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呱呱落地來到世間,就注定有一個發展、壯大到衰老、消亡的過程,這個過程聽起來殘酷,其實非常地公正。
國際21世紀委員會向聯合國科教文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提出教育應使受教育者學會學習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認知、做事、共處、生存,囊括了人的一生的所有活動,物質的和精神的。這也就是人生修行的過程。
人生是坎坷的。一個心地堅強的人,不管是生來就是殘疾,還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自身疾病或意外傷害,造成了種種災難,他的內心總會向著積極的、善良的、有利于改變逆境的狀況去追求去發展,就像大草原上一棵小草、原始森林的一根青藤,總會為有陽光的照耀、大地營養的供給而展現自己的生命。它是無法預知未來的,無法知道自己會不會被人宰割,被野火焚燒、被洪水連根被卷走;它也沒有很大的理想,決心成為一棵蒼天大樹或出類拔萃,而是默默吐翠,默默承受大自然的賜予。
一個目標不明確的人,可能是在境遇中橫看成嶺側成峰、不識廬山真面目;可能是墜入某種幻象和迷霧,在海市蜃樓里構筑自己的夢,執著于超乎現實的條件。一旦沒有實現,就怨天尤人,滿腹牢騷,或嘆命運不濟、嘆世態炎涼,跌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深谷,渾渾噩噩,故步自封。
人生的修行結果是不一樣的。修得好了,自身能夠成功成才,工作上得心應手,人際關系左右逢源,家庭和睦相處,鄰里守望互助。修得不好了,個人自私自利,朋友落井下石,家庭四面楚歌、戰火連綿,事業上一事無成。
修行要有目標,要有頑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做支撐。這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五七年、十年八年,也可能是漫漫一生。修行的大目標下,不同的階段要有若干個子目標,統籌推進,相互補充。如一個大學,要有自己辦校宗旨、特色、專業設置、相關課程安排等。每個人都是一所大學,每個人都是自己大學的校長。你要管理好自己的所有班級、所有專業,習完應當掌握的所有課程,然后才有可能樹立起自己的品牌,獲得國家、社會、組織、家庭和朋友、同事的認可。
修行豐富著每個人的生命體驗。書到用時方恨少,絕知此事要躬行。生命體驗包括對自然界、社會、家庭、工作的實踐,獲得的感悟、情緒,失敗和成功,正義和邪惡較量的體驗,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然后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壯大,才有可能獨樹一幟、成才成功。(2017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