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
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住著一對老夫婦。老婆婆十六七歲嫁給老公公,一直恪守婦道,盡心盡力照顧老公公。
自從老婆婆嫁給老公公后,她每次做飯,將飯團中心軟糯的米飯盛給老公公,而自己只吃貼著鍋邊硬邦邦的米飯,幾十年如一日,這個習慣從未變過。
可是有一天,老婆婆突然想憑什么我要吃一輩子硬飯,今天我就要嘗一下飯團中心的軟飯,于是她氣憤地把盛有硬飯的碗遞到老公公面前,并抱怨道:“憑什么我幾十年來把好吃的軟糯的軟飯給你吃,而你從來沒有一句謙讓的話,今天我也要嘗嘗軟飯。”
沒想到老公公突然眼淚縱橫:“孩兒他娘,我們下力氣干活的人從小就愛吃這鍋邊的硬飯,可是自從你嫁給我以后,一直給我盛中心的軟飯,我以為你也喜歡吃硬飯,所以一直忍著沒告訴你。今天,你終于給我盛硬飯了,我真是太高興了。”
如果老婆婆在嫁給老公公后詢問老公公喜歡吃軟飯還是硬飯,或者老公公及時告訴老婆婆他喜歡吃硬飯,是不是就不用兩個人一輩子都心懷怨恨的吃著不喜歡吃的飯了?
由此可見,溝通是多么重要,而不會溝通,會帶來多大的痛苦。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展出了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編寫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幫助我們理解非暴力溝通,明確自己的需求,讓愛融入生活。
01
暴力溝通,蒙蔽了愛
《前任3》中孟云和林佳因為小事爭吵,最后鬧至分手,林佳在等著孟云的挽留,而孟云心系林佳卻故作瀟灑,最終兩人在相互傷害中越走越遠。
相戀五年,熬過了最難的時期,雙方對彼此的心意都從未變過,可就是因為冷暴力的溝通,讓原本幸福甜蜜的戀人再也回不去了。
為了不讓溝通蒙蔽生活中的愛,我們需要明白幾種典型的暴力溝通方式。
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惡的。
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的用道德標準去評判別人:當別人拒絕我們的請求時,我們認為他太自私了;當別人躺著休息時,我們說評價他太懶了;當別人開車橫沖到我們面前,我們覺得他就是個混蛋。
進行比較
丹·格林伯格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相信我們大多數人小時候都經歷過“別人家的孩子”的噩夢,無論你是考試沒考好還是家務不會做,父母都會來一句“你看看XXX就比你強百倍”這樣的話。而這種時候我們心里想的是什么:難道我就沒有優點嗎?既然你都覺得我做不好,那我為什么還要努力去做?我到底是不是你的孩子,你根本就不愛我!
看看,即使是最親密的親子關系,也會因為比較而遭到破壞,甚至怨恨。
回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是,我們總是使用“不得不”淡化個人責任。
“這是老板的命令,我不得不做。”“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煙,為了融入他們,我不得不抽煙。”“我不得不回家做飯,我已經做了二十年了,我早就受夠了。”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強人所難
我們大多數人使用的語言傾向于評判、比較、命令和職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我們總是習慣于站在社會等級的基礎上居高臨下的要求我們的孩子或下屬按照自己的期望去行動,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但是,認為“某人應當受到懲罰”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02
?非暴力溝通,讓愛融入生活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我們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明星大偵探》中,有一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魏晨飾演的魏秘書滿懷對未來的志向來到新公司,編輯喜歡用一個字稱呼別人,于是魏秘書因為姓魏,得到了“喂”的稱呼,于是這個稱呼在他心里埋下了暴力的種子,最終引發殺機。
而對于這個稱呼,同事給的說法是“我以為他不在意”,魏秘書也以為編輯有意刁難他,卻不知編輯早已生出讓他做主編的打算。
那么我們要怎么做才算是非暴力溝通呢?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認為非暴力溝通應包含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四個要素。
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觀察時要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比如以下詩中所寫: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
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
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觀察是要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且不帶自己評判的說出觀察結果。
感受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非暴力溝通要求我們在說明自己的感受。有一位夫人想和丈夫多交流,可是丈夫總是一動不動地坐在那一言不吭,婦人氣壞了,嚷道:“我感覺我嫁給了一堵墻。”顯然,婦人并不會得到她想要的交談和陪伴。
丈夫聽了夫人的話,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因此覺得委屈并退縮,結果雙方的關系越來越遠。
試想,如果夫人能夠體會到自己感受,并表達出來:“你不陪我聊天讓我感覺很傷心。”那樣,他們的關系會不會變得不一樣呢?
需要
別人的行為可能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
一個小女孩因為家里極為貧困,從來不敢在家里說她需要什么。
一次,她的妹妹在闌尾炎手術后得到了一個非常漂亮的錢包,她也多么想要一個那么漂亮的錢包啊!但她不敢說。
于是她開始裝病,醫生無法作出診斷,于是決定給她做手術。她終于如愿得到了一個漂亮的錢包,接著,兩位護士走進病房,她的媽媽把錢包拿出來給護士看,護士以為是送給她的,便收下了錢包,而媽媽卻不知怎么跟護士解釋不是這個意思。
可見,一個人不能說出自己的需要是多么痛苦!
請求
由于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可能不一致,因此我們在請求幫助時,應該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要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一位女士希望丈夫多陪陪她和孩子,于是請求丈夫以后少花點時間在工作上。結果呢,丈夫答應了少花時間在工作上,卻自己報名參加了高爾夫球比賽。
當我們請求他人不要干什么時,對方可能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當那位女士告訴丈夫希望丈夫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能陪陪她和孩子,她終于如愿以償。
03
?愛自己,是親密關系的基礎。
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用非暴力溝通打造親密關系,但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養對自己的愛。
作家約瑟夫·坎伯說到:“為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么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愛自己,是一切親密關系的基礎,只有先自愛,才能被人愛。
那么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
我們總是在自我評價時不知不覺的就進入到自我批評,自我責備的負面評價中,而這種方式只能帶來自我憎恨,而無助于自我成長。
當我們發現自己做的不完美時,我們應該出于對自己的尊重和愛護,同時包容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為自己行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種行為的我。而不是出于羞愧和內疚,進行深刻的自我責備。
非暴力溝通可以激發我們對生命的愛,讓我們的行動都是基于對生命的愛,而非恐懼、內疚、羞愧或義務。
非暴力溝通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最后,希望我們每一個都能夠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打造和親人、愛人、朋友的親密關系,建設一個友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