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百代談兵之祖
《孫子兵法》是記載孫武的兵學思想的古代經典,共13篇,
約六千字。
孫武是春秋未期人,由齊人吳,受到吳王闊間的重
用。他的出生年代據推算是在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540年之間。
由于《孫子兵法》的很多內容帶有戰國時代的特征,所以有的學
者認為《孫子兵法》有可能是完成于戰國中期,它記錄“孫子學
派”的軍事思想,這個學派的創始人則是孫武。
據統計,中國古代兵書,從先秦到清代,有三千多種。在所
有的兵書中,最高的經典是《孫子兵法》。它最有戰略高度,最
有哲學色彩,最側重運用之妙,最為后代兵家所重視,誠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說,它是“百代談兵之祖”。
充滿智慧的戰略思想
《孫子真法》的戰路思想十分豐富,充滿督慧。我們舉出
中幾條來說一說。
第一,先計而后戰。
川兵之前,要在廟堂之上對敵我雙方的各種因素進行日
較研究,這就是“計”。這種“計”,主要要考慮五個方面
道、天、地、將、法。
孫子說:“主孰有道?將教有能?天地
得?法令執行?兵眾軌強?士卒敦練?賞罰軟明?否以此知勝資
會。
“首先是“道”、道是民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就是“人和”,接下去是“天”、“他”。“天”主要指時令,寒熱二氣的清長
“地”指地勢的遠近、險易、廣陜、高下,同時還要講戰勢的
“死地”(危險地帶)和“生地”(安全地帶)。
再接下去是“將”、“法”。“法”是管理軍隊的“法”。“法令執行?兵
眾軟強?士卒軌練?賞罰孰明?”這些都屬于“法”。
孫子說的這五個方面,屬于19世紀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的“戰略要
素”。判斷戰斗力的強與弱,決定某一場戰爭可以打還是不可
以打,預測打的后果是什么,不能單獨看其中一種或兩種戰略要
素,而要看所有這些要素的強弱及其組合狀況。這體現出孫子思
想的整體性思維的特點。
第二,“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這是《孫子兵法》中流傳最廣的名言。
上面說在廟堂上要從五個方面對敵我雙方進行比較計算。
這樣做的前提就是要知彼知己,了解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知模
當然不易,因為敵方不會讓你了解他的真實情況,他一定會養
取保密措施,進行偽裝,制造假象,給你
假情報,總之要把你搞糊涂,讓你受騙上
當。
同樣,知己也不容易。自己方面的民
心如何?將領的才能與心理狀況如何?士
兵的士氣與訓練狀況如何?等等。這些也
并不是一目了然的,有時也會出現許多假
象。
歷史上常有這種戰例,明明軍隊已經
不能打了,但將領對國君隱瞞實際情況,
結果一交戰就全軍覆沒。
所以孫子強調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
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
敗。”
又說:“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
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
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
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
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
舉而不窮。
故曰:知己知彼,勝乃不殆,
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就是說,知已而
不知彼,知彼而不知己,知己知彼而不知
地知天,勝利都只有一半的概率,只有知
已知彼而又知地知天,勝利才有百分之百
的概率。
第三,“兵以詐立”。
孫子說:“兵者,詭道也。”又說:
“兵以詐立。”他認為用兵必定要用論詐
之道,這是重要的戰略思想。這個思想又
被后來的兵家概括為“兵不厭詐”。克勞
常維就在《戰爭論》中也專門討論“論詐”,
他說“戰略”這個名稱就是來源于論作這
詞,所以戰略本來就具有論詐的性質。
兵以詐立,所以要“能而示之不能,用而
亦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也
是要制造假象來迷惑敵人。
兵以詐立,所以要“利而誘之,亂而
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畢而驕
之,供而芳之,親而離之”,就是要用種種力
法來引誘敵人犯錯誤,使敵人的將領狂暴自
滿,使敵人內部分崩離析,使敵人四處疲于奔
命,乘敵人混亂之際奪取勝利。
兵以詐立,所以要“攻其無備,出其不
意”,在敵人完全意料不到的時間和地點對其
發動攻擊。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是《孫子兵法》的名言
用兵者運籌帷帽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靠的
就是兵不厭詐。兵不厭詐,就是以無限為有限,
以無法為有法,就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四,“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談用兵,并不強調一開始就給敵
方以大規模毀滅性的殺傷和打擊,相反,他
認為這種大規模毀滅性的殺傷和打擊是最下
策。
他說:“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的
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
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
之。”“國”在這里是指一個國家或中心城市,“軍”為1萬人
編制,“旅”為500人編制,“卒”為100人編制,“伍”為5人
編制。
孫子的意思是說,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勝利,并不是殺
人越多越好,因此應該盡力避免對城市的破壞和對人的傷害。敵
方的一個城市,你能完整地拿過來最好,敵方的軍隊,你能用最
小的殺傷而取勝也最好。這就是全利原則。孫子反對無限使用暴
力。
唐代杜甫有詩:“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也是這個意
思。所以孫子接下去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
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就是說,老是靠打仗取得勝利,并不值得贊揚,能用政治、外交、心理以及各種威懾手段取
得勝利,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理想的。攻城是最下策,因為
古代城市中有宗廟和祖墳,守城一方必然拼死抵抗,所以攻城所
造成的人員的犧牲和財富的破壞必然極大。
孫子的這些論述,包含了對于今天所謂整體戰爭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