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句頂一萬句》

讀《一句頂一萬句》時,我常常不自覺的想起一到冬天,就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提著凳子來我家門前曬太陽的那位裹著小腳的老奶奶。她常常在那一坐便是一個下午,以一個慈祥老者的姿態審視著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安安靜靜的看著時光一點點老去。
? 我并不知道我奶奶叫什么名字,只是聽我媽說我奶奶原來是地主家的千金小姐,梳頭都是雇人來梳的。我僅僅知道她姓顧,老家在江浙一帶,在舊社會時家境殷實,當地人稱我老爺為顧百萬。后來奶奶的兩個哥哥作風不正,吃喝嫖賭使家道衰落留下大筆債務棄家而去。而我的爺爺當時是國民黨的隨軍醫生,我估計著故事的發展應該是我爺爺隨軍行至至江浙一帶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老爺將我奶奶托付給了我貧窮的爺爺,然后我爺爺帶著我奶奶回河南老家定居了。爺爺去世之后,奶奶一直守候在家族的老屋,除了生病需要照顧,70多歲一直不愿去她的兒女家安享天年,直到有一天去菜市場撿爛菜葉回去喂養他養的雞鴨時出車禍去世。這件事一度讓父親十分自責,自責沒有盡到兒子應盡的孝道,以至于漸漸老去的父親也開始變得有些迷信。?
?? 讀完?《一句頂一萬句》,吳摩西的出走延宕出一整部家族史,讓我常常好奇我爺爺奶奶他們的故事。
? 劉震云在這部小說中以恢宏的氣勢講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歸”,講述了“一個人的孤獨不是真正的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讀罷令人唏噓不已。?
? 然而我對書封上的?一句評論久久不能釋懷,評論家摩羅說”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筆觸始終緊貼苦難的大地和賤如草芥的底層人群,結構單純而內容豐富,命懸一絲而蕩氣回腸,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彪m然其評論不可謂不貼切,但卻有了知識分子俯瞰天下蒼生的?態度,讀來讓人厭惡。
? 尋找才是?《一句頂一萬句》的母體。
? 親密的朋友,不一定是能談知心話的人。相反,你在尋找的途中遇到的陌生人,有時卻能讓你推心置腹。此時,你會覺得難道經年累月苦心經營的友情難道還比不上一個陌生人么?想來可笑。這些東西往往很難說清道明。就像成年人的愛情,很多時候是源于一個不懷好意的開始。種下的明明是草,卻開出了花來。
? 農村人的信仰往往簡單的近至透明,蓋房、娶妻、生子、抱孫子。年輕的時候,你大可以將物質,沒有理想的大帽子扣在他們的頭上,但是,放心吧,時間會讓你閉嘴的。
? 還是評論家李敬澤說的中肯:不同于西方文學作品中人與世界的對抗所產生的孤獨,楊百順的問題在于他覺得這個世界上應該有那么一句話,應該有那么一個道理,他說不出來,他等著到茫茫人海中去尋找,希望有個人能說出來,能夠找到,但是他找不到。他的孤獨是手里沒攥著那么一個他?自己絕對信的那么一句話。他想找那么一句話,那種不確定性,構成了一種更大的孤獨。
? 這話說的多精當、別致!
? 如今想來,高二那一次離家出走孤身一人第一次坐上火車前往北京,直到現在也沒有想出個所以然其實也不必在意。?那也只不過是我成長旅途中一次毫無目標的尋找而已。一個蹩腳的文藝青年的一次自己演給自己的蹩腳演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