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大多數的痛苦都是幻覺——那只是一時的感覺而已,而非永久不變的真相。
絕大多數從高處跳下來自殺的人,很可能不是摔死的,而是嚇死的。若是落地的那一瞬間心臟仍在跳動,那么落地的那一瞬間,由于血壓依然存在,大抵上應該是“血花四濺”的……可實際上,大多數尸體甚至沒有血跡——因為在落地的那一瞬間之前,心臟早就停止了跳動。
在跳下去之前,那“這世界跟我半毛錢關系都沒有”的感覺是那樣的真實,乃至于邁出那一步跳下去顯得那么“義無反顧”。可自由落體在著地之前是有一點時間的。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大腦會進入一種高度興奮的狀態,很多生還者都描述過他們的經歷:那并不是“瞬間”,那是“很長一段時間”,在那過程中,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都會被喚起,看到的就好像是一個清晰緩慢播放的幻燈片一樣……
結論是什么?結論是,這世界一直跟自己有這樣那樣的聯系,并且還是相當重要清楚的聯系——剛剛的“這世界跟我半毛錢關系都沒有”的幻覺最終被證明為子虛烏有……可是,來不及了!已經掉了下去,馬上就要著地了!
事實上,人們根本就不應該為“這世界跟我半毛錢關系都沒有”這個幻覺有所煩惱。
不妨反過來看:
這世界本來跟我們真的一點關系都沒有……可是我們一路走過來,無論如何都留下了我們的痕跡,無論如何都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一定聯系——至于那聯系是否足夠強,足夠有意義,其實決定于我們自己的行動,而不是我們的恐懼。
作家畢淑敏在某大學講座的時候,有些什么那個“終極問題”:
畢老師,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畢淑敏先生的回答是:
人生本無意義,意義是活出來的罷?(大意如此)
深以為然。也很慶幸,我是在二十來歲的時候,在某本雜志里讀到過這么一個觀念。
如果你也曾經以為這個世界和你沒關系,希望你看到這篇文章之后,能夠轉變自己的觀念。
不論你是否有機會,踐行這個專欄里面各種其他的概念,我都希望你記住這一條:
生命的意義,是你自己賦予的。
現在網絡上的各種明星、大V,很容易讓人覺得跟他們比起來,自己的生活沒有意義。但這只是你的幻覺而已。
相比你來說,他們也許能夠影響更多的人,但是對于你的家人,朋友來說,你的存在要比任何意見領袖都重要。
所以當你情緒低落,懷疑人生,覺得世界和你沒有關系的時候,請你記得翻出這篇文章來看一看。
而排名第二的痛苦,也一樣,確定無疑的是個幻覺。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很少有人認真想過這事兒了:
正確本身,其實很可能并沒有什么價值。
大多數人習慣性的“一根筋”。只會單唯獨思考,從來不去想事物的另外一個維度。
……
你看,當你是正確的,與此同時,別人也都是正確的話,那“正確”本身的價值其實并不大,是吧?你是錯誤的,別人都是正確的,那倒是很可怕。
當你是正確的,可別人都是錯誤的,這時候,“你的正確”才具備很大的價值——不是嗎?
英語里有一個詞,“contrarian”,愿意指的是股市中那些“倒行逆施”的人(僅取“倒行逆施”這個詞的字面含義)。特立獨行本身的價值并不大,和正確本身一樣,但,特立獨行且正確,就價值巨大了。
這種利用雙重維度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我們以后還會經常用到,也希望大家能夠掌握。
圖表的一個好處在于,他能讓你更清晰的看到問題的各個層面。在給大家介紹元認知的時候,我就提到過類似的方法。
比如你評價自己的時候,它可以把第一行換成“別人知道的”和“別人不知道的”,把第一列換成“自己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的”。
這樣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個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自己。
至于他是什么,暫時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你僅憑這么一個簡單的思維工具,就了解到了“自己不知道”且“別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
這其實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元認知能力。
所以,若是我們用兩個維度思考價值,那就相當的清晰明了,如圖所示:
……
也就是說,你正確的程度越大,與此同時,不認同你的人越多,這樣的時候,價值才很大。你很正確,但與此同時,所有的人都很正確,那么,價值其實可能等于零。
例如,現在你看好VR/AR,大家也都看好VR/AR,于是,你去做這方面的創業,其實勝算并不高,因為大家都看好,大家都想做,最終,誰的資源最強誰最可能成功,而僅僅“你看對了”這個事實本身,并不會給你帶來哪怕多一點點的相對優勢。
弄不好,僅僅在正確程度這個維度上,你還不一定比別人“更正確”呢,跟弄不好,實際上別人比你在“正確程度”上超出了一大截……
所以,你看到沒有?若你確定自己是正確的,你身邊絕大多數人并不認同,那你應該高興才對,而不是痛苦啊!并且,還是“越不被認同越應該高興”才對……所有的人一生都聲稱自己在尋找價值,可你看到沒有?當絕大多數人“不小心”找到真正價值的時候,自己根本不知道,不僅不知道,還要不高興,甚至痛苦得要死……真是邪門!
為什么人們面對真正的價值之時會如此痛苦呢?因為他們衡量正確與否的方式錯了,他們衡量正確與否,靠的不是邏輯與獨立思考,靠的是“認同的人是否足夠多”。
從底層上來看,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絕大多數人是“表現型人格”,他們在乎的不是好壞對錯,他們只在乎自己是否顯得好看……
進而,“表現性人格”決定了“隨大流”的根深蒂固,只有“跟大家在一起”、“與大多數人相同”才會覺得安全……
人云亦云很輕松,獨立判斷很困難。
想要違背主流的觀點,作出自己獨立的選擇,不光需要勇氣,還需要智力。這樣有費心、又費神的事情,當然不容易受歡迎。
我這也擊中了大多數“表現型選手”。因為他們只在乎看起來是否足夠好,至于是不是真的好,他們其實并不關心。
但實際上,這個世界的眼光卻犀利得多。
他終究不會給任何“表現型選手”正面反饋,因為這對那些堅持獨立思考,耐心等待結果的“進取型選手”不公平。
能夠想明白,并且篤信這個道理的人,才有機會獲得這個世界的正反饋。
2003年的時候,全中國的人都認為考個托福考試,至少需要一萬二詞匯量——反正大家都那么說。我做了個統計,發現,其實,在部分中學英語詞匯量的基礎上,在搞定2142個詞匯就夠了……
我知道我自己的統計結果是正確的,我知道認同我的人并不多,于是我知道這里可以挖掘出價值了——結果那本書《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到現在賣了兩輩子,還在賣……
2007年的時候,我琢磨著,所有時間管理的書都錯了,因為時間并不可管理,能管理的是自己或者團隊里的人……于是我就又寫了一本書,《把時間當作朋友》——大家都知道。
2011年的時候,我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去研究比特幣,最初的時候當然跟所有人一樣一頭霧水,但我有精讀能力,我有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我有“讀不懂但可以讀完,而后反復讀,進而讀得更懂”的能力。于是,我漸漸得到結論:“這事兒是對的。”然后我開始向身邊的聰明人們咨詢、討論,認為這事兒靠譜的人比例極低,進而,在這個比例極低的人群中,肯用實際行動去驗證它的價值的人再一次比例超級低……
我有位新東方的前同事,鐵嶺,曾經跟我說過一個簡單的原則:
“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
這是很睿智的原則——在這里,“聽大多數人的話”的意思不是只“按照他們那么說的那么做”,而是“聽聽他們怎么說,琢磨他們怎么想”。
最終,我的結論是,首先,比特幣這事兒確實是對的,其次,認同“這事兒是對的”的人很少——所以,這一次,“我的正確”很可能價值超級大。我沒有把時間花在說服他人身上,這是在博客上寫了一篇文章,《此物一出天下反》,而后該干嘛就干嘛去了。
2015年年初的時候,我又一次認為我想對了:“互聯網上,免費的時代過去了,收費時代來了。”然后,但身邊的朋友們說,告訴他們我的結論……結果呢?結果是我說了大半年,大家都是客客氣氣地聽,也不反駁,但就是不做。
本來已經準備退休的我,想了想,算了,還是我自己來罷——不做,對我來說是受不了的,因為再一次,我意識到,這是個成為“特立獨行且正確”的機會,價值很大——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又知道,這樣的機會實際上并不多,一輩子遇到一次都已經是極度幸運了,所以我只能做。
于是,我開始行動了——后面大家都看到了,2015年八月中旬,在大家都說“紅利期已經過去了”的情況下,我開通了微信公共帳號,積累了一小段時間之后吧,十一月份開始,我開始自己創建、幫朋友創建各種收費社群,制作并指導制作各種收費內容……2016年七月底,我在“得到”上開通了大家現在正在看的這個欄目,《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迄今接近100,000訂閱;到了今年的最后一個季度,國內各大平臺都開始做付費內容訂閱了……
這里值得重點強調的是,正確的巨大價值,在于它與特立獨“行”聯系了起來,而不是特立獨“想”。
每次我通過自己的推理判斷,看到了正確的巨大價值之后,都沒有只是想想,而是馬上著手就去做。
事實也證明,這樣的行動力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其實在每個階段,我們都有各種各樣“獨特”且“正確”的想法。而到了最后,他們只淪為了我們茶余飯后的“馬后炮”,卻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正面的結果。
這個原因,不是因為他不獨特,也不是因為他不正確,僅僅是因為你沒有把它付諸于實踐當中。
所以如果一個想法,沒有正確到讓你愿意為他付出行動,那說明你對他還不夠有信心。
注意,你特立獨行且正確,并不保證你一定有機會驗證、收獲其價值。
2013年年中的時候,國內幾乎所有的比特幣交易所都來找過我,給我很優惠的條件,讓我加入或者投資——我全部都拒絕了。到今天,我都認為我自己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想要打造一個最大的中心,這僅從邏輯上就站不住腳……”
可結果呢?結果是這些我沒加入或者我沒投資的交易所們,在接下來的兩三年里估值不知道漲了多少倍——我被反反復復啪啪啪啪地被打臉。與此同時,按照我認為正確的邏輯所打造的開源交易所公司增長極其緩慢……還是啪啪啪啪地被打臉,左臉被打之后右臉被打。因為風險投資機構從來都是最看好交易所模式的,而他們的資金實力遠比我個人要大……這一次的博弈中,我幾乎沒有勝算——雖然,又過了一兩年之后,貌似有一點時來運轉的苗頭。
這就需要真正的勇氣了。最終,這世界給你正反饋,你心平氣和地接受,不因此趾高氣昂;相反,若是這世界并沒有給你正反饋,甚至給你的是負反饋,你依然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不因此灰心喪氣——這不是勇氣是什么?
“特立獨行且正確”,最終,是很難做到的事情——當然,一切真正有價值的事情都很難做到,不然,價值豈不是無論是誰都可以隨隨便便就可以實現的了?
“有勇有謀”是對一個人很高的評價。
“有勇”說明這個人有足夠的責任心,愿意承擔自己選擇帶來的后果。只有這種人才能做到真正的“特立獨行”。
“有謀”說明他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不會簡單地意氣用事,做事講邏輯。只有這種人才等有機會接近真正的“正確”。
所以有勇有謀,從某種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特立獨行且正確”的代表。
他坐起來顯然不容易,但是也正因為他不容易,所以它的價值才巨大。
我們之前聊過有關于“落后”的話題,有機會大家不妨看一看,自己在“勇”和“謀”這兩方面,分別處于人群中的哪個位置。
回頭想,我自己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是完全不懂這個道理(實際上也沒有人能夠給我講清楚),于是,當然經常因為自認正確的同時又不被認同而痛苦,又,也因為痛苦而做了很多“走形了”的事兒,進而吃了很多當時就能理解的明虧,以及很多很多多年以后才反應過來的暗虧……
隨便舉個例子:大寫在課堂上挑刺的學生,很聰明,但,實際上是自己吃虧的——因為“證明自己正確”并不是學習的任務和目標,“時時刻刻成長,早晚更聰明、更正確”才是應該的結果。可他們當時把注意力用錯地方了,乃至于最終并沒有獲得原本應該獲得的結果——這很可能是很多人一生吃過的最大的暗虧,也是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吃過的暗虧。
許多年后,我竟然有機會分享我的經歷,分享我的成長過程,卻又常常想,這樣“事后”(許多許多年后)才明白的道理,傳遞給那些尚無經歷的人,其實是難度非常大的——不僅是我自己說清楚的難度很大,更重要的是需要對方有強大的想象力,強大的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是一切反思的基礎)……你想啊,大多數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元認知能力是什么呢。
然而,畢竟大多數人有時有足夠的閱讀訓練的;然而,元認知能力又畢竟是只要喚醒就不再消失的能力——于是,終究會有一些人因為這篇文章發生改變,懂得有些痛苦其實只不過是幻覺,有些價值,之前所以不可能獲得,完全是因為自己就是那個“有眼不識泰山的睜眼瞎”……還好,畢竟,我們升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