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的痛苦都是因為幻覺。
絕大多數從高處跳下來自殺的人就是因為感覺“這世界跟我半毛錢的關系都沒有”,以至于邁出那一步跳下去顯得那么的“義無反顧”。
其實,這世界本來跟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可是我們一路走來,已經留下了我們的痕跡,產生了這樣那樣的聯系。至于那聯系是否足夠強,足夠有意義,取決于我們自己的行動,而不是我們的恐懼。
作家畢淑敏在某大學講座的時候,有學生問了個“終極問題”:畢老師,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畢淑敏先生的回答:人生本無意義,意義是活出來的吧。
所以,生活的意義,是你自己賦予的。對于你的家人,朋友來說,你的存在比任何意見領袖都重要。
排名第二的痛苦也是個幻覺:關于正確這件事,很可能并沒有什么價值。
讓我們利用雙維度的思維方式來思考這個問題:
當你是正確的,別人也都是正確的話,那“正確”本身的價值并不大;當你是錯誤的,別人都是正確的,這倒是很可怕,要避免。
當你是正確的,別人都是錯誤的,只有這個時候,“你的正確”才具備很大的價值。
特立獨行本身的價值并不大,和正確本身一樣。如果,特立獨行且正確,價值就巨大了。
這種利用雙維度思考問題的思維工具還可以用在其他方面。比如你評價自己的時候,就可以把第一行換成“別人知道的”和“別人不知道的”,把第一列換成“自己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的”。
這樣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個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自己。至于它是什么,暫時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僅憑這么一個簡單的思維工具,就了解到了“自己不知道”且“別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元認知能力。
所以,若是我們用兩個維度思考價值,那就相當地清晰明了,如圖所示:
當你正確的程度越大、不認同你的人越多的時候,你的價值才很大。你很正確,但與此同時,所有的人都很正確,那么,價值其實可能等于零。
例如,現在你看好VR/AR,大家也都看好VR/AR,這時你去做這方面的創業,其實勝算并不高。因為大家都看好,都想做,最終,誰的資源最強誰最可能成功,而僅僅“你看對了”這個事實本身,并不會給你帶來哪怕多一點點的相對優勢。
所以,如果你確定自己是正確的,而你身邊絕大多數人并不認同,那么你應該高興才對,而不是痛苦!而且,還是“越不被認同越應該高興”才對。
所有的人一生都聲稱自己在尋找價值,可是,當絕大多數人“不小心”找到真正價值的時候,自己根本不知道,不僅不知道,還要不高興,甚至痛苦得要死……
為什么人們面對真正的價值之時會如此痛苦呢?因為他們衡量正確與否的方式錯了。他們衡量正確與否,靠的不是邏輯與獨立思考,靠的是“認同的人是否足夠多”。
從底層上來看,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1.絕大多數人都是“表現型人格”,他們在乎的不是好壞對錯,他們只在乎自己是否顯得好看;
2.“表現型人格”決定了“隨大流”的根深蒂固,只有“跟大家在一起”、“與大多數人相同”才會覺得安全。
人云亦云很輕松,獨立判斷很困難。想要違背主流的觀點,作出自己獨立的選擇,不光需要勇氣,還需要智力。
這樣又費心、又費神的事情,當然不容易受歡迎。而且,這也擊中了大多數“表現型選手”。因為他們只在乎看起來是否足夠好,至于是不是真的好,他們其實并不關心。
但實際上,這個世界終究不會給任何“表現型選手”正面反饋,因為這對那些堅持獨立思考,耐心等待結果的“進取型選手”不公平。能夠想明白,并且篤信這個道理的人,才有機會獲得這個世界的正反饋。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可以采取一個簡單的原則:“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
在這里,“聽大多數人的話”不是只“按照他們那么說的那么做”,而是“聽聽他們怎么說,琢磨他們怎么想”。
正確的巨大價值,在于它與特立獨“行”聯系了起來,而不是特立獨“想”。通過自己的推理判斷,看到了正確的巨大價值之后,不能只停留在“想想”層面,而是要馬上著手就去做。
其實在每個階段,我們都有各種各樣“獨特”且“正確”的想法。而到了最后,它們只淪為了我們茶余飯后的“馬后炮”,卻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正面的結果。
這不是因為它不獨特,也不是因為它不正確,僅僅是因為你沒有把它付諸于實踐當中。
所以如果一個想法,沒有正確到讓你愿意為它付出行動,那說明你對它還不夠有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你特立獨行且正確,并不保證你一定有機會驗證、收獲其價值。這就需要真正的勇氣了。最終,這世界給你正反饋,你心平氣和地接受,不因此趾高氣昂;相反,若是這世界并沒有給你正反饋,甚至給你的是負反饋,你依然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不因此灰心喪氣。這就是勇氣啊!
“有勇有謀”是對一個人很高的評價。
“有勇”說明這個人有足夠的責任心,愿意承擔自己選擇帶來的后果。只有這種人才能做到真正的“特立獨行”。“有謀”說明他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不會簡單地意氣用事,做事講邏輯。只有這種人才更有機會接近真正的“正確”。
所以有勇有謀,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特立獨行且正確”的代表。它做起來顯然不容易,但是正因為它不容易,所以它的價值才巨大。
例如,那些在課堂上挑刺的學生,很聰明,但,實際上是自己吃虧的。因為“證明自己正確”并不是學習的任務和目標,“時時刻刻成長,最終更聰明、更正確”才是應該的結果。可他們當時把注意力用錯地方了,乃至于沒有獲得原本應該獲得的結果——這很可能是很多人一生吃過的最大的暗虧,也許是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吃過的暗虧。
有些痛苦其實只不過是幻覺,有些價值,以前之所以不可能獲得,完全是因為當時的自己就是那個“有眼不識泰山的睜眼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