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2 自由拆一:“整體理論”和“學習理論”
【R】
那么這些理論是如何“植入”我們頭腦中的呢?通常,父母或老師在教育方式上微妙的差異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罢w理論”傾向于這種做法:成功時告訴他做得很好,而失敗時則告訴他,他并不擅長這件事。所以當一個小孩子在數學考試中考得很好,回家后就會聽到父母說:“畦,我兒子真棒!太聰明了!”接著下一周,約翰在英語考試中失利,他就會聽到這樣的話,“你這是怎么回事?不識字了?”或者“你媽媽就從來不喜歡看書,很明顯,你和你媽媽一樣,都干不了這個?!边@樣一來,小孩子就知道了,他數學能學得很好,英語則不行,就會把成敗與先天的能力聯系起來。另一方面,“學習理論”更注重過程。比如,一個小女孩寫了篇不錯的英語散文,她的老師會這樣祝賀她:“哇,茱莉,干得很好!你會成為一名很棒的作家,繼續加油!”而如果她在數學考試中考砸的話,她的老師可能會這樣寫:“下次更努力點,你會考得很好的!課后無論何時,只要有問題就過來問我,這是我的職責所在?!边@樣一來茱莉學會杷成功與努力聯系起來,并感到,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好。她還會意識到這樣一點:她踏上了一個學習的旅程,而她的老師則是她成長過程中一個友好的幫手。約翰認為他數學很好,英語很糟,他注重眼前的結果,而不是長期的過程,但如果他接下來遇到一場很難的數學考試,并且考得很糟,那怎么辦?他會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從這些挑戰中吸取經驗教訓嗎?很遺憾,答案是“不會”。
I:
“整體理論”,這是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我相信每個人仔細回想都能舉出一大堆的例子。當孩子在數學考試中考的很好時,父母夸孩子太棒了,真聰明之類的;相反,當孩子英語沒考好時,父母會問“怎么回事,是不是不擅長學英語”,或者告訴你“你就是偏科,數學挺好,英語不行?!?/p>
仔細想想,我們上學的時候是不是父母也有這么做過?這樣做的結果是讓小孩把成敗跟天賦聯系起來,而忽略學習方法的改進。反正我初中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我英語偏科,最后我自己都相信了我是學不好英語的。
在父母或老師跟孩子互動時,還有一種培養孩子注重過程的方式,叫做“學習理論”。例如,同樣上面的例子,孩子數學考好時,父母會說“這次干的不錯,繼續努力,你會考上好的大學”,當孩子數學沒考好時,父母可以說“下次要再努力一點,考的一定會比這次好,如果有哪里不懂,我會跟你講,也可以去問老師”。這樣的互動,可以使孩子將成功和努力練習起來,孩子會養成一種“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的更好”的習慣,從注重轉變為注重過程,結果是不可改變的,而過程是可以改善的。
A1:請自行描述學習中一次“整理理論”的經歷。
雖然過去15年了,但是我仍然記憶猶新。那是我6年級時,我去武術學校學武術,除了上午學文化課,早上、下午和晚上都是武術課,那真是一生中最爛漫的時光。當時我練拳和棍特別好,進步很快,每次練完,教練都會夸我“你練的很好,很適合練拳”,常讓我當眾表演。那時我們還練刀,但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我,我是比同伴練的差一點,所以我很努力。每次我們大家展示,教練總是會夸同伴,意思是他適合練刀;而對于我,他什么也不說。
我其實在進步,但教練并不看好我的進步,久而久之,我自己也認為不適合練刀,這對我的影響很大,因為我覺得既然我肯定練不好了,我還在這里干什么,于是2個月后我就離開了武術學校,開始回家上初中了。
上面的例子中,教練采用了非常明顯的“整理理論”,使得我將武術跟天賦聯系在一起,讓我切斷了成功和努力的聯系,從而放棄了我熱愛的武術。人是有天賦的區別,但是讓孩子養成只注重結果的習慣,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會產生災難性的后果,就是自我放棄。
如果教練采用學習理論,我相信我仍會充滿熱情,并且加倍去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練功方式。譬如夸我拳好時,告訴大家“他練的很好,因為他很努力,你們也要努力,一定會練的更好”;在我刀練的不好時,告訴我“你要努力,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努力練一定會更好”。
A2 如何成為一個“學習理論”的實踐者
因為對“整體理論”的后果印象深刻,當我看到這本書時我決定我要用“學習理論”和他人互動,因此在較長的時間內,我應該這么做:
1.改變夸人時的用語,從“你很聰明,你很棒”這種指向天賦的詞,改為“你做的很好,你很認真,你的努力讓我們有了這么好的一個結果”等指向過程的詞。
每周六晚上,回想自己這周的2-3次類似互動,并在專門的“學習理論實踐”本上記錄下所用的語言,監督并促使自己改變語言習慣。
2.過程注重練習。從自己開始,寫下自己做的好的和不好的事,每周六晚上分析一件,分析為什么時要將重點放在“花了多長時間做這件事,動用了多少資源,傾注了多少精力,自己有多努力”等過程上,并且評估,改善以上的那幾個方面可以使事情做的更好。通過這種思維聯系,更多地去讓自己關注過程,養成習慣。因為我們都會注重結果和天賦的習慣,因此不擔心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