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品文 PIXIU
杜甫一生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身后留下1500多首詩,被后人尊為“詩圣”。他的詩最大的特點是沉郁頓挫,風格多樣,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時期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疾苦,因此又被譽為“詩史”。然而,杜甫的一生又是支離破碎的,仕途不順,四處飄泊,最后病逝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小船上,享年59歲。
了解了杜甫的命運,也便了解了他的詩路歷程。下面,讓我們沿著杜甫的人生軌跡,結合他的詩作,共同感受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風骨與情懷。
(一)少年好學(20歲之前)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祖籍襄陽。遠祖杜預是晉代名將,善戰多才,曾注釋過《左傳》。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官至膳部員外郎、修文館學士。父親杜閑做過兗州司馬、奉天縣令,母親崔氏也是一位有名望的大族閨秀。可見,這是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5歲時,母親故去,從此他在洛陽姑母家寄居長大。
他自幼喜學好讀,涉獵甚廣,7歲就能寫詩,15歲便展露頭角。“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少年時,杜甫就立下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渴望長大后能在社會上建功立業,兼濟蒼生。
杜甫也很頑皮,15歲仍童心不減。“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姑母家的院里種著梨樹和棗樹,八月秋風送爽,樹上梨黃棗紅。他像一只頑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幫大人摘梨打棗,歡聲笑語飛滿庭院。可見,杜甫的童年是多么的活潑、爛漫而無憂無慮。
有一次,他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深受感動。“劍器”是一種來自西域的舞蹈,戎裝持劍,動作剛勁,節奏又激昂頓挫。如何讓自己的詩也能節律頓挫,出神入畫,公孫大娘的表演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 ? 從前有個漂亮女人,名叫公孫大娘,每當她跳起劍舞來,就要轟動四方。觀眾云集如山,心驚魄動臉變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蕩。劍光璀燦奪目,猶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矯健敏捷,恰似天神駕龍飛翔。起舞時,劍勢如雷霆萬鈞,令人屏息;收舞時,平靜的好象江海上凝聚的波光。
公孫大娘是唐代著名的舞蹈家。杜甫年幼時,曾在郾城看過她的表演。56歲時,又在夔州看見她的弟子李十二娘在舞“劍器”,兒時的記憶仿佛又回到了眼前。他寫下此詩時,已經隔了數十年,世事變遷,公孫大娘早已不在人世。試想,當時他的心境該是多么感慨萬千!
(二)青年壯游(20-34歲)
從20歲開始,杜甫游吳、越。5 年后回洛陽,應考不中,未覺苦惱,認為日后機會尚多。當時,其父任袞州司馬,杜甫借省親之機,又游齊、趙。31歲娶楊氏為妻。33歲時,先遇李白,后遇高適,三人結伴同游梁、宋。
李白比杜甫大11歲,二人一見如故,結成知音,常互贈詩篇,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晚上喝多了他們在睡一個被窩里,仰望星空,暢談人生和天下之事;白天睡到自然醒,再繼續尋道訪友,登高懷古,吟詩唱和。后來,二人別于東魯,便再沒有見過。
杜甫稱李白的詩“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李白對杜甫同樣念念不忘,“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意思是說,魯地酒薄難使人醉,齊歌情濃又徒然向誰。對您的思念如滔滔汶水,寄托著我的深情,浩浩蕩蕩向南流去。
杜甫外出游歷十多年,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擴展了他的視野與胸襟,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他的理想抱負集中體現在早期的代表作《望岳》里。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怎樣?看齊魯大地,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由于大自然的垂青與鐘愛,這里是如此的神奇秀麗。山南和山北的天色如晨昏一樣,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兩部分。層層云霧在胸前騰繞,令人心胸蕩然,快去極力睜大雙眼,好把那飛鳥歸山的景象盡收眼底。還有,一定要登上頂峰,那個時候再來俯瞰群山,它們該是多么的渺小!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感到,凌云壯志,豪情萬丈,樂觀向上,這些色彩共同渲染著杜甫的青春年華。
(三)長安十年困居(35-45歲)
36歲那年,杜甫來到長安應試,再次落第,因為他正好趕上了歷史上有名的“野無遺賢”的鬧劇。
當時,奸相李林甫掌權,那一年所有的考生全部落榜。為什么?因為李林甫不愿延攬人才,生怕書生們當了官,議論起朝政來,對他不利。于是,勾結考官從中作了手腳,欺騙唐玄宗說這次大考考得很糟,沒一個應試者夠格。玄宗正覺奇怪,他又上了一道奏章,祝賀說這正驗證了一個道理:當今皇帝非常圣明,讓天下有才德的人都在朝廷得到了任用,所以民間再沒有遺留的賢才了。這就是“野無遺賢”的典故。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曾經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到晚年已經忘記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古訓,寵信奸臣,活在阿諛奉承里,為唐王朝中衰伏下了后患。
那個時候,讀書人都把科舉作為謀生的手段,杜甫受挫后,十分沮喪。同年,他的父親又在任上去世。失去家庭的援助,科舉之路又行不通,唯有轉走權貴之門,另謀出路。
杜甫積極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希望得到推薦,但都無結果。為了生存,他不得不過著“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生活。命運把杜甫推向了社會生活的底層,一名原本衣食無憂的官宦子弟,開始體味到人世的殘酷與艱辛。“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親眼看到了權貴們的豪華奢侈和窮人受凍挨餓的凄慘情景,懷著滿腔的悲憤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朽名句。同時,詩文里的浪漫情調逐漸淡化,沉郁憂慮的色彩越來越濃重,這都源于杜甫不幸的人生遭遇,從而確定了他此后成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方向。
在長安,杜甫一呆就是10年。雖飽受辛酸屈辱,但他沒有退縮,而是繼續在煎熬打拼著。在第9年,也就是43歲時,杜甫才終于謀得一個小官: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說白了相當于一個兵器庫房的主管,與他的預期相差甚遠。
上任不久,他回奉先(今陜西蒲城)探望久別的妻兒,一路上目睹遍野哀鴻,到家后又聽見一片嚎啕,幼子凍餓而死,妻兒們孤苦無奈。悲痛之余,杜甫寫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敏銳地揭示出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兆頭。我們從之后的《兵車行》描述的場面,同樣可以感到安史之亂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息。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杜甫剛回家一個月后,安史之亂爆發,安?山在范陽(今北京)起兵,很快洛陽被攻占。緊接著,潼關失守,都城長安(今西安)淪陷,玄宗西逃。杜甫一家也擠在逃難的行列,出走長安,奔波于荒山窮谷之間,狼狽不堪,流離悲慘。
(四)陷賊和為官(45-48歲)
為了躲避戰亂,杜甫帶著妻兒一路向北,經彭衙,過華原,越三川,輾轉多地,來到鄜州(今陜西富縣)才算勉強安頓下來。這時,他聽說楊貴妃于馬嵬坡被賜死,玄宗退位,肅宗李亨已于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于是,他拋下家眷,帶著一片忠心獨自去投奔新帝。不想中途被叛軍俘虜,押回長安。忠誠憂國,是杜甫性格的一大特點。在受押期間,他還寫了兩篇文章,為朝廷剿滅叛軍獻策,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9個月后,他僥幸逃出長安,冒險奔向風翔(今陜西寶雞),再次去投奔肅宗。杜甫“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令唐肅宗大為感動。后來,杜甫回到長安,做了佐拾遺(諫官),由先前的地方官晉升為中央的八品官。
唐肅宗雖然給了這個官職,但并沒有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卻生性耿直,辦事認真,不善周旋。2年后,卷入一場政治漩渦,起因是肅宗想罷免當時的宰相房琯。杜甫認為房琯很有才能,不該罷免。他和房琯又是布衣之交,于是上奏進諫,結果觸怒肅宗,沾上派系斗爭之嫌,受到審訊。幸虧宰相張鎬力救,才免除一死。
就這樣,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華州位于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的主要職責是管理祭祀、學校等。這意味著他已離開朝廷中心,不再受到重用。
當時,長安、洛陽雖已收復,但安史叛軍還沒完全消滅,戰火仍在延續。安史之亂給唐王朝的打擊是巨大的,全國人口從5200萬驟降至1700萬。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今河南陜縣東南)時,晚上在一戶老農家借宿。半夜,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這家的老翁嚇得翻墻逃走,老婆婆一面應答,一面開了門。
進屋的是官府派來的差役,負責到處抓壯丁。“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哭著說:“我的三個孩子都去了鄴城打仗,前幾天收到信息,說有兩個已經死在戰場。如今,家里只剩下一個兒媳和尚在吃奶的孫兒。你還要什么人?”
無論老婆婆怎么哀求,差役不肯罷休。最后,她被連夜帶到軍營做苦役。天亮了,杜甫要離開時,送別的只有老農一個人了。
杜甫親眼看到這種凄慘情景,心里很是不平,就把這件事寫成詩,叫《石壕吏》。此前,他一共寫過5首這樣的詩,合起來叫做“三吏三別” (《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在仕途越走越窄、前程越來越渺茫的時候,杜甫的詩卻越寫越好。由于他的詩大多是反映社會動蕩、政治黑暗,還有人民的疾苦,風格沉郁頓挫,亦詩亦史,忠實地記錄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篇稱為“詩史”。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在這首《春望》里,突出地表現了杜甫高尚的人格、高度的愛國情懷以及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依舊,國都卻已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變得亂草叢生,一片荒涼凄慘。昔日,長安的春天,鳥語花香,煙柳明媚,如今往日的繁華蕩然無存。一“破”一“深”,對比強烈,觸景生情,悲從此起。(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春天的花兒原本是那么嬌艷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原本是那么歡呼雀躍,給人以愉悅。如今的時局,讓人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聽到鳥鳴而膽戰心驚。“感時”和“恨別”,強化了傷懷色彩。(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火已經連續了一個春天,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親人們生死未卜,要是能收到一封家書該有多好,那足可勝過萬兩黃金啊!(4)“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青絲本已發白,白發本已稀疏,用手搔來,頓覺更加稀少淺疏,竟連那發簪也插不住了。國愁家憂齊上心頭,悲愁難以控制。
杜甫一心想為國分憂,做番事業,卻步步艱難,落得如此下場。失望之余,他徹底驚醒,對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建功立業,卻又深感世態炎涼。華州任職第二年,關中出現旱災,他借機毅然棄官。從此,帶著妻兒離華州、過秦州(今甘肅天水)、經成州(今甘肅成縣),走上了艱難的流浪之旅,最終決定入川。
(五)飄泊西南(48-56歲)
公元760年,杜甫來到成都,時年48歲。他受到好友嚴武(成都尹)、高適(蜀州刺史)等人的幫助,在浣花溪畔筑了一間草屋,暫居下來,從而度過了一生中最為安定的一段時光,并創作了不少風格多樣的詩篇。
在這里,他為妻兒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而舒了一口氣,寫下《春夜喜雨》,以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啊,恰好降在了萬物萌生的春天。伴著和風,悄悄潛入幕夜。絲絲縷縷,默默滋潤著大地與萬物。濃密的烏云,籠罩著野外的小徑,唯有江邊的漁船上射出一點漁火,顯得格外明亮。等天亮了,潮濕的泥土上必定鋪了一層紅色的花瓣。到那個時候,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在這里,他結束多年的漂泊,身心放松下來,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沉浸在輕松舒暢的田園里。
在這里,一邊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的精神樂園,一邊是“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他邀鄰家的老翁隔著籬笆對飲的歡快。
在這里,他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下來,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有一天,聽說唐軍在洛陽附近打了一個大勝仗,安史叛亂即將平定,一種急于奔回老家洛陽的喜悅無法按捺。于是,飽含激情寫下膾炙人口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聽說官軍收復薊北一帶。高興之余,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云。隨手卷起詩書,全家人欣喜若狂。何不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回到那生我養我的故鄉。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從這首詩里,我們會感到,詩人歸鄉的心情是多么的熱烈與迫切,甚至連回洛陽的線路都在想象中規劃好了。
在這里,他也曾多少次回顧人生,為自己坎坷的命運悲嘆,為妻兒跟了他沒能享到一天的幸福而流淚;多少次回想起飄泊路上的所見所聞,為國家的命運擔憂,為人民的疾苦哀傷。到了八月,草堂外大風呼嘯,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發出萬千感慨。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 ? ? 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 ? ?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他看看天,高風怒號;他看看草屋,狂風卷走了屋頂上好幾層茅草;他看看亂飛的茅草,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這何不像自己飄來飄去的一生?他看看妻兒,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得不安份,被里都被蹬跛了,屋里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水,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他推己及人,又設身處地的替別人想想,禁不住老淚滿襟,高呼哀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護那些天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安穩得像山岳一樣。唉!到那時,即使我的草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又有何遺憾!
在這里,他以蜀相諸葛亮為楷模,多次到武侯祠祭拜,為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贊嘆:“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種匡時濟世的抱負是多么的讓人欽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又何嘗不是杜甫本人一生的情懷?
(六)魂歸湘江(56-58歲)
在成都,經友人嚴武表薦,杜甫做了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數月后又辭職,因為他一心只想在自己的草屋里安渡晚年。然而,愿望永遠只是一個難以滿足的故事,浣花溪畔的草堂并非是詩人最終的安棲地。
高適、 嚴武死后,杜甫失去依靠,又開始了流浪生涯。他離開成都,經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云安(云陽),走走行行,最后在56歲時,到達夔州(奉節)。
在夔州,杜甫受到柏茂林(夔州都督)的照顧,暫居了2年。也就是在這里,他的創作達到高峰,不到2年時間,頻頻作詩,數量占了現存作品的30%。有一次,他看到公孫大娘的弟子在舞“劍器”,兒時的美好記憶又回到眼前,可公孫大娘早已不在人世,杜甫本人也早已離開故鄉、在外飄泊了幾十年。有誰能想到,他小時候是那么幸福快樂,如今卻流落到如此地步。
之后,杜甫不斷往來于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他大部分時間在船上度過,老病飄零,十分凄慘。這只小船是他自購的,也是他的全部家當。公元770年,杜甫原打算投靠舅父,但中途遇洪水暴發,小船無法靠岸,一連5天沒進飯食,卻不得不繼續飄行。
家在哪里?湘江上這條破船就是他的家。
? ? ? 不久,杜甫病逝在船上,享年59歲。臨終前,他寫下最后一首絕筆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兼呈湖南親友》時,說出了自己一生的兩大遺憾:“家事丹砂決,無成涕作霖。”想到他一輩子沒能給妻子兒女們帶來幸福,而自己雖有匤世的報負卻又一世無成,不禁淚流滿面。與此同時又嘆道:“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直至臨終,仍念念不忘國家和人民。
就這樣,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位終生為國而憂、為民而慮的寒士,一位飄泊一生的滄桑旅者,永遠離開了我們。也許,湘江,這片來也浩浩、去亦蕩蕩的逝水,才是杜雨結束風雨歷程、多桀命運的最終歸宿。
? ? ?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59歲,生命是何其的短暫。就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就此飄然離去,魂散湘水……
杜甫在世時,聲名并不顯赫。直到晚唐,“詩史”之名才傳開。數百年后,南宋出了一個有影響的“江西詩派”,黃庭堅、陳師道等人大力推崇杜詩,把杜甫尊為“江西詩派之祖”,杜甫的聲名才達到頂峰,最終完全登上了“詩圣、中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寶座。“詩史”之稱,既是當時社會變遷的忠實記錄,也是詩人坎坷一生的記錄。
杜甫,自號少陵野老,因而他也被稱為“杜少陵”。他晚年在成都草堂暫居過,因而也被稱為“杜草堂”。他45歲時獲得一生最高的職位佐拾遺,因而他也被稱為“杜拾遺”。52歲時,他在成都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雖然這些職位都很低微,在任時間并不長,但后人據此相稱,說明杜甫每一個人生的細節都被后人久久銘記,從不曾遺忘。他與李白合稱“李杜”。另兩位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而他本人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死后,人們把他在成都住過的草屋保留修繕起來,以示紀念,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如今,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已經成為歷代后人為之敬仰的圣地。天府之國沃野千里,風光怡人,四季如春;草堂邊綠樹環繞,鳥語花香;浣花溪里魚水依依,荷葉連連,溫暖著一位詩人蒼寒的一生。
走進這個獨特寧靜的地方,頓覺還有一股書卷之氣、芳菲之息彌漫而來。在這氣息里,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悠遠,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歡愉,有“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的驚喜;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希冀,更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風骨。
只要悠遠,就會讓人懷念;只要歡愉,定會有驚喜;只要有希冀,就不會讓人悲傷;只要有風骨,就不會讓人忘記。杜甫已經離開我們1000多年,但他,如他的詩一樣,永遠綻放著不朽的光輝。
唐代韓愈說:“獨有工部稱全美,當日詩人無擬論。”
? ? ? 王安石說:“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颼。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我所羞。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
南宋陸游稱贊杜甫:“文章垂世自一事,忠義凜凜令人思。”
? ? ? 余秋雨說:“人世對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嗇,那么荒涼;而他對人世卻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熱情,那么慷慨,那么豐美。這就是杜甫。”
? ? ? 聞一多說:“杜甫是中國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魯迅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
是的,他好像一直活在我們身邊。他有憂國憂民的志向,有悲天憐民的情懷,更有嫉惡如仇、心系蒼生的風骨。也許,正因如此,他才永遠不會被后人忘記。
文中資料來自于公開信息和書籍《詩意草堂》(王飛著,中國旅游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