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辯題,我想到了一首詩:“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讀書和玩游戲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又有何高下之分?
讀書特指以閱讀為手段的求知活動,是學習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幫助人建立起知識、思想體系和世界觀,指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而玩游戲是技能上的學習和實踐,他們本身都屬于學習的一部分,都是人獲得進步的一種行為,為什么還有高下的區別呢?
因此在看到有人說讀書比玩游戲高級,內心大呼悲哀。這就像標題所見的:菜刀,我們用來切菜,是平時生活中必不可缺。但是,有人拿它去殺了人。難道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犯罪的是菜刀,是殺人那把刀比切菜那把刀低下嗎?
菜刀,拿來切菜是工具,拿來殺人是兇器。刀是沒有思維的,它不知道對與錯、高與低,錯的是它的使用者,使用它的人內心明凈,它僅是工具;使用它的人心思殘忍,它就是兇器。同理,讀書和玩游戲,本就只是兩個詞,他們都是學習的一份子,更沒有高低之別,區別在于使用的人!
有人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又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熱播的《人們的名義》,劇中的高玉良愛讀書,最愛的是那本《萬歷十五年》。但他就因為這個愛好,被人利用,被拖下水,墮落成為貪官。他不玩游戲只愛讀書,我們可以說是讀書的錯嗎?歷來大多的貪官、高智商犯罪、毒販等,有多少是不愛讀書的?有句俗語說:不怕流氓會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難道這就是我們口中說的高雅、高尚所培養的高人一等的讀書人?
俄羅斯方塊,相信我們都知道吧?這是小時候大家常玩的一款游戲,簡單又有無窮的樂趣。它的創立者是亞力克西·帕杰諾夫。
亞力克西·帕杰諾夫是莫斯科的一位數學家,對五格骨牌等趣味數學游戲有著強烈的興趣。他創立這款游戲讓我們有了一個可追憶的童年,并且這款游戲他沒有拿過一分錢。而他本人因為對玩游戲情有獨鐘,現在任職于微軟公司。我們能鄙視的說玩游戲是玩物喪志,是沒有出息沒有未來的嗎?
讀書和玩游戲都可以讓我們思維得到開拓,心智日趨成熟。玩游戲還可以作為一種智力開發的方式。他們本身沒有對錯、高下之分,有高下之分的是我們自己的思維和價值觀。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價值觀歪曲了,不能因為自己的行為低劣了。卻把罪名強加于讀書或玩游戲這兩個詞,來為自己開脫洗刷罪名。我們也不能因為自己的眼界和自律性低了,錯誤的沉迷于某一事物中,而后得出結論是某一事物的高下。
同理,我們也不要以社會大環境來對一個行為做高下之分。現今社會風氣浮躁,各類游戲層出不窮,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因為自制力低下而沉迷于游戲中無法自拔。而讀書確實又可以在增長見識的同時提升氣質。但我們不能就此而否認玩游戲帶給我們心情的愉悅,智力思維上的進步。而且,現今社會壓力倍增,很多人通過讀書很難迅速減壓,但短暫刺激的游戲卻可以讓人及時釋放內心的壓力,從而放松心身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學習。
明清時代的八股文,其取諸經之精華,歷經七百余年,久而不廢。對當時維護社會穩定、保持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我們不能因為他是當時政治社會的主流文化,大家就趨之若鷺的認為只有他是高大上的。
讀書人皓首窮經,無不競奔于科舉之途,如果八股文做不好,就百無一用。就像蒲松齡那樣的才子,放在現在,可能就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至少是大師級的人物,但他八股文寫得不好,因此就算正處于康熙盛世,也只落得當個教書先生。八股文本身是:收集諸經精蘊,匯涵了四書精華。但卻因為過于刻板的使用方式,而殘害了多少讀書人。
因此,造成當今社會現象的是人自身的價值觀、眼界、思維方式以及自我的自制力。崇尚讀書,鄙視玩游戲,也是時下大眾的一種心態。我們不能因為社會環境而去全盤否認一種生活方式帶給我們的進步和價值!
試想,如果21世紀開始,我們的社會都是一群滿嘴之乎者也的人。沒有一個人對游戲感興趣,大家都鄙視玩游戲,都認為對游戲感興趣、玩游戲的人是下等人。那么我們現在使用的很多軟件、平臺、APP又怎么會被創立設計出來了?
我們一面享受玩游戲者帶來的進步成果,一面又嘲笑諷刺鄙視他們為之的付出。不就是另一種“笑貧不笑娼”的心態么?
任何一個進步文明的社會,都不應該單一的崇拜某一行為或事物。科技的進步往往是讀書與“玩游戲”一起締造出來的。讀才得見識廣博,陶冶情操;玩才得以實踐,才有技能的進步和提升。
玩游戲和讀書一樣,都只是我們的一種興趣一種愛好,一種精神的寄托。他們二者,屬于兩種不同的愛好,根本不應該拿來做高下的對比。只單純的對“讀書”和“玩游戲”這兩個詞表面的去下定義,憑個人好惡來定義高下,是愚蠢的。我們更應該去深究讀書和玩游戲這兩種人在價值觀、思維以及認知上的差別,從而針對“病毒”對癥下藥。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