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行動計劃#寫作093:【奇特的一生】怎樣過好這一生——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術

《怎樣過好這一生——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術》讀后

時間都去哪了?為什么我們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需要額外加班來完成本應按時完成的事情?時間和注意力正成為我們最稀缺最寶貴的資源。本期推薦《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堅持56年的“時間統計法”》這本書,學習先人如何高效利用時間。您將了解到:

·時間統計法為什么對柳比歇夫如此有用?

·具體操作要點;以及

·重新認識自由


1、柳比歇夫為什么被推崇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前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一生著作等身,晚年備受推崇。作者格拉寧(俄)從柳比歇夫留下的大量書信、學術報告等文字資料中發現,柳比歇夫受到擁戴和推崇,并不是因為他學術上的見解有多了不起。別人之所以向他學習,主要是學習他怎樣生活、怎樣思考。他讓大家看到了一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你能做到的比你想做的多得多。

看看他的成就:他生前發表了70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之作、地蚤分類、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此外還有回憶錄等。他對各個專業都涉及,一方面是興趣所在,一方面也是對自己生物學研究的補充幫助。

但為何他能如此高效:答案就在他獨創的、且一直使他受益終身的時間統計法。

2、時間統計法的契機

促使柳比歇夫做時間統計的是他一生追求的奮斗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這是個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他一開始認為僅僅是了解分類統計方法即可,但后來發現需要懂點哲學,慢慢的竟然還需要懂點文學和藝術……他是一個一旦確定目標,就會不顧一切努力奮斗的人,所以當面對任務的繁多和時間的匱乏這一矛盾時,他發明了自己的時間統計法。依靠這個方法,他能感知任何細微的時間流逝,為自己計劃任務,同時能夠隨時調整突然的變化。可以說,正是時間統計法使他一生都始終忠于青年時的選擇,忠于自己的愛好和理想,目標明確。這是孤注一擲,不計后果的投入理想中。

許多實干的、有遠大抱負的年輕人對柳比歇夫這一十分明智的、合理的時間統計法很感興趣,指望這個方法帶來成效。但問題在于,一個人只有向自己提出遠大目標時,這個時間統計法才能成立。此為前提。

3、具體操作

首先是記錄,然后是分析。

1、分類記錄

時間開銷日記是純粹的“事件—時間日志”沒有細節,沒有思考,只是基于過程的詳細記錄,單純記錄做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時間,精確到分鐘,能讓自己一生的每時每刻都有據可循,當需要的時候還能清晰地再現。

第一類包括中心工作(寫書、搞研究等,還有細分)和例行工作(看參考書、做筆記、寫信等,還有細分);第二類工作包括做學術報告、講課、開學術討論會、看文藝作品等,不直接屬于科研工作的活動都包括在內;第三類則是其他事情。

2、分類統計

分類和記錄包括日期、姓名、事件等,按一種巧妙的體系分別銘記在頭腦中,在需要的時候隨時調用。但只統計第一類工作的時間總數,統計的是純時間而不是毛時間。也就是,真正集中注意力做第一類工作的時間。當然,一般認為毛時間=純時間×1.2~1.3。

3、分析總結

以總結為鏡,照見過去的自己,以細密的網眼,抓住了變化無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們沒有察覺到的、損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時間。

總結要求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變化、完成什么、未完成什么(為什么)……柳比歇夫善于統計時間,以致每篇文章都要“成本”核算,但無外乎是準備了幾小時幾分、寫作幾小時幾分、共費幾小時幾分、從幾月幾日到幾月幾日等,每道工序都算得清清楚楚。

我們的記憶靠事件,生活由事件做標志,但事件之間的鏈接時間到哪里去了?我們太過不在乎幾分鐘的時間,大手大腳地隨意揮霍。我們總是找各種各樣的借口說忙:沒時間陪孩子父母、沒時間看書看朋友、沒時間……每個人手上都戴著手表,或拿著手機,但時間并沒有因此增加,我們同兩千年前人們一樣,“一生的時間大部分用于錯誤及種種惡行,很大一部分用于無所事事,虛度浪費,等待鴻鵠到來。”我們整一生幾乎都沒有用來干應當干的事。如果能有一種容器存放時間該多好,畢竟不是每時每刻都需要時間,有時候甚至需要殺掉它。

這個方法不承認有什么壞的、不能利用的、多余的時間,所有時間一視同仁,一樣寶貴。也沒有休息的時間。所謂休息,是兩種工作的交替,就像正確的田間輪作制。它使我們感知一切有效的時間,洞察時間中的一切曲里拐彎的地方和空白點。

4、碎片時間利用

清晨頭腦清醒,看嚴肅書籍(哲學、數學),鉆研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后,看比較輕松的讀物(歷史或生物學),腦子累了,看文學作品。在路上看書好處:感覺不到路途疲憊,神經系統狀態比其他條件下好。

4、帶來什么好處

柳比歇夫一生竟然能做這么多事,可見他自創的時間統計法,已成為他生活的骨架,不僅保證了最高效率,并且保證了最旺盛的生命力,使他幾十年來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

1、感知時間

時間統計法幫柳比歇夫培養了特殊的時間感,由于做了統計,他的時間好像物質,不會無影無蹤消失不見,不會消亡變成其他什么,總能查得出來。他獲得了時間,這是最實在的收獲。對他來說,時間的急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他仿佛置身于這一急流中,覺察得出來光陰在冷冰冰地流逝。可以說,他是依靠他那最最合理的方法一手造就了自己。他創造了他的方法,他通過他的方法證明,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用到一個目標上,可以取得這么多的成就。只要連續多年有系統地、深思熟慮地采用他的方法,就可以獲得感知時間的能力。

2、克制的生活

時間統計法關鍵之一就是分類。分類幫助你規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你還會發現,有時候事務性的工作并不一定分散注意力,而是有利于創造的一項條件。

3、時間之于道德品格的養成

他認為,某種思想是否有權威,并不取決于擁護這種思想的人有多少。重要的不是推翻什么,而是代替;不是駁倒什么,而是信服。某些地方,其他任何人都看不見真理存在,他在那里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而在另一些地方,已經確立了不可動搖的真理,他卻在那里探求懷疑。

方法,利用時間的方法,都必須與生活的目標和意義、與道德品質協調一致。柳比歇夫通過時間的高效利用,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他對這種道德似乎有一些精神的標準,是他自己規定的,并且同他的生活方式有著某種聯系。比如在對待別人來信的事情上,他的道德標準要求他無論認識與否,只要來信必回復。也就是因為時間被合理地利用了,所以他才能堅持自己的道德標準。

5、評價

柳比歇夫的生活是按時間統計法安排的,時間統計法要求他干什么都要合乎邏輯,給他提供最合理和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幫助他決定最有利的方案。他從來不抱怨時間不夠用。善于工作的人,時間總是夠用的,或者說,他們的時間比別人多。

柳比歇夫通過他獨創的時間統計法做了研究:試驗在聽、說、讀、寫、思索等各個方面,他到底能干什么。時間統計法沒有控制住他,而是像過去為他的長處服務一樣,開始馴服地為他的弱點服務。他善于觸摸具體時間,學會如何同跳動著脈搏的、正想溜走的“現在”打交道。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他總是循著他能力的邊緣前進,他對自己能力的掂量越來越精確。

但重要的是,他為是什么這么記錄時間?可能沒有其他目的,而僅僅是我對自身的關心,對不斷成長的自身的關心。他從來都不是已經“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他永遠正在“逐漸成為”怎樣一個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變化,他總是重新考慮,不斷提高對自己和理想的要求。大多數人不想試著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極限,他們一輩子也不想試著了解他們能干什么。

時間統計法不是節儉的計劃工作預算,而是向時間做自我剖析,就像十字架一樣,在時間中找到自己的坐標。

固然,柳比歇夫也有遺憾之處,他在畢生追求的生物學分類方面的建樹并不是他著作中分量最大的一部分。而且有時候,他在做違反自己利益的事情時,所表現出來的也并不是理智之內的東西。但或許因為他是個立體的人,他的另一面雖然在看不見的地方,但他并沒有試圖隱瞞。所以,正如我們評價這一循規蹈矩的統計方法是否可行一樣,唯一的評判標準是記錄者自身,而不是其他外界的評價。時間統計法的標尺,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推薦測評

1、重新認識自由

我所理解的自由,應該是時間和空間意義上的自由。空間的自由,可以是身體活動的不受限,也可以是腦中儲存的不同知識點。我們所說的自由的大腦,應該就是能夠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并還能清晰做出自己的判斷。

時間的自由,也就是對時間的感知能力。很難說當你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看待每天從身邊流逝的時間,會獲得怎樣神奇的體驗。這種感受超越了人體這一有形、有限的驅殼,在時間歷史的長河中來回穿梭;同時,又把人從不切實際的幻想中拉回,顯示出人的弱點,然后,鼓起勇氣繼續前行,攀登越來越陡峭的高峰——即追求最樸實的人性。

2、知己知彼,迎接挑戰

要改進自己對時間的利用效率,關鍵是先清楚知道自己干了什么,每件事花的時間是多少,才能知道利用率的高低,或到底把時間浪費在了什么事情上。一旦開始記錄,提高對時間的敏感度后,應該就不容易再隨意浪費時間了吧?

3、培養專注力

請注意,注意力>時間>金錢。搞清楚了這一順序,才能真正開始關注重點。

4、記錄成長

記錄時間能讓你清楚知道自己的變化,我的工作經歷、愛好、興趣、生活……幫自己更了解自己,專注于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只要用好自己的注意力和時間,天知道有多大潛力!


所以怎樣過好這一生?或許這篇文章只解答了其中關于時間利用的這一部分,但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相信大家都能慢慢找到自己的答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