆按順序寫的是:1、股利因素;2、損益分析;最后才是:3、資產負債分析。如果這還不夠有說服力,請見格雷厄姆的原話:“資產負債表不具有主要意義,除非揭示了明確的財務缺陷,抑或是揭示出流動資產價值大大超過市場價值。”實踐中,巴菲特以很便宜的價格購買了伯克希爾——當時是家紡織廠,眾所周知,這是巴菲特最糟糕的投資決策之一。
股權資產收益率(ROE)或者類似指標,也存在悖論:假設某企業(yè)非常高的價格進行股權融資,比如凈資產1億,然后把1%的股權以1億的價格賣掉,這樣明顯會降低股權資產收益率。但同樣很明顯,這個行為幾乎只會增加公司的價值。
只有一個指標我承認無懈可擊,那就是巴菲特所言:“用現(xiàn)金流計算出的最便宜的投資是投資者必須進行的投資——無論公司是否成長,無論公司的盈利是波動還是平穩(wěn),或者無論股價相對于公司目前的收益和賬面價值是高還是低。”但很明顯,這句話是同義重復的,因為公司價值的定義就是現(xiàn)金流折現(xiàn),未來現(xiàn)金流這一概念同樣帶領我們走向不可知的未來。
所以,我認為這眾多指標,都沒法單獨地告訴我們公司價值,但這絕不意味著它們沒有意義,正好相反,它們都很重要,但沒有辦法明確地說哪個指標是最重要的。如格雷厄姆所言:“當前結果、7年平均數(shù)、發(fā)展趨勢究竟哪個重要,完全取決于分析家的判斷。很自然,如果上述這些計算都能得到確認的話,他對得到的任何結論都會更有信心”。
更進一步,投資者要重視財務報表,但也不能盲從于財務報表。公司在商業(yè)生態(tài)中的地位、與供應商和消費者間微妙的關系、核心團隊的重要性(如胡舒立的出走對財訊傳媒的當期資產負債表毫無影響)不是幾張表能概括出來的。如巴菲特所言:“在我和查理買的大部分證券之中,我們從未同管理層會面或交談。我們主要依賴財務報表,我們對這個業(yè)務的總體理解,我們對要購買產業(yè)和公司的具體理解。”當分析師們一個季節(jié)一個季節(jié)地分析資產負債表時,熱衷于與管理層溝通時,巴菲特卻津津樂道于可口可樂的味道,男孩們在圣誕節(jié)購買巧克力的心態(tài),同時認為:“同管理層交流有什么用嗎?如果您同大部分公司的管理層交流,他們會說他們認為他們的股票是很好的,他們會告訴你好的事情,跳過不好的。”(這一點,我相信在福記食品清盤前與管理層交流的分析師有更深刻的體會)
也許在復雜的投資世界,只有如查理.芒格般從多學科出發(fā),廢除門戶之見,采用系統(tǒng)的思考方法才能在整個職業(yè)生涯中不斷做出明智的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