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世界精神衛生日”前(5)】——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是“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過多途徑的宣傳教育,讓兒童青少年掌握精神衛生、心理健康相關知識,使家長、學校、社會了解兒童青少年心理特點,全社會共同維護和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一般人總認為精神疾病發生于成年人,即使發生于兒童青少年也是少見的。
其實,嬰幼兒乃至少年發生精神疾病與成人同樣嚴重。據中國心理學會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結果顯示,約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其中部分人的情緒問題、人際關系緊張現象十分突出;與此同時,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焦慮、強迫、抑郁等癥狀。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其中中小學生心理和行為障礙患病率為21.6—32%;大學生心理和行為障礙率占16%—21.4%;并且近年來有上升趨勢。
A,兒童五大精神疾病
一、兒童抑郁癥
多發生于青少年,8歲以下亦可見到,女孩多于男孩。主要表現為:
1、情緒低落,沒有愉快感;哭鬧、發脾氣、對玩耍不感興趣,自我評價低,認為自己笨、愚蠢、丑陋,反復自責、自暴自棄。
2、行為孤獨、退縮或多動、不聽話、沖動、反抗、逃學、打架與同學關系惡化,有的會發生自傷、自殘行為。
3、睡眠障礙、食欲下降、體重減輕、頭痛、頭昏、胃痛、疲乏、胸悶、氣促、遺尿等。
二、兒童強迫癥
常表現為反復檢查、核對作業、信件等是否有誤,反復詢問某一件事,反復洗手等動作,有時表現為反復記數,反復回憶,反復窮思竭慮地考慮某一問題,害怕喪失自控能力等強迫思想。以致干擾正常學習。有些患兒不僅自我強迫,而且還擺布其父母參與,如果不能滿足他們的愿望,則暴躁不安,甚至沖動傷人迫使父母就范,以配合其強迫動作。
三、兒童焦慮癥
是最多見的兒童情緒障礙。表現為焦慮不安、心神不安、坐立不停、心煩意亂、無心學習及作業、無心參加文體活動。除了這些焦慮的心情和不安寧的外表外,還見有心悸、氣喘、出汗,甚至腹痛、惡心嘔吐及頭痛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而且常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為突出表現,為此而誤認為是患有什么疾病,多次去兒科檢查或急診,最終因沒有查出結果才來到心理醫師處。兒童焦慮患兒常有認真仔細、膽小多疑的性格,在某些精神因素如親人重病、意外事件或學業失敗等誘發因素影響下而發病。
四、兒童神經衰弱
常發生于年齡較大的孩子,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主要表現為:
1、植物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眼花、怕聲音、多汗、胸口發悶、手腳發麻等。
2、睡眠障礙:表現為人睡慢、睡眠淺、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及夢多等。
3、情緒不穩定:可表現為乏力、反應遲鈍、憂郁、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食欲下降、學習退步等抑制癥狀。也可表現為易激動、急躁、好發脾氣、莫名其妙的恐懼、興奮不安等興奮性增高的癥狀。興奮與抑制癥狀可同時存在。
五、兒童精神分裂癥
兒童精神分裂癥在疾病早期不易發現,且起病緩慢。早期可表現為失眠、頭痛、精神萎靡、動作減少與親人疏遠、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言語減少或情緒焦慮、恐懼、抑郁、無故發脾氣、生活懶散、沖動、游蕩、不遵守紀律或突然傷人、損物等。
這類孩子粗看起來都很正常,實質上與正常兒童相比存在著性格脾氣、情緒行為、注意力等方面的這樣那樣的不同。
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心情不愉快、煩悶;對平時感興趣的事情變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難集中、記憶減退,學習失去了動力甚至厭學;對成績下降變得無所謂或對什么都無所謂;甚至感到活著沒意思,產生輕生的念頭,就應及早求教于心理醫生。
對于兒童心理問題父母應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切勿因家長的疏忽,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家長在關心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更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B,青少年三大心理障礙
所謂青少年的三大心理障礙,從醫學的角度而言,并不是三種疾病,而是三組疾病。同時,這三組疾病有時互為因果,成為影響青少年心理的“公害”。
一、學習障礙
1、概念
學習障礙又叫學習困難或學習技能發育障礙。
這類青少年往往表現為智力基本正常,但學業成績明顯落后。
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學習困難包括了不同的問題,如根據發生時期分類,在10歲以前的學生,主要處于掌握技能階段,因此,主要是基本學習技能獲得性障礙,而后期出現的學業失敗,則主要是學習動機損害和基本技能應用障礙。
2、 發生原因
學習障礙的發生原因主要和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相關。
從環境因素來講,國內外許多研究發現,發生學習困難的青少年,大多家庭不和睦,矛盾沖突多;此外,對于父母教養態度不一致,嬌縱溺愛,或過于嚴厲的孩子,都容易出現學習困難。
從心理因素來講,國內有調查提示,87.8%的學習困難兒童都有精神衛生問題,比如情緒與行為問題、精神障礙、學習動機問題、學習認知問題等都是影響兒童的心理因素。
當然,也有部分青少年是由于神經心理功能出現了問題。
3、 常見表現
1) 閱讀障礙:這類患者常在閱讀理解時發生困難,省略、替代、歪曲或添加單詞,不能回憶閱讀的內容,或閱讀時速度很慢等等。老師的體會是這類青少年語文成績差,數學的應用題差。
2) 拼寫障礙:這類患者主要表現為拼寫技能顯著受損。其口頭或書寫單詞的能力均受損,常常不能正確的拼讀單詞。
3) 計算技能障礙:這類患者主要表現為經常難以理解數學術語或符號,不能辨認數字符號,難以進行標準數學運算等等。
伴隨著上述問題的是患兒的情緒和行為問題,而家長有時感覺孩子反應挺快,也很聰明,而將孩子的問題歸咎于“貪玩、不用功等”,致使延誤了診治。
4、 案例
林某,男,12歲,小學五年級學生,因學習困難,主要是語文偏差就診。
家長反應孩子數學還可以,主要是語文差,有時認字、造句、作文怎么教都教不好,也不喜歡朗讀,即使朗讀,也不是很流暢,似乎心不在焉的。
起初,家長以為孩子偏科,最近因為數學應用題常做不出,這才著急,前來就診。
診斷:在排除其他問題后,林某被診斷為“學校學習技能發育障礙(閱讀障礙)”
5、 治療和預后
學習障礙重在早期干預,為此,老師和家長一旦發現學生某方面的學習困難,應當盡早先考慮和排除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偏差,避免發展到無法醫治的地步。
目前,主要的治療是心理治療(培養學習興趣、改變學習方法)、教育補習和強化訓練(針對性技能訓練和特殊教育)、藥物治療(合并其他情緒問題等的)。
許多學習障礙的兒童青少年隨著生理發育和教育進程,問題會得到緩解,因而不易被發現,但不容忽視的是,有時由于學習階段的問題,會使孩子今后出現一些繼發的問題,如厭學、情緒障礙等。
對于一些比較嚴重的孩子,若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療的機會就比較大,改善也會顯得明顯。
二、情緒障礙
1、 定義
指發生在兒童青少年期的以焦慮、恐怖、抑郁、強迫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疾病。例如我們常說的焦慮癥、學??植腊Y等等都屬于兒童青少年的情緒障礙范疇。一般發生率在1-2%左右,而且女性多于男性。
2、 發生原因
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仍在研究中,但目前醫學比較認可的幾種觀點是:
1)遺傳易感素質,主要指父母就有不良的情緒問題,而孩子則在不良的環境因素影響下容易誘發情緒障礙。
2)家庭和學校教養偏差,如期望過高,缺乏溝通,過分保護或過分嚴厲等等,都使得孩子容易產生情緒障礙。
3、 常見的表現
以焦慮癥和學??植腊Y為例:
1)焦慮癥
表現為焦慮不安、心神不寧、坐立不停、心煩意亂、無心學習及作業、無心參加文體活動。除了這些焦慮的心情和不安寧的外表外,還見有心悸、氣喘、出汗,甚至腹痛、惡心嘔吐及頭痛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而且常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為突出表現,為此而誤認為是患有什么疾病,多次去兒科檢查或急診,最終因沒有查出結果才來到心理醫師處。兒童焦慮患兒常有認真仔細、膽小多疑的性格,在某些精神因素如親人重病、意外事件或學業失敗等誘發因素影響下而發病。
2)學??植腊Y
患有學校恐怖癥的患兒,平時往往是優秀學生,他們學習認真、主動、學習成績優良。
他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期望值也很高。他們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中,一旦某次學業失敗即會出現不敢去學校,不敢見老師與同學的情緒。
于是每天上學之前會出現心神不寧,不斷跑廁所去小便、大便,哭著要求不去學校。
若勉強送去上學后,在教室里如臨大敵一樣難受,坐不寧,聽不進,還會出現肚子痛、嘔吐,最終不是逃離學校就是被老師送去急診求醫。
奇怪的是這些孩子得到病休或在雙休日就一切正常,故常被懷疑是學了壞樣,想賴學,于是采用嚴厲手段令其上學,最后患者會因焦慮、恐怖得實難忍受而尋死覓活。
4、 治療和預后
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支持性心理治療及行為強化訓練的方法,必要使可以輔助一定的藥物治療。
在實際生活中,要強調幾種方法綜合適用。
而且需要家長、老師、心理醫生的配合,既要控制住癥狀,又要從認知狀態和行為模式上去根本改變這些孩子。
情緒障礙如果能夠積極地進行治療,大多癥狀都可以得到緩解。
三、行為障礙
1、定義:一組表現為多動障礙、品行障礙、對立違抗障礙等的青少年行為問題,目前,電腦成癮行為也是受到關注的青少年行為障礙中的一種。
2、 發生原因: 如同其他的心理疾病一樣,行為障礙并不是由單一因素引起的,可能存在多種影響因素,目前比較肯定的有遺傳因素、社會心理因素(不良的社會、家庭環境)。以品行障礙為例,我國調查目前發病率是1.45%,其中男孩為2.48%,女孩為0.28%,發病的高發年齡段為13歲。
3、常見表現: 以品行障礙和對立違抗障礙為例:
1) 品行障礙:主要表現為經常說謊、逃學、打架、破壞行為、攻擊他人、偷竊、欺詐等品行問題。有些嚴重的還會觸犯法律,而導致青少年犯罪。上述問題往往具有反復持續出現,導致問題少年適應社會環境困難及存在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影響等特點。
2) 對立違抗障礙:它與品行障礙有著較多的聯系,主要表現為發脾氣、對立、反抗、消極、抵抗他人,對成人存在敵意等。這些表現多數發生在家庭環境中,違抗的對象多為家長或其它家庭成員。當然也可發生在學校中。這些孩子可能伴有自尊心下降、情緒不穩,年齡偏大的還會出現吸煙、酗酒等行為。最初癥狀常發生在10歲以前。
4、案例
可兒,11歲,小學4年級學生,平常什么事情都要依著自己的主意,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家長一般比較遷就。有時批評時則容易大發脾氣。常常將家里弄得亂七八糟,做錯了事常歸咎給別人。在學校里常和老師過意不去,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上體育課常常故意不按老師要求去做,妨礙同學的活動。學習成績一般,和同學關系不好。無明顯的偷竊、打架、說謊行為。最后診斷為“對立違抗障礙”。
5、治療和預后
有效的治療首先不是來自醫生的用藥,而是強調家長管理訓練,即家長在醫生指導下,利用積極強化方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同時,還要注意多和子女溝通,學會互相理解各自行為的意義,特別要強調父母的教育態度一致。
此外,由于家長本身的不良行為會對孩子有影響,因此,家長應當注意通過消除自身的不良行為,促進孩子的轉變。
對于一些如多動、注意缺陷、情緒問題或行為沖動則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小劑量的藥物。
行為障礙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及早干預,消除影響因素,一般而言,還是能夠有較好的療效。
目前最困難的是,往往家長自身問題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
C,兒童情緒障礙
(一)概念
兒童情緒障礙指發生于兒童和少年時期的焦慮、恐懼、回避等情緒異常。
最常見的是兒童青少年焦慮障礙(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 or adolescence)。
焦慮是其臨床特征,可分為兒童青少年分離性焦慮障礙、回避型障礙和過度焦慮障礙。
對前兩種障礙來說,焦慮主要發生于特定的情境;而在后一種障礙里,患者可在各種情境中表現出焦慮。
(二)臨床表現和類型
(1)分離性焦慮障礙(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其基本特征是過度焦慮,擔心與親近的人分離,且這種焦慮狀態至少持續兩周。
一旦分離,這種兒童會焦慮到恐慌程度,這種反應遠遠超出其身心發展水平。
患有分離性焦慮障礙的兒童一旦離開家或其熟悉的地方,就感到不安、不舒服,如不愿去朋友家過夜、害怕待在學校等。
當與其認為重要的人分離后,他們會被一種強烈的恐懼所占據,即害怕其親近的人發生事故或患上疾病。
這種兒童還害怕動物、怪獸或他認為對其自身或家人有危險的情境。
入睡困難,堅持家人陪同睡覺。
該心理障礙始于18歲之前,可早至學齡前;該病不常見,男女患病率相同。
(2)回避型障礙(avoidant disorder)。
其基本特征是過度回避與不熟悉的、陌生的人的交往,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其社會功能,該癥狀至少持續六個月。
同時伴有與其熟悉的人交往的強烈愿望,如同齡的好朋友和家人,同家人和熟悉的人的關系和諧親密。
回避型障礙的兒童面對陌生人時,極有可能表現出社交退縮、尷尬和膽小;
當向一個陌生人提出一個很小的要求時,也會表現出焦慮癥狀,當焦慮嚴重時,患者會變得木訥、不善言辭,盡管其交流技能正常。
該障礙不常見,男女比例相當。
(3)過度焦慮癥(overanxious disorder)。
其基本特征是過度的、不現實的焦慮、擔心,癥狀至少持續半年或更長。
患有過度焦慮癥的兒童的表現:極其的忸怩、不自然;擔心未來事情,如考試、發生傷害的可能性等,甚至擔心已經發生過的行為。
在有些情況下,伴隨焦慮的軀體癥狀非常明顯,如抱怨嗓子有腫塊、頭痛、呼吸困難,入睡難,不斷感到緊張有壓力。
該病不常見。
(三)治療方法
治療兒童情緒障礙常用的心理療法有支持性心理治療,即耐心傾聽兒童訴說,對他們表示關心、同情、鼓勵,指導其適應新環境,增強信心。
還有家庭療法,主要是改變不良的教養模式,多給兒童鼓勵、支持和感情上的交流。
此外,還有行為療法及游戲治療等。
丁俊貴
2018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