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畢業生就業生存實錄
文丨春申君黃歇
說起Aaron和他所學專業的聯系,那可不止追溯到四年前,那是高中時期就有的想法,把它說成是信念也不為過。讀高中時,Aaron偏科比較嚴重,化學是他最喜歡的學科,那時候的他已經開始,甚至頻繁地在一些科學論壇上發帖、跟帖,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討論專業知識。除了課內的一些知識外,他還專門跑了一趟省城,買了不少網上推介的大學教材,自學一些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用以來解決基礎化學問題。這種偏執、狂熱的興趣保持了很久,高考結束填報志愿時,他在六個能選擇的志愿里都選擇了化學以及相關學科,有所開辦門類不那么全的大學,最偏也選擇了環境工程作為補充。所以在強烈的意愿與興趣驅動下,他打算再考一年。
在與家人商量的過程中,他的母親還是不同意他再耽誤一年,但在他的強烈要求下,家里其他人說服了Aaron的母親。因為擔心春節后期趕上學生返校潮,Aaron提前訂好了飛往廬州的機票,聯系了他在“南七”的大哥,帶著行李坐上了飛往廬州的飛機。其實,這不是他第一次去廬州,早在大一那年,大哥就邀請他去廬州游玩,初識“南七技校”是在一個雨天,那時候正值國慶放假,校園里的學生不是很多,一進東區的大門,靠近右手邊就是老化學樓,有一種沉淀著科學底蘊的感覺,Aaron拿著手機準備記錄下化學樓的每一處細節,那時的他就像一個朝圣者,“南七”就是他心目中的“耶路撒冷”。
初到廬州,Aaron借住在大哥和師兄師姐合租的校外公寓里,因為“南七”人相對來說樸素,租房也是一大筆開銷,為什么還有一些學霸中的學霸喜歡租房住。
一天中午Aaron和大哥在西區研究生食堂吃飯時他問道:“大哥,為什么一些學霸要舍近求遠在校外租住?很小資嘛。”
大哥淡定地說道:“因為我們在本科高年級時就進駐實驗室,經常做實驗做到半夜一兩點,宿舍十二點準時鎖門,很不方便”。
Aaron半信半疑,以為這只是大哥的說辭,因為在他的大學里,一般在校外租住的都是小情侶們想有他們的私人空間。因為搞科研太晚,被鎖在門外這類事情都可以比肩“愛迪生做實驗忘吃早餐”“大書法家小時候練字太投入,把墨當芝麻醬沾餅”的故事了。
但之后的經歷些許打消了他的疑慮,因為三位前輩在狹小的空間里硬是擠出了客廳給Aaron住,所以所有人進門出門他都一清二楚,印象深刻的是隔壁屋比他大一歲,但比他高兩級的物理系師兄每天早上不到八點就出門,但晚上兩點左右才回來。部分原因是他們實驗室有一臺大型精密儀器,只有他會操作,但很多人小碩又需要這臺儀器做測試這無疑直接成為了學霸中的技術擔當。后來那位師兄申請到了普渡大學的等離子體物理Ph.D,Aaron也徹底信服了“南七”學生普遍搞科研搞到昏天黑地,廢寢忘食的美談。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