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靠寫文在當時能鬧出動靜的,實在不能算少,宋濂遠稱不上最好,卻是明初名頭最大的那個。贈序不是宋濂最下功夫的文章,這篇贈序也遠沒有那篇寫給東陽馬生的更讓人耳熟能詳。但是,既然二吳選中的是它,我就勉強試著來解一解。
先說題目。古代沒那么多標題黨,《送天臺陳庭學序》共七字,無一廢字。天臺地名,陳庭學人名,地名置于人名之前,是當時的禮節,是敬稱。送不是送給,是送別;序也不是序言,而是創于唐初的一種文體,是臨別贈言。宋濂當時官名文命都很盛,求文者相接踵,想來其間當也不少應付。陳庭學是浙江同鄉又是后輩,史稱宋濂愛提攜后進,因此,這篇贈序即使算是應景之作,應該也是用了心的。
后進陳庭學游歷四川歸來,宋濂提筆一句總寫川蜀之奇。古人寫景,大多不是為寫景而寫景。或由景入論,析物說理,或借景抒懷,吐胸中塊壘。宋濂寫蜀景之奇,實為寫游蜀之難;寫無力之人不能,更寫無材之人游無所得,而后者更是難上之難。費這般筆墨何為,且看他套路。
繼川蜀山水形勝后,次一層再寫成都地靈人杰。山水人物都寫罷,一句“庭學無不游覽,既覽必發為詩”轉入正題。——行萬里路,前文看似閑筆的扣子,至此粒粒解開。有膽有力,故能愈難愈進迎險而游;有志有才,故能覽必為詩游有所得。稱贊庭學行萬里路,氣充語壯志意更高。
這的確也是這篇贈序的套路,但只是套路的開始。
先肯定成績,再指出不足,最后提出期許,贈序最經典的套路,重點在肯定成績,要濃墨重彩,難點在指出不足,往往一筆帶過。講給后輩的話,又非至親,這個不足不能開門見山直言不避,只怕要含而不露點而不透。陳庭學有待提高的地方在哪兒,宋濂又是如何點出來的,行罷萬里路的陳庭學對這一批評會心悅誠服嗎?
宋濂剛剛把掌聲給了后進陳庭學行萬里路而多有所得這一閃光點,而接下來,這位長者批評的手指也指向了同一處。宋濂沒有直說,他隆重推出顏回原憲兩位孔門高第。指出這兩位都是坐守陋室蓬蒿沒戶,卻志意常充囊括天地。在讓后輩讀書人萬世膜拜的賢者面前,年輕的庭學當然挑不出毛病。
能與這兩位作比,只怕高興還來不及呢。
宋濂問陳庭學足不出戶的兩位先賢是如何做到的,“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明白,老人家說的是破萬卷書。的確如此,此前宋濂說自慚無緣行萬里路,宋濂沒有說出口的是自己讀成了當朝文臣之首,太祖口中的“文宗第一”。宋濂不說自己,說的是顏回原憲,不說自己破萬卷書,說的是顏回原憲破萬卷書,不說自己志意充出然括天地,說顏回原憲志意充然括天地。字字說他人,未嘗不是在說自己;句句說別人多牛B,偏讓你覺得還是他牛B。這么低調,又那么囂張。
恐怕這才是宋學士套路的精妙所在。
宋濂勉勵陳庭學“試歸而求”,自然是要他向萬卷書中求。行萬里路自是極好的,“破萬卷書”才應是讀書人的修養之基吧!“茍有所得,以告予,予將一愧而已”,不能遠游,前愧多半為虛,后進庭學果能破萬卷有所得,后愧也未必為實。但陳庭學如能依規勸做到這一點,也算是無愧長者的一番苦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