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知覺
(一)什么是社會知覺作用?
作用于個體的信息有兩類,一類是自然信息,另一類是社會信息,由各種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覺是物知覺,有各種社會信息所形成的知覺是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包括個體對他人、群體以及對自己的知覺。對他人和群體的知覺是人際知覺,對自己的知覺是自我知覺。
社會知覺中的“知覺”與普通心理學的“知覺”有所不同。后者一般指個體對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應。是認識的初級階段,不包括判斷、推理等高級認知過程,而前者則包括復雜的認知過程,既有對人的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覺,又有對人際關(guān)系的知覺以及對行為原因的推理判斷與解釋。社會知覺過程實際上是社會認知過程。
(二)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
1,認知者的經(jīng)驗
個體的經(jīng)驗不同,對同一對象的認知也會有不同的結(jié)果。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用“圖式”概念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
圖式是指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網(wǎng)絡。
圖示的主要作用包括:
a,影響對注意對象的選擇。
個體知覺他人,往往與圖式有關(guān)的信息處于注意的中心。
b影響記憶。
個體在社會知覺中記住的往往是對他有意義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東西。
c影響自我知覺。
自我圖式是個體在以往經(jīng)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對自己的概括性認識。
d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
個體知覺他人看見的往往是他想看見的東西。
2.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
能滿足認知者需要和符合其動機的事物,往往成為注意的中心與認知的對象。
3.認知者的情緒。
處于積極情緒狀態(tài)下的認知者,傾向于用積極的眼光知覺他人。
處于消極情緒狀態(tài)下的認知者,傾向于用消極的眼光去知覺他人。
二,印象形成與印象管理
(一)印象與印象形成的定義
印象,是個體(認知主體)頭腦中有關(guān)認知客體的形象。
印象形成,個體接觸新的社會情境時,一般會按照以往的經(jīng)驗,將情境中的人或事進行歸類,明確其對自己的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這一過程稱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也稱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識的兩個人第一次見面時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過程中的幾種效應
1.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最初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后來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更大的現(xiàn)象。
近因效應,是最先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原來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更大的現(xiàn)象。
首因效應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機制,個體對后續(xù)信息的解釋往往是根據(jù)第一印象來完成的。
一般來說,熟悉的人,特別是親密的人之間容易出現(xiàn)近因效應,而不熟悉或者少見的人之間容易產(chǎn)生首因效應。
2.光環(huán)效應。
個體對認知對象的某些品質(zhì)一旦形成傾向性印象,就會帶著這種傾向去評價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zhì),這類現(xiàn)象叫光環(huán)效應,也稱暈輪效應。
例,生活中的光環(huán)效應,我對一個朋友特別信任,他推薦的東西包括吃的,用的,我認為都是好的,會放心購買。
3.刻板印象
人們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形成對某類人或某類事較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例如在我們當?shù)?,一提到博山菜館,大家都會覺得特別好吃。一個平時不好好聽講的孩子,考試考了很好的成績,老師就會覺得他是不是作弊了。
(三)印象形成過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是指人們形成總體印象時參考的是各種品質(zhì)的評價分值的總和。
2.平均模式(品+品+品)/3
3.加權(quán)平均模式,是指許多人在形成,對他人的總體印象,是不僅考慮積極特征與消極特征的數(shù)量與強度,而且還從邏輯上判斷各種特征的重要性,對他人的總體印象依據(jù)的不是簡單平均分,是而是加權(quán)平均分數(shù)。
4.中心品質(zhì)模式.,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對個體意義不大的特征,僅僅根據(jù)幾個重要的、對個體意義大的特征來形成總體印象。
中心品質(zhì)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數(shù)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過程的實際情況。
(四)印象管理
1,印象管理的定義
印象管理也呈稱印象整飾和印象控制,指個體以一定的方式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即個體進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形成過程,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與印象形成的區(qū)別是:
印象形成,重點是信息輸入,是形成對他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重點是信息輸出,是對他人的印象形成過程施加影響。
2.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
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礎,是正確理解情境,正確理解他人,正確理解自身的狀態(tài),正確理解自己所承擔角色的社會期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管理方式。
3.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印象管理是一種社交技巧,及常見策略a按社會常模管理自己。
外表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而外表最容易為他人所覺察。所以個體往往注意修飾外表,尤其在異性面前更加如此。
b隱藏自我與自我抬高。
隱藏自我,個體為使他人對自己產(chǎn)生良好的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常常把真實自我隱藏起來。
自我抬高通過自我抬高的人往往會承認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時變得可信。
c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
個體為了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需要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角色的社會期待。
d投其所好。
個體為了得到他人的好評,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往往采取自我暴露,獻媚詩會等手段,投其所好。
三,歸因
(一)歸因的定義
歸因是指個體根據(jù)有關(guān)信息、線索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歸因不僅是一種心理過程,而且也是人類的一種普遍需要。
(二)行為原因的分類
1.內(nèi)因與外因
內(nèi)因只存在于個體內(nèi)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質(zhì),動機,態(tài)度,情緒及努力程度等個人特征。
將行為原因歸于個人特征稱為內(nèi)歸因。
外因指行為或事件發(fā)生的外部條件,包括背景給予他人影響,任務難度等。
將行為原因歸于外部條件,稱為外歸因或情境歸因。
2.穩(wěn)定性原因與異變性原因
在內(nèi)部原因中,人的情緒異變,而人格特征、能力則會在長時間內(nèi)保持穩(wěn)定。外部原因中,工作性質(zhì)與任務難度相對穩(wěn)定,而氣候條件易于變化。
3.可控性原因與不可控性原因。
有些原因是個體能夠控制的,有些原因是個體不可能控制的。
對可控因素的歸因,人們更可能對行為作出變化的預測。如做一件事情,個體努力了結(jié)果就會好,個體不努力結(jié)果就不理想。
對不可控因素的歸因,人們較可能對未來的行為作出準確的預測。
(三)控制點理論
控制點是美國心理學家羅特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來的一種個體歸因傾向理論。
內(nèi)控者:相信自己能夠?qū)κ虑榈陌l(fā)展與結(jié)果進行控制,這類人的控制點在個體的內(nèi)部成為內(nèi)控者。
外控者:傾向于放棄對自己生活的責任,他們的控制點在個體的外部,稱為外控者。
內(nèi)控者與外控者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
內(nèi)控者相信自己能發(fā)揮作用,面對可能的失敗,也不懷疑未來可能會有所改善,面臨困難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們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是符合社會期待的。
外控者看不到個人努力與行為結(jié)果的積極關(guān)系,面對失敗與困難往往推卸責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企圖尋求救援或是賭博式的碰運氣,他們傾向于以無助被動的方式面對生活。
(四)歸因原則
1.不變性原則
海德是歸因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
如果某種特定原因在許多情境下總是與某種結(jié)果相伴,特定原因不存在,相應的結(jié)果也不出現(xiàn),那么就可能把特定結(jié)果歸結(jié)于那個特定原因。如,一個小朋友他只要出現(xiàn)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會發(fā)生摩擦與糾紛,如果他不出現(xiàn),小朋友就會相處的很融洽,此時就會假定該小朋友是個愛惹事的孩子。
2.折扣原則
折扣原則是歸因理論的另一個主要貢獻者,凱莉提出來的。
當一種結(jié)果看起來,是有一種以上的原因引起來的時候,將其歸結(jié)于某一特定原因時,顯然需要謹慎行事。
如教室里丟了東西,當時有三個同學在場,那么假定最大嫌疑者時,就要非常謹慎。
3.協(xié)變原則。
凱莉的三維理論:通過檢查三種特殊的信息來進行歸因,協(xié)變原則被他認為是最全面的歸因原則。
a.特異性信息,行為主體的反應方式是否有特異性,是否只針對某一刺激客體作出反應
b,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為主體,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否相同
C一致性信息,行為主體在不同背景下作出的反應是否一致
如果特異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們就可能做出外部因素的歸因。
如果特異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內(nèi)部因素的歸因。
P126頁。馬麗為什么對小丑笑----對凱莉三維理論的驗證。
(五)影響歸因的因素
1.社會視角
人們的角色和處境不同,觀察問題的視角就不同,對事情的看法也會有差別,因而對行為原因的解釋也會有明顯的不同。
2.自我價值保護傾向
歸因向有利于自我價值確立的方向傾斜。
在成敗歸因中,成功時,傾向于內(nèi)歸因,有利于自我價值的肯定。失敗時,傾向于外歸因,有利于減少自己對失敗的責任,這是一種自我防衛(wèi)策略。
失眠患者往往有相反的歸因傾向,即他們認為失眠是內(nèi)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經(jīng)衰弱,焦慮,緊張等,所以對部分失眠患者可以通過改變他們的歸因模式來使睡眠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3.觀察位置
人們觀察事物時的空間位置不同,對事物的解釋和看法也會有差異,人們往往把事情的原因歸于凸顯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4.時間因素
隨著時間的推移,歸因會越來越具有情境性,人們會把過去很久的事件解釋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為主體和刺激客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