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攻鄭之戰
攻鄭,怎么又是攻鄭?
春秋時期可以大致分成三個時期,
第一,鄭齊時期
第二、晉楚爭雄
第三、吳越爭霸
鄭國在這個三個時期,可謂是配角搶了主角的光輝。因為不是被晉打就是被楚打。可以說,與其說晉國歷史相對于春秋歷史,還不如說鄭國歷史就等同于春秋歷史。
公元前585年,
鄭悼公來到晉國拜謝。拜謝什么呢?前一年,蟲牢會盟,鄭國脫離楚國,加入晉國同盟。
鄭悼公此番專門來晉國拜謝。
晉景公看到鄭悼公來,非常高興。效法當年齊頃公,給鄭悼公授玉。
授玉有很復雜的禮節,這里就說一點。
授玉按理來說,要在大廳左、右柱子中間中舉行,以示平等。畢竟鄭悼公和晉景公都是諸侯,是一個等級的。可是鄭悼公覺得晉景公是霸主,于是不敢行平等禮節。
結果鄭悼公走的太快了,走到晉景公前面,意思就是表示你是老大,不敢以平等的禮節來授玉。
晉國大夫士貞伯評價,說鄭悼公這個人膽小如鼠,必不久于人世。
五個月后鄭悼公死。
鄭悼公死后,由其弟鄭成公即位。
鄭悼公剛一死,楚國就發兵攻打鄭國。為什么呢?因為鄭國投入晉國同盟中。
晉國派欒書(公元前587年郤克卒,中軍統帥由欒書繼任)救援鄭國。當時整個戰爭的配置是按照鞍之戰的人員參戰。
楚軍看到晉軍來了,撤走。
欒書下令,擴大戰爭規模,攻打蔡國。
按道理,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蔡國,因為晉景公派你來,是救援鄭國。現在既然楚軍退去,晉軍也該退兵了。
可是晉國攻打蔡國,楚國一看晉國不依不饒,意圖吞并自己的同盟國。
于是楚國公子申、公子成率領申地、息地的軍隊,救援蔡國。
趙同、趙括(二人死于公元前583年,今公元前585年),兩人發揮自己冒進的性格,希望乘勝追擊。
欒書答應了他們。
可是軍中,荀首、士燮、韓厥三人極力反對,他們說:國君派我們來是救援鄭國,現在楚軍退兵,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沒必要擴大戰爭。退一萬步講,打贏了又能怎么樣?無非打贏了楚國兩個縣,這說出去有臉?要是打不贏,那更慘。
除了這三個人,其他人是愿意乘勝追擊的。
有人就對欒書說:軍中大部分人希望打仗,你為什么要遵從小部分人的愿望退兵呢?應該遵從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欒書沒有回答,晉軍退兵。
其實這三個人的分量可比其余11人的分量重多了。
第二年,楚軍再次攻打鄭國。諸侯聯軍出兵救援鄭國。結果把楚國的鐘儀抓住,獻給了晉景公,把他關在倉庫里。
但是晉國卻無福消受,因為晉國此時遭受內憂外患。
內憂,就是上一講講到的下宮之難,那外患是什么呢?
2、汶陽之田
所謂汶陽之田是一塊地,這塊地自古為魯國所有。
這塊地,處于汶河以北,故稱汶陽。汶陽之田資源豐富,被稱為糧倉。
魯國處于泰山以南,齊國處于以北。汶陽處于齊國以南,魯國以北。只要齊魯交戰,汶陽是必經之地。
比如齊桓公時期,曹沫之事,《公羊傳》記載
莊公升壇,曹子手劍而從之。管子進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壞壓竟,君不圖與?”管子曰:“然則君將何求?”曹子曰:“愿請汶陽之田。”管子顧曰:“君許諾。”桓公曰:“諾。”
這就是我們曾經講過的曹沫刺殺齊桓公一事,《史記》并沒有記載,為什么而刺殺。《公羊傳》記載說,曹沫為了汶陽之田刺殺齊桓公。
齊魯必爭汶陽。鞍之戰的原因就是齊魯為爭此地而大打出手。
取汶陽田。(《春秋 成公二年》)
公元前583年,晉景公派韓穿來魯國訪問,期間提出,希望魯國把汶陽之田交給齊國。
魯國此時十分不解,也并未做出表示。
那么晉景公為什么要干預齊魯的內政呢?
《公羊傳》是這么說的
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來言者何?內辭也,脅我使我歸之也。曷為使我歸之?鞍之戰,齊師大敗,齊侯歸,吊死視疾,七年不飲酒、不食肉。晉侯聞之曰:“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飲酒、不食肉,請皆反其所取侵地。”
晉景公有一天聽說,齊頃公因為鞍之戰七年不吃肉,不飲酒,為了警醒自己和吊唁死去的將士。晉景公聽說后,十分感慨,君主竟然能做到這個地步。于是晉國干預,讓魯國把汶陽之田交給齊國。
這段描寫真是,上墳燒報紙——胡弄鬼啊!
我們看看晉國的自己的舉動
秋,七月,晉師及齊國佐盟于爰婁,使齊人歸我汶陽之田,公會晉師于上鄍,三帥先路三命之服,司馬,司空,輿帥,候正,亞旅,皆受一命之服。(《左傳 成公二年》)
鞍之戰后舉行的會盟,提出戰后,齊國把魯國的汶陽之田,交給魯國。
也就是說,對于齊魯大地的戰后利益分配已經講明了,而且還是你們晉國人自己劃定的,你們能夠出爾反爾嗎?
夏,公如晉拜汶陽之田。
鞍之戰后一年,魯成公來晉國拜謝,晉國把汶陽之田交割于魯。
秋,叔孫僑如圍棘,取汶陽之田,棘不服,故圍之。
包括《肥城縣志》記載
肥在春秋蓋屬于齊魯兩國之間。桓三年公會齊候于讙。莊十三年齊人滅遂。成三年叔孫橋如圍棘。襄二十二年,宣叔娶于鑄。皆魯地也。襄十八年,齊御晉于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晉以中軍克京茲,以下軍克?,皆齊境也。厥后,魯曰浸弱陵夷,至昭定齊屢侵魯汶陽。夫汶在肥境南尚被侵伐,則知未至戰國肥境之屬于魯者,已漸入于齊也。
那晉景公此時為什么要搞這么大的外交烏龍事件呢?
晉景公為什么不知道,但是齊國為什么是可以推測出來的。
齊國對于汶陽之田,自不待言,是虎視眈眈。并且因為魯國實行初稅畝,大大調動魯國的生產積極性,汶陽本就是糧倉,現在的生產力又提高。
對于這塊地,齊國那更是意圖占為己有。我們在齊桓公那里講過,齊國有魚鹽之利。
那么為什么齊國有魚鹽之利呢?要知道,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是重農國家,齊國是例外的。
齊國自太公建國開始,就大力發展工商業。道理很簡單,因為農業發展不起來。周初分封之時,就把泰山以南,土地肥沃之地分封于魯。相較于魯國,齊國土地貧瘠,不適合耕地。
齊國自然希望爭取汶陽之田,畢竟農業是當時國家的根本。
再者說,古代戰爭,極為消耗人力。人力怎么能充足供應?只有在農業生產下的人,才能穩定在這塊地里生活。占據汶陽,就是占有人力,在戰爭中才能取勝。
那對于晉國而言,此次外交,極為失敗。為什么失敗?
晉國和魯國都是姬姓貴族,魯國相較于楚國、齊國,肯定心向于晉國。而說難聽點,齊國跟晉國也沒啥血緣關系(盡管此時血緣關系大大解體了),齊國處于東方,晉國處于西方。
不要看齊頃公親自來晉國訪問,兩國好像很友好。對于齊國而言,晉國是最大的對手。齊國要稱霸必須拆散晉、魯聯盟。說白了,在國際利益中,怎么可能談所謂關系。
書歸正傳,私下里,季孫行父就來找韓穿,跟他說:晉國難道不知道只有合于大義,才能成為盟主嗎?汶陽之田,鞍之戰后已經談過了,當年由晉國牽頭,將汶陽之田歸屬于魯國,早已是魯國的土地,現在晉國怎么能出爾反爾?七年前,盟約誓書,字字俱在。七年后,貴國反復無常,怎么讓諸侯們信服?我是為你們考慮,才私下跟你講。
不管怎么樣,魯國是不敢得罪于晉國的,于是終于把汶陽之田交出去。
這一交出去不得了了,晉國同盟國,紛紛離心離德。
3、蒲地之盟
公元前582年,因為汶陽之田交割于齊國,各國有了二心。晉國人害怕,于是召開蒲地之盟。
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公至自會。
盡管各國首腦都到了,但是各國已然離心離德。
魯國季孫行父和晉國士燮說:貴國不修仁德,召開會盟有什么用?
士燮說:為了安撫他們,用寬厚對待他們,用堅強駕馭他們,用神靈去約束他們。安撫順服之人,討伐二心之人。
說了一大堆毫無意義的話,已然看出晉國人底氣不足啊。
晉國交割之事,誰的反應最大呢?鄭國。
為什么鄭國呢?很簡單,鄭國一來確實國家沒啥骨氣。二來,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鄭國在春秋時期,完美詮釋了這句話。對于鄭國而言,節操是算不上的東西,保命是主要的。
于是鄭國和楚國會盟。
晉景公一看鄭國的舉動,自然勃然大怒。好你個鄭國,兩面三刀之人。
鄭成公只能去新田,小心翼翼地拜見晉景公。晉景公一看,鄭成公來了,不見。
不僅不見,抓了鄭成公。
并且派出欒書討伐鄭國。
鄭國派出大夫伯蠲求和,晉國人殺了伯蠲。
晉景公三招,可謂一錯再錯。你為什么召開蒲地之盟?不就希望讓諸侯們歸心嗎?現在抓了鄭國國君,殺了鄭國使者,這可以讓人歸心嗎?
鄭國此時也認識到,晉國是靠不住的。既然晉國靠不住,靠誰呢?自然是楚國。
楚共王一看,你看看晉國這臭棋,還得我親自出馬。
于是楚共王派人救援鄭國,怎么救援?
首先把軍隊駐扎在陳國,對攻打鄭國的晉軍起一個威懾作用。
接著迅速攻打晉國同盟國莒國。打莒國為什么?
逼著晉軍救援莒國,無非兩種可能。
其一、晉國出兵救援莒國
其二、晉國置若罔聞
兩個可能,都對楚國有利。楚軍乘勝追擊把莒城、渠丘、鄆城全部占領。
莒國為什么會被占領,據說一年前,屈巫當時要去吳國訪問。
向莒國借路,看到莒國城破不堪。
就問:你們為什么不修修?
回答道:哎呀,這么一個破地方,誰會覬覦這個地方呢?
屈巫說:不對啊,盡管莒國雖小,但是也有人虎視眈眈要吞并他的。
莒國人依然置若罔聞,于是第二年就被楚國打了。
晉景公此時對于這種戰事,非常頭疼。可是忽然間傳來,秦國也出兵了。
秦國此時和白狄一起攻打晉國,晉國確實屬于內憂外患了。
鄭國這里也有變化
鄭國大夫公孫申提出:我們包圍許國,假裝要改立國君,暫緩使者去晉國。讓晉國不能威脅到我們,國君就會放回來的。
鄭國有了楚國的幫助,硬氣了很多,包圍許國,以示鄭國不急于救出國君。
4、與楚和解
晉景公也不是傻子,晉國此時內憂外患的局面一直得不到解決。于是他希望和楚國和解。
怎么和解呢?
有大臣說:國君還記得前幾年的楚國俘虜鐘儀嗎?
晉景公說:記得記得,他現在在哪?
回答道:在軍用倉庫。
于是晉景公到了倉庫視察,看到一個戴著南方的帽子的人。
晉景公問:這個人是誰?
回答說:鐘儀。
晉景公放了鐘儀,召集他。
晉景公問:你是做什么的?
鐘儀說:樂官
晉景公說:那你能彈一首南方的樂調嗎?
鐘儀說:職責所在,豈能忘記?
于是彈奏一曲。
晉景公問:你家君王,你覺得怎么樣啊?
鐘儀說:這不是小人能知道的。
晉景公再三問他,他說:他作太子之時,盡管有師保奉侍,仍然向公子嬰齊(令尹子重)和公子側(子反)請教,其他的事情我就不甚了了了。
晉景公向士燮說明一切,士燮說:這個人真可謂是君子。君王何不放他回去?讓他結交好晉、楚兩國。
于是晉景公派他求和。
反觀楚國這邊,盡管似乎戰爭連連得利,實際上已然外強中干。內有屈巫叛亂,外有晉國聲勢大振。
于是楚國和晉國會盟,修好兩國邦交。
5、景公之死
公元前581年,晉國攻打鄭國。
鄭國內部對于鄭成公被俘一事展開討論。
不是說,晉國會放了國君嗎?怎么現在晉國依然攻打鄭國?
四年春,鄭患晉圍,公子如乃立成公庶兄繻為君。其四月,晉聞鄭立君,乃歸成公。鄭人聞成公歸,亦殺君繻,迎成公。晉兵去。
總之,鬧了一大堆時期,鄭成公復位。
話說回到晉國這邊,晉景公為什么這么痛快放了鄭成公呢?
因為晉景公生病了,幾乎要死了。
于是
十九年夏,景公病,立其太子壽曼為君,是為厲公。
自己做起來“太上國君”,不聞朝政。
有一天,晉景公夜里睡覺,做了一個夢。夢到了一個鬼,披頭散發,甚是可怖。
捶胸頓足,對晉景公說:你殺了我的子孫,我要為他們報仇,你等著看吧。
晉景公害怕,于是跑到內室躲避,鬼毀壞了內室。晉景公此時危在旦夕,命不久矣之際,夢醒了。
晉景公醒來以后,非常不解,于是召集巫師,來占卜。
巫師說:你吃不到新麥了。
因為現在是春夏時候,新麥收獲要等到秋天。也就是說晉景公活不到秋天了。
晉景公患病很嚴重,于是聽說秦國有一位名醫。于是派遣使者,請這位名醫。
名醫還沒到晉國,晉景公做夢,又夢到一件事情。
夢到,自己的疾病化為兩個小童。
這兩個小童討論,一個小童說:這位醫生很厲害,我們可能會被他傷害,怎么辦才好?
另一個小童說:我們去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他就沒辦法了。
晉景公又嚇醒了,醫生來到晉國。
看到晉景公面色,對晉景公說:國君,你已經病入膏肓,幾乎沒救了。
晉景公說:你真的很厲害,我昨天做夢,剛好夢到小童之事。
于是晉景公給了醫生很多東西,讓他回去了。
一晃而過,秋天到了。麥子收上來,晉景公就想吃新麥。新麥煮熟了以后,想起來巫師的話。
派人,召見巫師,對巫師說:你不是說我吃不到麥子嗎?你看麥子都煮好了。
于是殺死巫師。
晉景公正好吃麥子,結果肚子痛,去了廁所。
于是晉景公
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死了,死于如廁之時。
侍奉晉景公的寺人左等不來,右等不來,于是跑到廁所,發現晉景公慘死。
把晉景公拉上來,背著回到宮中。
寺人晚上睡覺,夢到,自己和晉景公一起登天。
第二天說起這件事情,別人說:既然你想升天,那就升天好了
讓寺人和晉景公一起殉葬。
晉景公之死,死的太過蹊蹺了。
就算鬼神之說,那個開頭的鬼呢?那個鬼是誰?很明顯和下宮之役,趙氏孤兒有關。
如果晉景公是被謀殺的,那自然是親趙派,或者是趙氏之人所殺。
并且能殺死國君,此人必然不同凡響,且是朝廷重臣。
下宮之難,趙氏滿門抄斬,幾乎不可能留下有人想要謀害國君。趙氏一族早已謹小慎微。
那就可能是親近趙氏,并且自己也與晉景公有矛盾之人,殺晉景公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沒有任何史料佐證,這個推理也會陷入陰謀論。
我們就算晉景公如廁而死,他總不能真的上廁所之時死了吧。肯定是其他原因造成他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