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 ?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通譯】
? ? ?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系到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比較,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勢,四是將領,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讓民眾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戰時他們才會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炎熱、季節氣候的變化;地勢: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遠近、險隘平坦、進退方便等條件;將領:就是指揮者所具備的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制度:就是軍制、軍法、軍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屬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領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這些情況的就能取勝,相反就會作戰失敗。此外,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探究戰爭勝負的情形,即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更好的天時地利?哪一方軍紀嚴明?哪一方兵力強大?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分明?通過這些分析比較就能夠判斷誰勝誰負了。
若聽從我的意見,用兵作戰就會取勝,我就留下來;若是不從,打仗就會失敗,我將會離開這里。
我的軍事思想認為能夠接受,再從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勢作為輔助條件,就掌握了主動權。所謂態勢,即是憑借有利的情況,以制定臨機應變的策略。
戰爭,本來是一種詭詐之術。所以,能戰而示之軟弱;要打,裝作退卻;要攻近處,裝作攻擊遠處;要想遠襲,又裝作近攻;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敵人混亂就要攻取;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敵人兵強卒銳,就避其鋒頭;敵人氣勢洶洶,就設法擾亂它;敵人謙卑就要使之驕橫;敵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和睦,就要離間他們。總之,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攻擊,在敵人料想不到的時候采取行動。這是指揮家制勝的秘訣,不可預先講明。未戰之前就能預料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條件充分;未開戰而估計取勝把握小,是具備取勝的條件少。條件充分的取勝就大,準備不充分的就會失敗。何況一點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根據這些來觀察戰爭,勝敗也就清楚了。
[注釋]
兵:兵士、兵器、軍隊、軍事,此指軍事。地:引申為領域。道:道理,這里指的根本道理。察:觀察、了解、考察,這里指考察。經:經度,引申為分析、研究。校:作動詞,較量、比較。道:道理,道路。這里可引申為治國的路線或方針政策。陰陽:我國古代一對概括宇宙萬象萬物內在基本矛盾的范疇。這里是從氣象和天象上講,指天氣晴雨,天象晝夜的變化。曲制:曲,指古代軍隊編制較小的單位,曲制即軍隊的編制。官道:官,指軍隊中的各級指揮員,官道即指對軍隊各級將領的職責劃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主用:主,主持,這里可解釋為掌管。用,費用,這里指軍隊的物資費用。主用,就是指對軍隊后勤軍需的管理。強:強壯,這里指士兵體質強壯。練:訓練,這里指軍士訓練有素。將:這里作時間副詞,可引申為衡量。計利以聽:計,計較,這里引申為衡量。計利,就是指權衡利益。聽,聽從。勢:勢,這里指形勢、情勢。以佐其外:佐,輔佐,引申為有助于。其,指示代詞,這里指實現戰略或戰役目標的計劃。外,指外部環境或客觀環境。詭道也:詭,欺詐。道,這里作途徑解,引申為方法、計謀。詭道,指欺詐的方法和計謀。實而備之:實,實力。這里指敵軍充實雄厚。備,準備。怒而撓之:撓,挑逗。廟,廟算,指廟堂上的計劃與謀劃。
【學究】
? ? ? 《孫子兵法.始計篇》首先定義了戰爭是國家大事,因為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部落不斷融合形成了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相同的社群,逐漸建立國家內涵和外延。隨著時間推延,不同國家之間的意思形態出現了差異,彼此就形成了不同的生活區域,就容易形成相互侵犯,為了保護自己屬地的安全,必然需要通過爭斗來保護自己屬地居民的利益,久而久之,就出現了謀略性的爭斗,形成了戰爭的態勢。發展到春秋后期,戰爭已經成為各個國家之間必須重視的大事,于是就出現了孫子這樣偉大的軍事家。所謂時勢造英雄,所有成就者都是解決問題的高手,孫子便是其中的一個佼佼者。?
? ? ? 孫子說到戰爭的五要素,就是:道、天、地、將、法。道就是告訴戰爭目的到底是為了什么?只有明白了戰爭的真實意義,戰爭才變得正義,才能得以上下一心;天就是天時,在戰爭發動的時候,人是無法抗拒自然環境的變化,只有借助合乎戰爭的時機,戰爭才能得以施展;地就是地理,古代戰爭都是陸地戰爭為主,所有的自然環境都是制約戰爭成敗的關鍵;將就是指揮戰爭的具體執行人,一個優秀的戰爭指揮官直接決定一場戰爭的成敗;法就是支持戰爭的很多后勤保障和紀律要求,戰爭是群體行動的行為,沒有良好的軍隊管理和充分的后勤保障,難以使戰爭成功。所以孫子一開篇就把戰爭的五要素徹底進行解讀,這就是軍事大師提煉的戰爭藝術。孫子這樣的軍事大師把戰爭當成一種藝術,也當成一種謀略,更是當成一種生態,唯有這樣的睿智才成就了孫子的千古兵圣。
? ? ? 戰爭就要聽從一個最高總指揮官的指揮,這是統一思想的基礎,同時孫子提到在戰爭發動之前需要外交的行動。現在很多時候,在沒有戰爭之前先進行了外交的交鋒,這也是孫子戰爭思想的延續。
? ? ? 戰爭說到最后就是一種戰術的實際應用,戰爭目的就是要獲勝,為了勝利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孫子提出戰爭就是詭道,在孫子看來戰爭沒有仁義可說,勝利是唯一目標。同時這里孫子充分展示了陰陽思維,反其道而行之,這是《易經》在戰爭角度的解讀,與孔子行為上解讀《易經》,老子哲學上解讀《易經》,墨子技術上解讀《易經》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易經》通過不同環節出現實際應用的典范。可見《易經》才是中華文明之源,諸子百家能在各自領域解讀《易經》并付之于實踐,形成了“子學”的核心。
? ? ? 最后說到,戰爭的關鍵在于謀略,在發動戰爭之前就要把所有可能性進行詳細規劃和分析,形成每一個步驟的準備,只有這樣戰爭才有把握獲得勝利。
? ? ? 學習此篇文章,面對當下的社會,每一個領域都如同戰場,都需要深刻理解孫子的戰爭思想。讀懂孫子,在任何領域都能成就一番,這才是孫子給我們后人帶來的寶貴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