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社會知覺與歸因
社會知覺
1.知覺:是人腦中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是人將感覺獲得的信息進行選擇、組合、加工和解釋,形成客觀事物的完整印象的過程。由各種社會信息所形成的知覺是社會知覺。社會行為的發生都是以社會知覺為基礎的。
2.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
2.1認知者的經驗——圖式:指人腦占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社會知覺時,圖式對新覺察到的信息起引導和解釋作用。
2.1.1影響對注意對象的選擇。個體知覺他人,往往與圖式有關的信息處于注意的中心。
2.1.2影響記憶。個體在社會知覺中記住的,往往是對他有意義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
2.1.3影響自我知覺。個體會根據已有的自我圖式,加工有關自己的信息。
2.1.4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個體傾向于用圖式解釋知覺對象。
2.2認知者的動機和興趣。個體往往忽略他不感興趣的事情,集中于他感興趣的事情。
2.3認知者的情緒。處于積極情緒狀態下的認知傾向于給他人賦予積極品質,用積極的眼光知覺他人。
印象形成與印象管理
1.印象:個體頭腦中有關認知客體的形象。
2.印象形成:個體接觸新的社會情境時,一般會按照以往的經驗,將情境中的人或事進行歸類,明確其對自己的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這一過程稱為印象形成。
3.印象形成的幾種效應
3.1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熟悉的人之間容易出現首因效應,陌生人之間容易出現近因效應。
3.2光環效應。個體對認知對象的某些品質一旦形成傾向性印象,就會帶著這種傾向去評價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以偏概全。
3.3刻板效應。人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形成對某類人或某類事較為固定的看法。能簡化知覺過程、產生偏見、歧視。
4.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4.1加法模式:人們形成總體印象時,參考的是各種品質的評價分值的總和。
4.2平均模式:有些人在總體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簡單地把他人的多種特征的評價分值累加,而是將各種牲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據平均值的高低來形成對他人的好或不好的總體印象。
4.3加權平均模式:許多人在形成對他人的總體印象時,不僅考慮特征與消極特征的數量與強度,而且還從邏輯上判斷各種特征的重要性。
4.4中心品質模式:在印象形成過程中,人們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對個體意義不大的特征,僅僅根據幾個重要的,對個體意義大的特征來形成總體印象。
5.印象管理
5.1個體以一定的方式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即個體對自我形象的控制,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形成的過程。是信息輸出。
5.2作用:是個體適應社會的一種方式。
5.3常見策略:按社會常模管理自己、隱藏自我與抬高自我、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投其所好。
歸因
1.定義:個體根據有關信息、線索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
2.分類
2.1內因與外因
2.2穩定性原因與易變性原因
2.3可控性原因與不可控性原因
3.控制點理論(美國心理學家羅特)
3.1內控者:個人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取決于個體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努力程度,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的發展結果進行控制??刂泣c在個體內部。
3.2外控者:個體生活中許多事情的結果是個人不能控制的各種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認為個人的努力無濟于事。控制點在個體外部。
4.歸因原則:
3.1不變性原則:尋找特定結果與特定原因之間的不變聯系,把特定結果歸因于特定原因。
3.2折扣原則(凱利):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來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結果的作用就會打折扣。
3.3協變原則:三維理論:特異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
三者皆高,外歸因;特異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內歸因。高特異性、低共同性和一致性,歸因情境。
5.影響歸因的因素
5.1社會視角:行動者和觀察者偏差。角色處境不同,視角不同,歸因不同。
5.2自我價值保護傾向:個體成功內歸因、失敗外歸因;別人成功外歸因、失敗內歸因。動機性歸因偏差。
5.3觀察位置:人們觀察事物時的空間位置不同,對事物的解釋和看法也會有差異。人們往往把事情的原因歸結于突顯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5.4時間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歸因會越來越具有情境性。人們會把過去很久的事情解釋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為主體和刺激客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