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招新圓滿結束,終于告一段落。
這幾天經歷了許多第一次,不斷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壓力很大,對自己也產生了非常大的懷疑。雖然現在還沒緩過來,但是這一切讓我相信我可以做好。
貪圖表面的輕松和感官上的舒適,到頭來發現,自己在固守的不是某種生活方式,只是懶惰和怯懦。
剛剛邁出舒適區時,會經歷不適,甚至需要動用意志力。而一旦撐過前期的不適應,堅持便不再是堅持,而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好”,又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你的風格并不會就這么固定了,它還可以變得更好,必須更好。
別那么早就固化了自己。不管是物質的享受還是精神的愉悅,都是無止境的路徑。唯有讓自己不斷擁有新的視野,才會懂得,此前所擁有的,不值一提。
當你離開熟悉的土地,才能領略大千世界的無奇不有;當你踏上新的旅程,才會明白過去的經歷賦予你的意義。唯有走出去,才能更深地體悟過去跟現在的自己。
山本耀司說得好:“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才能找到自我”
想變得平庸,直接按照別人的想法過就好啦,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折騰
只是這樣一來,你就離你真實的樣子,越來越遠了。
總結一下今天面試的內容
Q1:你是怎么準備辯論賽的?
①搜集資料:上網(百度)、根據自身經驗寫下所想所知所感、問卷調查、團隊頭腦風暴、視頻(奇葩說、國際大專辯論賽、名校視頻)、問別人
②團隊協作:群討論+見面討論;角色反串;根據自身特點選擇辯位
這個問題的目的是想看他們對辯論賽的了解和努力程度。報名的時候,很多人都說不懂辯論是什么,也不懂辯論賽怎么打。當初我也是這樣的,但是這些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準備得到彌補。不懂就上網搜,搜文檔,搜視頻,做總結。團隊討論也不能僅限于網絡,一定要見面討論。新認識的四個人快速地相識,確定辯位、交換觀點、達成統一,也是一個挺有挑戰的過程。
進入復試的這些新生基本上都能做到自己找資料,群討論和見面討論,個人準備和團隊協作性還是可以的。
Q2:如果給你一周的時間準備辯題,你會怎么做?
①準備辯題之外提升自己能力,通過看比賽視頻、研讀辯論稿、模仿講話方式
②磨合隊伍,提升默契度
③研究更多己方觀點和對方辯友的問題
④分角色演示正反方模擬演練
⑤認為時間長短不重要,主要看臨場(個人不太偏向這個答案)
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打正式辯論比賽的時候往往會有一周左右的時間準備辯題,這個過程很漫長也很艱難。認為時間長短不重要,主要看臨場,這個觀點其實有點偏向于個人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很重要,但是如果團隊沒有默契,沒有定下團隊主線,應變能力反而會使團隊觀點矛盾。我覺得時間不僅僅是用來準備辯題本身,更是為了團隊的磨合。
有新生提到要用一些時間來提升自身能力,說明他是有自主學習能力的。辯論隊里沒有老師,不會教你怎么提升能力,所以自己一定要學會教自己。
Q3:如果在準備過程中,團隊有人想要退出、產生消極情緒怎么辦?
①如果是有急事,是不可抗力外界因素,讓他退。
②如果是心理原因(怯場、不自信等),會盡全力幫助他,實在不行換人。
③如果對方態度堅決,不做挽留。
④如果這個隊伍留不住人,是這個隊伍的問題。
這個問題是想看看他們會不會選擇放棄,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其他人。他們都從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上分析了,并且提到了集體榮譽感、責任心等詞。說得很好聽,最后還是要看他們的行動。
Q4:一場比賽只有4個人能上,你有可能三年不上場怎么辦?
? ? ? ? ?如果有三場比賽,你上了前兩場,大家覺得你不行,把你換下了,然后你三年沒有上場,你會為你的隊友做什么?
①三年不上場一定會有埋怨→但會自我反思和總結,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爭取上場機會。
三年不上場不會埋怨,會努力做好后勤工作。
不上場但是進了這個隊,我還是比沒進來的人對辯論有更好的理解和長處,所以不埋怨。
②上場后被換下:一兩場比賽不能決定我的水平,下來我會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通過隊內演練的形式讓學姐學長看到我的進步,爭取上場的機會。
即使不能再上場,也會留下來好好服務隊友,有團隊榮譽感。
這個問題和上面一個本質上是一樣的,考驗到了他們的責任心、團隊感,還有自我提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