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強翻爛的《孫子兵法》,蘊藏這人生戰略的智慧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狂飆》爆紅,豆瓣評分9分,成為這幾年少有的口碑爆款。
劇中的高啟強,手拿一本《孫子兵法》,從賣魚販逆襲為京海市的“地下皇帝”。
別的大佬都是紋身金鏈子,他卻拿著《孫子兵法》認真做筆記。
面對李有田的潰敗,隨口引了一句“圍師必闕,窮寇勿迫”,告訴手下適可而止。
因為長年累月的閱讀,書皮都被翻得破破爛爛。
以至于網友調侃說:“讀孫子兵法,品啟強人生”。
作為一本千年前的兵書,兵圣孫武寫盡了兵家之精要。
但是細細品讀才發現,在戰場博弈之外, 在當今激烈競爭的時代,我們如何將其智慧應用于當下復雜變化的互聯網時代?
01#
【原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這一句重點講解的是戰爭的重要性。
研究中國歷史會發現,中國古代一直處于由亂到治,再由治到亂的過程。
在中國古代,戰爭是獲取資源的主要方式。
而資源最大的特性是有限性。伴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如今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不斷實現價值最大化,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研究《孫子兵法》的核心原因。
02#
【原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這一句重點講解了五事:道、天、地、將、法 。
關于道:
1.是不是符合歷史的趨勢。
2.要自上而下去推動。
3.做好統戰工作,獲得更多人的支持。
關于天:
1.學會等時機。這個時期要學會沉淀自己,潛龍勿用。
2.創造先發優勢。確定好在哪一個階段進入哪一個行業。
3.學會創勢。不要用自己的存量去預估別人的增量,學會創造優勢。
關于地:
“地”的核心是考慮是不是利己?
1.城市戰略。達成家庭共識,形成城市的選擇戰略。
2.任勢。學會改善自己的內在秩序,創造有利于自己的勢能。
關于將: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
智,指的是學習。
信,指的是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仁,核心就是“滅掉自己”,也是《易經》中所講的“損益”哲學。
勇,指的是在果斷和謀略之間,要因時而動,時機不同,選擇不同。
嚴,指的是規則以及要遵守規則,它核心的特質是獎懲并用。
關于法: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法”,指的是編制,其實就是職級。編制是為了解決激勵問題。
“主用”,指的是資用,即資源的配置。
03#
【原文】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勢”,指的任勢;“因利而制權也”,指趁著最有利的時機采取行動。
而最好的時刻就是覺醒時刻,通過長期的浸潤能夠幫助一個人獲得覺醒,找到自己的決定性瞬間。
04#
【原文】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擾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兵者,詭道也”,本質上是一種事中行為。“詭”指不按常理出牌。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指我要采取某種行動,但表現出來的是不采取,而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采取行動。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指人往往越想得到什么,就越得不到什么。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考慮問題要從攻和防兩個角度出發。“利而誘之”,告訴我們不要貪圖小便宜;“亂而取之”警醒我們團結很重要。
“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指對方充實的時候要多加防備,這個時候可以趁對方松懈的時候去攻擊,如果對方過于強大就要懂得避其鋒芒。
“怒而擾之,卑而驕之”,怒而擾之的核心是學哲學。哲學就是對一個人思維的健身。卑而驕之的核心是要學會給對方一種想象力。
“佚而勞之,親而離之”,錯位競爭是“佚而勞之”非常有效的策略。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這句是對詭道十二法的核心概括和總結。
05#
詭道十二法是對于“五事”中天、地的運用。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天、地”的智慧來自于《易經》的乾坤之道;“道”來自于《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將”來自于《論語》的哲學思想;“法”包含了管理學、經濟學等,是《孫子兵法》在其他中國經典哲學思想上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