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這幾天陸續讀了幾本書,還沒有讀完,分別是《好好說話》、《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看似不相關的書,前言部分,都不由自主的說到了怎么去面對失敗,以及對人生的一些感悟。如智者諄諄勸導,娓娓道來做人的一些淺顯的道理。我還是很樂意去學習智者看待人生的態度。也被這種氣度所吸引。正好又在閱讀《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以歷史大局觀去看待乾隆的一生,發覺即使是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君主,他也依然還留下很多的遺憾,并且給后人留下很多隱患。在世間的長河里,我們一生無所不是在對自己的人性和心性進行較量。每一次的轉折,完全是由自己的心所決定。即便是對自己要求甚高的乾隆皇帝,最終晚年,把優點前進一步,突破分寸,轉化成缺點。而缺點則往往變本加厲,從抑制收斂狀態變成肆無忌憚。這也很容易理解,前期所壓抑的欲望,總歸會穿破欲望的牢籠,如噴井迸發,不可收拾。智慧如斯的乾隆都不可幸免的掉入自己人性的深淵。我們又如何走出人生這座修煉場的深淵。唯有不斷修行,試錯,反復修正,朝著自己所向往的目標前進。
人生的路不是由一次考試決定的,但每一個境界中都能夠歷練自己的心,通過這個過程收獲的內心成長,才是對更長遠的未來最有價值的財富。——《好好說話》
? ? ? 在我高考那年,比我高考成績好的比比皆是。但是以畢業這些年的成長來說,未必得高分的朋友或者得低分的朋友,就是在那次分數后成為分水嶺。成長是一個連貫性的過程,就如同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內在的動力是一切的契機。特別想到教育孩子,我們總是急功近利。學習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是實際上學習對家長并不重要,而是對孩子很重要。只有孩子自己認為學習重要,孩子才會有動力努力去學習。內心的成長才是我們最該關注的地方。
? ? ? 今天看到文章,提到一個高學歷的女子淪落成家庭主婦,不思進取,無心在社會貢獻價值。現在提到成功,都是以金錢,地位來衡量。而我卻更愿意以內心積極向上來看待成功。即便于普遍價值中的成功距離甚遠。說到這個女子由于脫離社會,不想再進入社會去打拼。近況甚糟。如果她滿足于現狀,并且一切關系和諧穩定,其實我不認為這有什么問題。作者提到她的愛人,也建議她進入社會,以補貼家用。其實這說明這種和諧狀態已經打破。她需要以勇敢的心再次進入社會。但是她選擇了逃避。這才是我認為的失敗,因為她無法面對的社會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她并沒有收獲到內心的成長,而是選擇了逃避。
如果有愿力,受苦就有意義,苦就不再是苦,而是生命的莊嚴。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忍耐苦、對抗苦,而是轉變內心的知見。——《好好說話》
這句話也是讓我深深觸動,并且卻以為是的。
什么是愿力?①佛教語。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②泛指意愿之力。
我理解愿力的就是內心深種的希望。受苦有意義嗎?你是怎么看待?
我的母親因為心臟病,早早在我十一歲的時候就去世。年少的我,早早就開始了自己照顧自己的人生。沒媽的孩子像個草。我如果一直以受害者的角色看待自己的人生,估計這輩子我都是郁郁寡歡的。而實際呢?我并沒有敏感多疑,自尊心強。而是很平靜的面對生活的苦難。造就了自己自立自強的心態,并且很能洞察別人的情緒。獨立的好處就是自己一直人生自己做主,很少有過家庭沖突。甚至還覺得這段年少經歷,讓我比同齡人成熟太多。這也沒什么壞處,少走了很多彎路。
心不同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就不同。
人生的一切境界都是為了讓我們成長。順境如水,滋潤內心;逆境如火,煅燒煩惱。水火相濟,人生才能由充滿雜質的礦石變為純凈的金子。——《好好說話》
人生就是成長。就是這么簡單。我很少看到有一輩子順境一帆風順的人生。也很少看到有一輩子都是逆境無法翻身。
人生就是順逆境交替出現的。水火相濟,適者生存。所有的真知都是在錯誤和失敗的試錯下成就的。
? ? ? 沒有死亡,誰人能珍惜時間的珍貴。沒有痛苦,我們又怎知快樂幸福。自私冷漠讓我們嘗盡苦頭,無私奉獻和熱情,又讓我們心頭一暖。
? 沒有經歷逆境的成功,缺少沉淀的厚重。輕而易舉得到和千辛萬苦得來,真的是千差萬別。
? ? 失敗絕不是無用的東西,反而可以認為是值得高興的事。沒錯,失敗就是機會。甚至可以斷言,失敗才是萬事的開始。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去試著看清失敗的本質,一失敗,就在放棄、停止,抑或在否定聲中停滯不前。好不容易邁出了一步,在僅僅得到了一兩個不好的反饋時就終止了,這才是真正的可惜,而這樣的情況很多。殊不知,撿拾每日的失敗,靈活利用它們,才會令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生得到成長。 ——《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
撿拾每日的失敗,靈活利用它們,才會令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生得到成長。
這就是我最想記錄的事。
不在相同的地方摔倒兩次,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作為,不去總結,不去反思。
我最近在總結自己之前育兒也好,生活也好,很多做的不夠好的地方,以及相當失敗的地方。
面對自己的失敗確實不容易。但是一旦接受失敗。一切就變得不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 ? 我在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偏離了我希望孩子身心健康茁壯成長的初衷。最初焦慮伴隨我。后來我反思到自己的不足。父母用力過猛也不是一件好事。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人生。我們只需要提供一個框架。其余的,還是需要孩子自己經歷成長。你不需要替代孩子的想法,而是去理解接受孩子的想法。
?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接受自己內心的欲望,歷練自己的內心,從容面對逆境,時時反思,并在錯誤中總結經驗。愿自己也能水火相濟,點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