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東營下派干部繪農村新
? ? ? ? ? ? ? ? 劉童田 趙紹青? 黃其軍
二十年如一日,山東省東營市一批批機關干部通過建立的新型長效幫扶機制,自帶被褥炊具吃住在農村,真心實意解民憂、幫民富。所幫扶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5年的不足600元上升到2005年4500元,老百姓說:“包村干部就是活著的雷鋒、焦裕祿……”
東營市委書記石軍介紹說:“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不斷完善、創新干部下派幫扶機制,把干部下派工作與解決‘三農’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所幫扶的438個村發生了根本變化。”
消除貧困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東營市把干部下派工作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載體,從1985年開始,該市歷屆領導班子不斷緊密結合實際推陳出新,已連續選派十三批2600名市直機關千部到農村工作,強班子,找路子,促發展,大大加快了農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石軍說,東營市以"部門包村、干部蹲點”為干部下派的基本形式,從市直部門選派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優秀年輕干部組成工作組,進駐貧困村開展為期一年半的幫扶工作,并限期完成脫貧任務。在運作機制上,各派出部門、單位堅持“前方出題目、后方做文章”,對下派工作實行“幫扶工作優先研究,幫扶資金優先落實,幫扶服務優先到位”的 “三優先”政策,每月一名部門班子成員到幫扶村蹲住4天,主要領導每月到村現場辦公一次。在管理方式上,市委成立了專門的下派管理機構,負責對干部下派工作的日常管理。各縣區設立下派工作隊,從市直部門選派一名縣級干部擔任工作隊長掛任所駐縣區常委,負責下派工作的組織管理。在規章制度方面,各工作組建立了學習、考勤、廉政、記民情日記、建民情檔案等制度。縣區工作隊加強對下派干部的監督管理,進行目標考核,考核結果與獎懲掛鉤,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為切實避免走過場,搞形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等不良傾向,市委組織部與幫扶單位、駐縣區工作隊,各幫扶單位與下派干部,駐縣區工作隊與各工作組,層層簽訂責任狀,明確要求群眾不富不撤離,班子不強不撤離,農民素質不提高不撤離。每批下派干部工作結束時,市委組織部對各派出單位、工作組和干部的綜合表現進行嚴格考核。由所駐鄉鎮黨委、政府、所幫扶村“兩委”,群眾代表進行不計名投票評議,考核結果如實記入本人檔案,與干部的評先樹優、提拔使用掛鉤,極大地調動了下派干部積極投身農村建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受到了群眾的高度評價。
良好的機制促進了干部下派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涌現出基層群眾盼下派、優秀干部想下派、市直部門謀下派的生動局面。廣饒陳官鄉陳官村村民張兆海激動地說:“自打包村干部進了村,俺村的變化那是一天一個樣,生活就象上樓吃甘蔗,步步高、節節甜。"
多年來,下派干部先后為所幫扶村無償引進各類建設資金3.56億元,實施幫扶項目3147個,發展各類專業村401個,90%以上的農戶進入產業鏈經營,鋪設柏油路460公里,新建擴建水庫125座,鋪設自來水管線10.3萬米。
東營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玉君說,市直下派干部為各幫扶村辦了大量實事好事,但更重要的是給農民群眾帶去了新的觀念、新的技術,點燃了農村干部群眾一心謀發展的激情。據了解,自1985年以來,下派干部共舉辦各類農民培訓班1000多期,建設文化大院376個,積極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被幫扶村群眾的市場意識、科技意識、法律意識明顯增強。
東營市下派干部用真誠和汗水譜寫了農村發展的絢麗篇章,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公仆情懷。
? ? ? 【發表于《瞭望》2006年第48期,作者重新編輯整理于2017年8月28日(古歷閏七月初七)】
? 文中照片來源于網絡,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感謝!
近期同類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