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概念:
基礎知識:
人生本無意義,生活的意義,是你自己賦予的。
正確本身,其實很可能并沒有什么價值。
當你是正確的,與此同時,別人也都是正確的話,那“正確”本身的價值其實并不大,是吧?你是錯誤的,別人都是正確的,那倒是很可怕。
當你是正確的,可別人都是錯誤的,這時候,“你的正確”才具備很大的價值——不是嗎?
英語里有一個詞,“contrarian”,原意指的是股市中那些“倒行逆施”的人(僅取“倒行逆施”這個詞的字面含義)。特立獨行本身的價值并不大,和正確本身一樣,但,特立獨行且正確,就價值巨大了。
也就是說,你正確的程度越大,與此同時,不認同你的人越多,這樣的時候,價值才很大。你很正確,但與此同時,所有的人都很正確,那么,價值其實可能等于零。
原理分析:
為什么人們面對真正的價值之時會如此痛苦呢?因為他們衡量正確與否的方式錯了,他們衡量正確與否,靠的不是邏輯與獨立思考,靠的是“認同的人是否足夠多”。
從底層上來看,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絕大多數人是“表現型人格”,他們在乎的不是好壞對錯,他們只在乎自己是否顯得好看……
進而,“表現型人格”決定了“隨大流”的根深蒂固,只有“跟大家在一起”、“與大多數人相同”才會覺得安全……
人云亦云很輕松,獨立判斷很困難。
想要違背主流的觀點,作出自己獨立的選擇,不光需要勇氣,還需要智力。這樣又費心、又費神的事情,當然不容易受歡迎。
而這也擊中了大多數“表現型選手”。因為他們只在乎看起來是否足夠好,至于是不是真的好,他們其實并不關心。
但實際上,這個世界的眼光卻犀利得多。
它終究不會給任何“表現型選手”正面反饋,因為這對那些堅持獨立思考,耐心等待結果的“進取型選手”不公平。
能夠想明白,并且篤信這個道理的人,才有機會獲得這個世界的正反饋。
踐行法則:
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
其實在每個階段,我們都有各種各樣“獨特”且“正確”的想法。而到了最后,它們只淪為了我們茶余飯后的“馬后炮”,卻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正面的結果。
這個原因,不是因為它不獨特,也不是因為它不正確,僅僅是因為你沒有把它付諸于實踐當中。
所以如果一個想法,沒有正確到讓你愿意為它付出行動,那說明你對它還不夠有信心。
注意,你特立獨行且正確,并不保證你一定有機會驗證、收獲其價值。
“有勇有謀”是對一個人很高的評價。
“有勇”說明這個人有足夠的責任心,愿意承擔自己選擇帶來的后果。只有這種人才能做到真正的“特立獨行”。
“有謀”說明他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不會簡單地意氣用事,做事講邏輯。只有這種人才更有機會接近真正的“正確”。
所以有勇有謀,從某種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特立獨行且正確”的代表。
它做起來顯然不容易,但是也正因為它不容易,所以它的價值才巨大。
思考與踐行:
對于這一課我有著非常強烈的共鳴。
一路走來,從人云亦云到特立獨行。
細細回想,在我的人生當中,那些對將來影響重大的選擇幾乎都是遭到身邊所有人反對的。
比如:離開事業單位、不要薪水做實習生、學開車、冒險做生意、投資數字貨幣……
但是這每一樣選擇都讓我急速成長,甚至是獲得了異常豐厚的回報。
我們必須放棄100%的安全感。
我們必須發自內心的相信自己。
當你看見地上有一百塊錢,你的第一反應是馬上撿起它,第二反應才是占用或者找失主。
如果你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你就會馬上行動,而不是先征求別人的意見。
用最近在網上看到的一段話來結尾:
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