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知覺及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
1. 社會知覺的定義
社會知覺是由各種社會信息所形成的知覺,包括個體對他人、群體以及對自己的知覺。
2. 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
① 認知者的經驗
個體的經驗不同,對同一對象的認知也會有不同的結果。現代社會心理學用“圖式”概念來解釋這一現象,圖式的主要作用包括:
A. 影響對注意對象的選擇:個體知覺他人,往往與圖式有關的信息處于注意中心。
B. 影響記憶:個體在社會知覺中記住的,往往是對他有意義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東西。
C. 影響自我知覺:個體會根據已有的自我圖式,加工有關自己的信息。
D. 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個體知覺他人,看見的往往是他想看見的東西。
② 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
感興趣的、符合認知者動機的往往成為注意中心。
③ 認知者的情緒
處于積極情緒狀態下傾向于給他人賦予積極品質,消極情緒則相反。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個體在把各種具體信息綜合后,按照保持邏輯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則,形成總體印象。
1. 加法模式
參考的是各種品質的評價分值的總和。
2. 平均模式
將各種特征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據平均值的高低來形成對他人的好或不好的總體印象。
3. 加權平均模式
不僅考慮積極與消極特征的數量與強度,而且還從邏輯上判斷各種特征的重要性,不是依據簡單平均分數,而是依據加權平均分數。
4. 中心品質模式
人們往往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忽略一些次要的、對個體意義不大的特征,僅僅根據幾個重要的、對個體意義大的特征來形成總體印象。該模式更接近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過程實際情況。
印象管理
1. 印象管理的定義
印象管理也成印象整飾和印象控制,指個體以一定的方式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即個體進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形成過程,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期待。
2. 印象管理與印象形成的區別
① 印象形成對認知者來說重點是信息輸入,是形成對他人的印象
② 印象管理重點是信息輸出,是對他人的印象形成過程施加影響
3.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① 按社會常模管理自己
比如人們認為外表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個體就往往注意修飾外表。
② 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
個體為了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需要使自己行為符合角色的社會期待。
③ 隱藏自我與自我抬高
為使他人對自己產生良好的印象,個體往往把真實自我隱藏起來,也會承認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時,變得可信。
④ 投其所好
為了得到他人的好評,個體往往采取自我暴露、附和、獻媚、施惠等手段。
4. 中國人的“好面子”現象
楊國樞認為,中國人重視的他人是“重要他人”,也就是和自己有密切關系和利益關系的人,比如家人、朋友、鄰居和同事等;而西方人重視的他人是“概括化他人”,也就是一般的人也會對他們的人格形成和行為方式產生影響。
學完 2.6—社會心理學已完成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