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馬能遇伯樂方有施展才華的空間,可若是遇不到伯樂,又該何去何從?
為了生活,很多人從事的工作都有些迫不得已的味道。尤其是剛剛走出學校的學生,能從事自己所學專業的人,所占比例并不高。畢竟,夢想也是建立在溫飽之上的。
在《論語·子罕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原文】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譯文】子貢說:“有一塊美玉在這里,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來,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一個好價錢呢?”孔子說:“賣了它!賣了它!我等待著賣個好價錢。”
孔子周游列國正是想要推行他的仁孝治國之法,但彼時各個國君都顯得沒什么雄心大志,使得孔子空有一腔熱血無處安撫。可謂徒有千里馬,無有伯樂識,以至于曾發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
正是這樣的背景之下,子貢才有此問。子貢是個商人,也經常賣弄一下聰明,所以他的提問總是拐彎抹角,旁敲側擊。孔子也很清楚子貢的為人,知道他話里的意思。
子貢其實是想問問孔子,您老人家一身本事無處施展,難道就甘愿這樣隱于世外,不去求個官職嗎?
孔子的回答簡單卻頗有哲理。子貢說“求”,孔子答“待”,一求一待可是兩種心態,兩種境界。
沒有伯樂,就算求得職位,即使有治國之才也未必能得到重用。如果遇到有雄心壯志的明君,又怎么舍得讓孔子這般人才空耗其身?那么,與其得其位不得重用,空添郁悶,倒不如隱于市安心布道,待時而動。
雖說孔子境界比較高,但是他這種理念放到今時今日還值得借鑒嗎?答案是肯定的。但不能忽略了本質,那就是具備了出類拔萃的才華為前提才可以。
有不少人是分不清自信與自負之間的區別的,才華不夠、技能不足,卻迷之自信,高不成低不就。這樣的人往往怨天尤人,消極懈怠。
只有少數人才華出眾,值得待價而沽。求職者永遠不要低估了老板們的見識和眼光,你若真是行業翹楚,人品過硬,自然是搶手貨。
那么,本質上還是自我提升要到位,無論何時何地,不能放棄學習,因為要與時俱進。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很多行業的認知都被顛覆,如果只靠吃老本,想用多年前的知識技能吃一輩子,是很容易被行業和時代淘汰的。
所以,千萬別盲目的待價而沽,若本事不到家,還是先想辦法解決溫飽問題,養家糊口吧!同時,也別浪費了網絡時代的優勢,只要想學習,任何時候行動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