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人物譜之忠武橫行李續賓(6) 星隕三河多迷障,敵我兩廂勝者何?(上篇)

上一篇:九江城外的羈縻,名將巔峰的倦意

引語:從九江登頂到三河命隕,我們無法清晰入微地把握李續賓的心理變化,甚至不能分辨他的基本心理。是怎樣的心理驅使他做了平生最艱難也是最危險的決定?難道他真的是一意孤行、狂妄自大?真是如此,那么之前的李續賓也太完美了一些,前后可謂判若兩人。他昏頭了嗎?是因為受到脅迫了嗎?他真的需要為所受的脅迫而勉強自己嗎?他能料想到自己的抉擇會帶來怎樣的結局嗎?而這一切,莫非真的是一個死結,而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

荒草枯冢,李續賓墓

克復九江之后的李續賓被加三品巡撫銜,賞穿黃馬褂,并準其專折奏事。首先收到皇帝回復的是長官胡林翼,胡林翼興高采烈地為李續賓趕緊去訂制了一件藍袍(官服),市面上的面料對于李續賓這個大個子來說都小了,只好用兩塊小面料縫在一起,這才把袍子做好。之后,將這藍袍和頂子、花翎,一并寄到李續賓行營。李續賓平日穿的儉樸至極,從帶兵以來,沒有添置過衣服,這次受寵圣恩,將舊衣服、草鞋子都除掉,先穿上袍子,戴上頂子,最后將皇帝賞賜的小小黃馬褂穿上身子——宮廷制造黃馬褂的時候,可不會派人來先量你的身材。士兵們面向穿著黃馬褂的李續賓,一起拜伏于地,高聲慶賀,喜悅之情,仿佛是自己穿了那件黃馬褂一樣。黃馬褂雖好,奈何太短,有將士忽然說,要不改作一件加長版的吧?對這種沒有文化不知忌諱的鄉土之人,李續賓當即正色道:這是御賜的物事,如何能夠擅自改做?不過,既然不能改造,那穿著也畢竟不好看,之后就收藏起來沒有再穿過了。

這些都是閑言絮語,雖然九江作為重鎮,已經克復,但是戰事還遠談不上結束,此后的行動如果戰略失誤,也不能保證太平軍不會再把九江甚至更廣大的地盤再奪回去。接下來的進軍方向應該是哪里?

先不說李續賓自己如何作想,看當時各地清廷地方人員如何盤算?其實很簡單,無所謂大局觀,閩、浙官員希望李續賓救閩、浙,安徽官員希望李續賓征皖,河南官員希望李續賓助豫,袁甲三、勝保又希望李續賓進兵廬州(合肥)、六安一帶。地方爭著向皇帝要人,地方的在京的官員代表們,也爭執不休,李續賓這香餑餑已經炙手可熱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這是喜事嗎?平心而論,這是喜事,但是有一個前提:你能駕馭。如果不能,那就不僅不是喜事,反而是天大的禍事:李續賓只有一人,不能分身成為八個,那么面對各方牽掣爭奪,你如果不能“自持”,只會被他們扯成粉碎。好在,此時皇帝也沒有專聽專信,皇帝對這些人的吵嚷煩不勝煩,下旨由李續賓自己斟酌考量,應該去哪里。

李續賓于是自己做主了,他決定北上,從湖北入安徽,收復安徽南部重鎮安慶。原因很簡單,安慶同九江一樣,是控扼長江航道的重鎮,九江在南,而安慶在北,九江在左(西),而安慶在右(東),湘軍從上游往下,拔掉九江,按照既定戰略,自然是順流而下,拔掉安慶。拔掉安慶之后就對湘軍更為有利了,因為金陵就再也沒有重要據點可以為它屏蔽上游而來的湘軍,此時便可一往無前,直迫金陵,太平天國那就真的是危若累卵了。

李續賓按照自己的既定戰略在做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可是別人卻不會這么認為,那些希望利用李續賓的實力來替自己補鍋修墻的主,能放得過他這柄重劍神兵嗎?不久,正在湖北掃清沿途進軍障礙的李續賓接到皇帝詔令,大意如此:朕聽勝保說,他在六安屢戰屢勝,但是功敗垂成,正是因為兵力太少。廬州的福濟也是人馬不夠,求朕增兵。現在,我就命令你帶著九江的得勝之師,先去六安協同勝保克復六安。而后,再去廬州,幫他把廬州打下來。

勝保和福濟都是旗人軍中的重要人物,他們主要在皖北同太平軍作戰,主要目的在于防堵太平軍北上威脅京城。可是他們作戰乏善可陳,勝保甚至被人呼為“敗保”,但是敗保雖然戰場不硬,官場還是很硬的,欽差大臣,又擔任這么重要的軍事任務,他的話,朝廷不可能不重視。如今他因為自己不行,就用皖北防務關系京師安危的話語來恫嚇朝廷,皇帝擔憂自己的安危,自然會聽取了他的欺騙,將壓力轉嫁到最能打仗的李續賓身上。不過李續賓沒有馬上被脅迫,他還是認為不應該先去皖北,同胡林翼一起上書。朝廷繼續下旨鞭策之。李續賓再上書,說安慶是太平軍重要據點,乃是狡兔之窟,比皖北更為緊急。可是勝保、福濟、英桂、英棨這些人天天危言聳聽,上惑圣聽,不停造謠說太平軍要北上了,朝廷惶惶不安,一天要下二、三道詔書“請”李續賓去皖北。李續賓的精神已經受到了極大脅迫,終于他自己沒有把持住,松動了心思。“三軍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心思,往小了說,就是人的那股子勁兒;上升到相當的高度,就是那大軍的主帥。匹夫失去中心意志,整個人不由自主,精神渙散;大軍失去主帥,軍不成軍,只是烏合之眾。——李續賓于是跟胡林翼說:要不,先打皖北(廬州),再打皖南(安慶)吧……

勝保、福清等人把李續賓鬧德六神無主,心情郁躁,浙江的福興和和春又捅破了黑鍋想甩給李續賓補洞。原來福清在浙江有三萬人馬,竟然恐懼不敢作戰,退走失地;欽差大臣和春是專權浙江事務的,也是丑態百出,拖病逃避責任。于是浙江又天天呼叫李續賓來援救。皇帝本來聽了勝保等人的話,下詔令李續賓進軍皖北,這回又看了浙江群情鼎沸的雪片般的奏折,心思一下又擰了個急轉彎,讓李續賓去浙江救援。年紀輕輕的咸豐皇帝當時才二十七歲,沒有“而立”,也就沒有“而立”的心思,輕易受人擺弄。后來他死的時候,倒是“而立”了,正好“而立”。好在,兩湖督、撫這些重要官員(胡林翼等)也雪片般上奏陳清利害:如果讓李續賓去了浙江,那湖北、江西、安徽這三省就一下兵力空虛了,江西、湖北剛剛喘了口氣,就這么折騰的話,那是要出大事的。兩湖的“大雪”終于還是壓過了浙江的“大雪”,咸豐皇帝好歹沒有堅持讓李續賓去浙江了。

實話實說,這的確是真夠能扯的,李續賓統共人馬合兵一起,也就強約一萬人,主帥自然是有勇有謀,將士自然是能征善戰,可是戰爭在這幫跳梁之臣和獨坐紫禁囚城的皇帝來說,真是等同兒戲一般,這畫面在我腦海之中當是如此:一群小丑,圍繞著稚嫩蒼白的年輕皇帝,上竄下跳;而悴顏無須的皇帝緊皺眉頭,沉吟低對堆積成小山的奏章,神情變幻不定。

按照湘軍和李續賓的戰略來走,才是切實可行的。安慶的地理重要性前面已經說到,這是其一。其二,安慶相比于廬州,一個在安徽南端,一個在安徽北端,安慶比廬州近了許多(我以為浙江就不用拿來比較路途遠近了),攻打安慶,李續賓是緊緊和友軍相連的,后勤和援軍能流暢地跟上,進退有據,沒有后顧之憂,也不會在遠征的路上徒耗心力。可是要打廬州,路程增加許多還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向廬州的路上還有太平軍不少重兵駐守的釘子城市,李續賓是能攻下,但是攻下之后能不駐守嗎?如果不分兵駐守,無疑是將自己的后背冒險留給了敵人,因此需要友軍的及時進駐。這樣就來了一個新的問題,上司能夠及時將駐防的軍隊及時調來嗎?如果不能,李續賓就只有兩個選擇:要么分兵駐守,要么不守而進,兩個選擇都有明顯的弊端。而且廬州是一座大城,太平軍在這里的軍力布置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瓦解的,在廬州恐怕又是漫長的作戰,如此深入敵人腹地,一支孤軍再勇再悍,卻也難耐“日久生變”這四個字。

上圖所用是當今的地圖,但只為表現相對位置,并無不可。三個圓圈,最下為九江,中間是安慶,最上是合肥(廬州)

李續賓此時此刻,也是心力交瘁,再度萌生了卸甲還鄉的念頭。又驚聞長子不壽,更為痛心。這時,他會不會想起在九江城破前,自己寫下的那句平白的詩句呢?——“一生只為國家苦,兩字兼全忠孝難。”此情此景,多么撕裂的妥帖。一語成讖。李續賓的長子李光大——據當時湘鄉同鄉也是李光大游學的老師曾廣星說——聰穎過人,十五歲盡讀三代、秦漢之書。其祖父也就是李續賓的父親振庭先生認為他學業有成,為他納了粟米到國學,即將讓他去參加秋闈考試了。當時他寫了一篇《制義》(八股文),所有當地的老先生已經自覺無力再欣賞品評了。

大苦大難之中能見勇士,大苦大難之中更能見人心。我所窺探的不是別人,正是李續賓的心。李續賓在心中自然經歷了一番煎熬、思慮與抉擇。這之后,他給父母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李家祖宗和雙親都是有德之人,如果這孩子真是好孩子,不會有這個后果。世間喪盡天良、玷污祖宗的人多半是太過于聰明了,誰知這孩子的死不是我家的褔氣呢?孩兒自從三年前帶兵征戰,每戰都勝,殺伐無數,恩賞豐厚,誰知這孩子的死不是在替我消災呢?而且孩兒盡心報國,現在正是左右為難之時,誰又知這孩子的死不是上天在試我是否心誠呢?總之,我既然遵奉父母的囑托,受朝廷的恩澤,只有盡職盡力,不負雙親厚望和主上的知遇之恩,怎么能讓亡子成為我心中的阻礙(稍介胸次)呢?……今年糧食豐登糧草充足,而各路兵勇又得心應手,主上又圣明,因此賊匪不難平定,承平之日不難重見。”

我的問題是,你在這里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個李續賓?強忍傷痛,勸慰、安撫父母的孝子?有的。忠君愛國,舍小家顧大家,傾赴國難的李續賓?有的。可我更看到一個狠人李續賓,對己狠,所以對人狠。——“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我看到的是一個“狠”字。——“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我看到也是一個“狠”字 。我們看到少年和青年時期尚未統兵的李續賓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是一個全才,醫學、箭術、馬術、兵法、繪圖,他全都學會了,再看看這些技能都是做什么用的,所謂“經世致用之學”也,學的是“經世致用”,最終目的是讓自己“經世致用”。李續賓為了抓住一個機會,為了等待這一天的到來,他經歷多久的蟄伏和忍耐?二十年!如今,他才帶兵三年,三年的時間,足夠一個人將這些等待和積蓄噴薄殆盡嗎?很顯然不夠的。孩子的死,怎么可能是因為沒有德行?孩子的死,又和他的軍事行為有什么關聯?又如何會成為試驗他忠誠的障礙?——心中有一物,眼中全是此物。——他的理想是建功立業,他眼中的一切行為就和建功立業相關。為了能夠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借口,他將兒子的死因解釋為信中提到的幾點,又自我欺瞞式地對父親說皇帝圣明,還說太平賊匪被消滅的時日并不會太久。你可以解釋為對兒子、皇帝、戰事的這些說法,都是他在安撫雙親,是孝的表現,不過最終的落腳點很堅實地落在了“建功立業”四個字上面。這無可厚非,也不應該“非”,我只是想盡力窺探李續賓當時的心思,畢竟我想知道的不是那些浮在紙面的記載,我想知道的是李續賓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還有一點,我還要再提一下,就是信的最后一句話,他說賊匪不難平定,太平的日子不難再見。我估計這也是他最終敢咬牙孤軍深入皖北,去和陳玉成硬碰硬的原因,這是內心的一股子硬氣、底氣、煞氣、惡氣,老子連羅澤南、塔齊布、曾國藩等等,不知多少湘軍人物都打不下來的九江都打下來了,老子兩克武昌,擊潰韋志俊,敗走石達開,老子平定了湖北、恢復了江西,老子現在只怕已是天下第一名將,老子真的怕你么?四眼賊(據記載,陳玉成眼下有黑斑,如同四眼)!李續賓當然是一個謙遜容忍的人,可是我們目睹了他行軍打仗的作風,絕對稱得上“橫行”二字,焉知他內心不是這樣的?況且,極端環境之下,見極端的人性,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東西,因此并不是惡意去揣度李續賓。不論如何,這是我的武斷的“窺探”,可以存疑,今后如果有新的理解,自當更正。

咸豐八年五月,李續賓率軍進駐武昌,和主持湖北軍政的胡林翼、官文會面。胡林翼和李續賓是深交的好友,見李續賓身體勞損、面容憔悴,心里很不好受,贈送藥物和萬歷本《史記》給他。藥物,治療身體;《史記》,奮發意志,胡林翼識人而貼心,所以送禮也針對性強。官文和李續賓就談不上交情了,送的東西也比較貴重,但是顯然是并不貼心的東西,送的是六件貂裘紗衣,估計是見李續賓穿得樸素才這樣做的。李續賓把禮物退回了多次,在胡林翼勸說下這才接受,但是自己沒穿,寄回了老家給父母用。胡林翼還想同李續賓結成親家,但是李續賓兒女都已經有了婚約,胡林翼退而求其次,令一個兒子拜李續賓為義父。

月內,上諭再次下達,令李續賓等去皖北征戰。李續賓在出發前,還不得不將自己的軍隊拆分出一部分兼顧多處防務:蕭慶衍等一千人守九江,余際昌等一千五百人守蘄州,李續宜等至少八營人馬守武漢。李續賓手頭的剩余的兵馬還有八千。

六月,李續賓從武昌大軍開拔,官紳上千、民船數千相送。臨走前夜,同胡林翼長談一夜。談完之后,胡林翼也回老家去了,原來他的母親去世,請了喪假。值得一提,曾國藩此時也正好復出,不過他得在長江南岸主持大計,江北的戰事同他不會發生直接關聯。不過曾國藩特意趕到黃岡境內的巴河,要同李續賓見一面。

七月,李續賓進軍途中來到曾國藩舟中,一談就談了六天,他們談了多少內容,我們不能知道絕大多數,但是不難想到其中一些。值得一提的是,李續賓和曾國藩分手的時候,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與李續賓大軍隨行,原來曾國華落落不群,卻和訥言沉穩的李續賓很合得來,我們也可以想象,曾國華也想在李續賓身邊書生意氣,建功立業。李續賓剛行軍不久,就聽到廬州失陷的消息,安徽巡撫李孟群竟然手握一萬多人的兵馬不戰而潰,連連敗退,令李續賓極為不滿。

進軍廬州的路上,首當其沖的城市是太湖。

進入八月,由太平天國另一位守城悍將葉蕓來經營的太湖尚未攻下,李續賓忽然又收到朝廷一封令人吐血的上諭,信是寄在頂頭上司官文手里,針對李續賓的部分,大意如下:“你們現在南邊幾萬人馬全都從太湖、安慶方向往北進攻,賊匪肯定往北方逃竄,你們現在應該先揀要緊的,馬上改道來廬州,等李孟群收集了潰兵,一起把廬州克復,同時給我看好了,別讓太平軍再往北邊來了。”設想當精英主管遭遇亂彈老總,你就能隱約領會李續賓的一些情緒了。

李續賓只能苦口婆心地一邊哄著主子,一邊面對艱難的戰事。可是朝廷仍然催促李續賓,即便不能全軍趕去,也要分兵助剿,據說詔書一連下了十封。

官文在給李續賓的私人信件中替他不平:“朝廷真是不懂地理,安慶和廬州之間相隔那么遠,中間還有舒城、桐城,賊匪這么多,我們兵力又這么少,怎么還能分兵?”然后,他還一拍胸脯,對李續賓說:“閣下盡管穩扎穩打,有過,文自當之。”本來,上級為下級遮風擋雨、保駕護航,就是份內之事,官文也是信誓旦旦,但是轉眼,勝保彈劾李續賓援救遲緩,官文竟然默默不語了。到這里,我們才發現,李續賓收獲的那些勝利果實,真的不是他憑借一己之力一人輕易摘取的,沒有了胡林翼、曾國藩這樣同他同心同道的朋友,而且對他愛護扶持的上司,現在的他孑然一身,無依無靠,深入敵后、孤軍北上的背影,盡顯蒼涼。

不久,李續賓感到兵力不足,同曾國藩商量,將離開九江時分兵駐守在湖口的彭友勝、趙有材營調回了自己身邊。經過激烈爭奪,八月十六日,攻下了太湖,殺敵計七八千。〔題外一句話,古人還真是挺重視傳統節日的,破城之后,還舉行了宴會,補慶已經過期一天的中秋節,并賦詩唱和。我覺得,傳統節日在古代那么重要,估計也同他們娛樂方式太少有關。〕

不久,李續賓攻破途中另一座城池潛山,殺敵計六千多人。

同時,家中有噩耗傳來,李續賓的二兄和四妹都去世了,李續賓心情哀傷。

李續賓面對的下一座城池是桐城,需要說到的是,之前李續賓作戰之所以能最終全勝,不僅是因為一軍之驍勇,還仰賴于有幾支軍隊在側替他分擔壓力,其中有鮑超、都興阿等。接下來,這些友軍都沒有同行了,李續賓的攻勢一下失去了厚度。

本月月末,天有異象,彗星出現在楚境的夜空,光芒熾烈。古人極其重視天象,相關研究上升至復雜的理論高度,一般認為彗星為不祥,它的出現暗示人間有兵禍。因其拖拽長尾形似掃帚而有別名“掃帚星”,后世遂以掃帚星比喻晦氣之人,用來罵人。古人也喜歡將天象同人間的變化進行聯結,關于這次彗星的出現,許多時人進行了記載,并將之與李續賓的命運掛鉤。其中最為簡略、隱忍的表述是左宗棠的:“戊午,星孛翼、軫,指上將,迪庵亡。”

一篇容量已經太大,慢工消磨,尚需一篇之幅才能拴結。沒關系,那就再作一篇。

提筆容易頓筆難。行文如同割肉,行到結尾便如割到筋骨相連處,難斷之狀猶人躊躇之態。行文又如走路,行到尾聲,就如跋涉千里,誤入泥澤,著實艱難而不可邁。

下一篇:湘軍人物譜之忠武橫行李續賓(6) 星隕三河多迷障,敵我兩廂勝者何?(下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