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初知道《奇特的一生》,是通過李笑來老師《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李笑來老師在十年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樣的一本書,自那以后呢?你們也看到了他現在的成就,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就會想為什么我們沒有那個時候就看到這本書,不然我們也能夠很有成就。
其實這是一個謬誤,正如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個說法是道理都懂,但是就是過不好這一生。很多人在讀完一本書以后,有些人能把這些書里面的精華都轉化為行動力,但某些人看過也就是看過了,只是當時會感覺到很振奮,很震撼人心。因為遵循二八定律,在這個世界上就算同樣的資源放在你的面前,也不可能人人都能夠成功,只有少數20%那些人能夠抓住機會。
2.
這本書的主人公叫柳比歇夫,他做著在我們常人看來,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他把每天發生的事情,做過的事情都詳細地記錄下來,不僅記錄發生什么,還記錄用了多長時間,還會記錄倒霉的事,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每天都在記錄,記錄了整整56年,就算他在失去親人的那段時間,他還是沒有放棄這樣一個記錄的習慣。
又有很多人會提出疑問,記錄多花費時間,與其記錄,與其做規劃,我還不如好好的去做事情呢,但事實是什么呢?就比如一艘船在海上航行,沒有任何定位,沒有任何規劃,只是朝著某個方向去航行,但最后你會發現方向完全反了。所以有的時候,你會看到有些人,也很努力,也很刻苦,但是為什么他們不能取得他們所想要的成功呢,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沒有規劃,沒有為自己的目標設定一個航向,他沒有及時作出反饋,沒有及時調整好自己,那樣就算你刻苦努力,但離目標卻越來越遠。
其實主人公在做這個記錄時,他所想的不一定是成功,他只是想讓生活變得更好。他的時間開銷日記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費時間,每天記錄5到7行,到了每個月就會做月度總結,到了年底會做年度總結,比如游泳45次,娛樂55次,清楚地顯示時間的用途。通過這樣的記錄,他還能更加精確地感知時間,它借助一種內在的注意力,感覺得到時鐘在表盤上移動,對他來說,時間的急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他仿佛置身于這一急流之中,覺得出來光陰在冰冷的流逝。
3.
人生的容量
他的時間好像是物質,不會無影無蹤地消失不見,不會消忙。它變成了什么?總能查的出來,由于做了統計 他獲得的時間,這是最實在的收獲。他對“時間下腳料”的利用,也是考慮得無微不至,也可以稱碎片時間,比如出門旅行的時候,他看一些小部頭的書,學習外語,他利用這些時間,竟然把英語給學會了。他也能很好的支配他的時間,比如在清晨頭腦清醒的時候看一些專業類的書籍,等到比較累的時候,他就會看一些輕松的讀物。
隨著時間的流逝,柳比歇夫越來越感到時間的珍貴,這種感覺是每個成熟的人都有的,他的時間統計法使他珍惜每一寸光陰,使他崇敬時間,由于他從不把半個小時看成是少量的時間,所以能他做了很多事。
4.
簡樸生活
時間統計法,為他創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使他如此繁忙,以致它很容易忽視很多日常飲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條件,使他輕松的寬宏大度的去忍受人們所做的一些蠢事,而不去同慪氣,因此他心神安寧,神經健全。
時間統計法是一種讓人超越自身可能性的方法,柳比歇夫的時間比別人多了一倍,這個方法可以節約時間,但不能增加額外的時間,它的關鍵不在時間的數量上,而在于時間的質量。大多數人對時間都持有自己的態度,各不相同,但他熱愛時間,珍惜時間,不是把它當作工具,而是把它看成是進行創造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