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被好多朋友安利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當時只覺得奇怪一本19世紀20年代的文學作品為什么會在今天如此受年輕人追捧,于是我也買來一本開始閱讀。
讀完這本書的第一感受是被主人公Strickland對純粹藝術的追求所震撼。整個小說以外視角講述了一個股票經紀人放棄舒適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庭去追求藝術的經歷。除了震撼,這本書留給我更多的是困惑。
我困惑為什么毛姆把這本感情激烈,一氣呵成的書名為《月亮與六便士》。其實“月亮”與“六便士”代表的是生活與藝術甚至是生活與理想的矛盾。Strickland突然放棄了自己不錯的工作,離開了幸福的家庭只身來到巴黎只因為他覺得自己突然很想畫畫。他似乎被“魔鬼”控制,只有通過畫畫才能宣泄自己的情感。讀到這兒想必多少年輕人已按捺不住內心波瀾,覺得自己也應該像Strickland一樣為了內心追尋的“月亮”而放棄腳下的“六便士”。
然而毛姆給讀者呈現的并非“月亮”與“六便士”的單選題,而是一道自由組合的選擇題。這是此書的魅力所在,使每一位讀者讀完以后都陷入沉思。到底應不應該放棄自己不那么喜歡的生活而去追求理想?值不值得?自己能不能堅持?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安的年輕人不一定有主人公那股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他可以為了藝術不顧個人情感,不顧周圍環境,甚至不顧個人生死,而你我未必能做到。每一個不安的人都在試圖平衡“月亮”和“六便士”。
我困惑為什么小說會有一個看似不著邊際卻又引發思考的結尾:“有句《圣經》上的話來到我嘴邊,但我沒有說出來,因為我知道神職人員認為俗人侵犯他們的領地是有點褻瀆上帝的。我的叔叔亨利做過二十七年惠特斯特布爾的教區牧師,要是遇到這種情況,他往往會說,魔鬼總是隨心所欲地引用經文。他記得從前一個先令就能買到十三只上等的牡蠣。”
毛姆沒有說出的那句話,是《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里的:“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自己被論斷。每一個讀完此書的人都無法對Strickland做出評價,就好像生活中每一個人都不應該也無法對他人的生活隨便評價一樣。人生的意義源于個人的選擇或平衡,源于個人想要對社會的影響與奉獻,他人無法評價。
愿所有心中不安的人都能從《月亮與六便士》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