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是一個急劇變化的時期,生理的變化最明顯,進入了青春期;同時在家庭關系、同伴關系、性、媒體使用等其他方面也發生了引入注目的變化;另外還包括思考和談論周圍世界的方式。
青少年期 adolescence 這個人生階段從青春期開始,一直持續到接近成人身份的時候。在此期間年輕人不斷為承擔所處文化的成人角色和職責做準備。
青少年期是一種文化建構,不是單純的與身體和性成熟有關的生物變化。
之所以說是一種文化建構,是因為在如何定義成人身份,及青少年正在學習履行的成人角色和職責方面,存在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的青少年期時長、內容和日常經歷的各方面差別都很大。青少年期沒有明確的起始年齡,一般從10歲到20歲。
在發達國家,青少年大部分時間花在學校與同伴在一起,在校外也把時間花在同齡人身上,電子產品的使用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而在發展中國家,青少年大部分時間和家人一起工作,女孩和母親學習必要的技能和知識,以履行所處文化的女性職責。男孩大部分時間和成年男性在一起,了解所處文化對男性的要求,他們被準許有較多時間和朋友在一起。
第一節 青少年期的生理發展
蛻變期:青春期的生物學變化
青春期身體的許多方面都發生了改變,并獲得了性繁殖的能力;變化包括生長發育加速、陰毛和腋毛的出現、體型的改變、女孩乳房的發育和月經、男孩長胡子等等。
青春期的生理變化
青春期 puberty 源自拉丁文,意思是“毛發生長”。青少年在骨骼、生理和外貌上都有巨大變化。當快到20歲時,他們看上去和青春期之前有很大不同,身體機能也有相當大變化,在生物學意義上為性繁殖做好了準備。
性激素的變化
童年中期身體脂肪的比例在不斷增加,一旦達到閾限水平就會引發一系列始于下丘腦的化學活動。這些活動導致女孩的卵巢和男孩的睪丸分泌了更多的性激素。
性激素分為:
雌性激素 estrogens,從青春期開始女性具有較高水平的雌性激素,主要負責促進女性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發育。
雄性激素 androgens,從青春期開始男性具有較高水平的雄性激素,主要負責促進男性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發育。
就青春期發育而言,最重要的雌性激素是雌二醇 estradiol ,最重要的雄性激素是睪丸素 testosterone。
男性和女性都會產生雌二醇和睪丸素,在童年期水平大致相當。一旦青春期開始,這種平衡就會發生顯著變化。
15-16歲,女性的雌二醇水平是青春期之前的8倍,男性只是2倍。而睪丸素水平男性是青春期之前的20倍,女性是4倍。
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與激素水平對應的身體發生兩種變化:
第一性征 primary sex characteristics 與生殖直接相關,是卵子和精子的產生和性器官的發育。
第二性征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 不與生殖直接關聯的變化,由性激素的增長所導致的其他身體變化。
女性生來就有全部的卵泡,到青春期時,卵巢里有大約4000個卵泡。一旦月經初潮并開始有月經周期,大約28天就會發育一顆成熟的卵子。女性整個生育期大約會排400個卵子。
男性出生時睪丸里沒有精子,在青春期前也不會產生精子。從他們首次遺精開始,男性會產生數量驚人的精子,一次標準的射精會有1-3億個精子。
第二性征是多種多樣的,參考下圖:
腦的發育
青少年期神經系統也發生重要的變化。6歲時腦的大小已經達到成人的95%,但腦發育大小不是一切,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結也是同樣重要。
在10-12歲,突觸聯結急劇增加,這一過程被稱作過剩發育 overproduction 或過度發育 exuberance。
過度發育會發生在胎兒期,出生后的頭三年,也會發生在青少年早期。 青少年期突觸聯結的過剩發育發生在腦的很多區域,尤其集中在額葉。額葉參與腦的大部分高級功能,比如事先計劃、問題解決和道德判斷。
11-12歲過度發育達到頂峰,在隨后幾年里發生了大量的突觸修剪,有用的突觸被保留下來,無用的突觸則消失不見。實際上,12-20歲通過突觸修剪,腦的體積平均下降7-10%。
突觸修剪在高智商青少年中特別迅速,使得腦的工作效率更高,因為腦的通路變得更加專門化。然而,腦以這種方式進行專門化的同時,腦的可塑性和可變性也有所下降。
髓鞘化是神經發育的另一個重要過程,髓鞘是包裹在神經元主體外部的脂肪層,其功能是保持腦通路上的電信號,并提高其傳遞速度,髓鞘化會一直貫穿整個青少年期。這會使青少年期腦功能變得更快、更有效率。但也會使腦功能的可塑性和可變性降低。
小腦位于人腦下部,在大腦皮層的下方,不只參與運動之類的基本功能,對許多高級功能也很重要,比如數學運算、音樂能力、決策、社交技巧、幽默理解。小腦會在青少年期繼續發育,延續至成人初顯期。小腦是腦組織最后停止發育的部分,到24-25歲過剩發育和突觸修剪才能完成。
青春期的時間進程
總的來說,女孩平均比男孩早2年進入青春期。上面圖中的常模來自于美國白人和英國青少年,其他族群可能出現不同的時間進程。
如果青少年都處于一個相似的文化環境中, 那么他們之間青春期事件的順序和時機上的差異似乎就是由遺傳造成的。
然而,當文化環境發生改變時,青春期事件的出現時機也會改變。
文化與青春期的時間進程
文化包含一個族群的生產技術,而生產技術包含食品生產和醫療護理。童年期充足的營養和醫療保健會對青春期開始的年齡產生重要影響。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末,西方國家女孩的月經初潮的平均年齡穩步下降,這應該是營養和醫療保健改善帶來的。自1970年以后,月經初潮的年齡不再有變化,原因是從那以后兒童普遍獲得了充足的營養和醫療保健。
當前文化的比較研究也可以證明以上的結論,發達國家,月經初潮年齡12.5歲,發展中國家是15歲。
社會和個人對青春期的反應
社會和個人對青春期的反應是相互交叉的,因為青少年個人的反應部分取決于其他人對他的反應。
研究一致顯示,早熟通常對女孩有負面影響,可能會出現各類問題:抑郁、消極、進食失調、物質濫用、違法犯罪、攻擊行為、學校問題和父母沖突。
這可能因為,早熟會導致較矮、較胖的體型;而且過早的身體發育可能會引起年長男性的注意,會把她們帶到年齡較大的社交團體中。
而對于長期來說,有研究說這些消極影響到接近20歲就會消失,也有部分研究表明,可能會持續到成人初顯期。
而早熟對于男孩來說既有消極也有積極的方面:早熟男孩擁有更好的形象,長胡須、低沉的聲音,這些對女孩更具吸引力。而40年的追蹤表明,早熟男孩在事業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并且婚姻滿意度更高。
但同女孩一樣,他們也易于較早參與違法犯罪、性交和物質濫用。
而晚熟男孩問題更多,飲酒、違法犯罪比例更高,成績也較差;在成人初顯期會出現更多的物質濫用和違規行為。
而晚熟女孩的問題相對較少。
文化反應:青春期儀式
在傳統文化中,青春期儀式比較常見,標志著童年期的結束和青少年期的開始。
對女孩還說,月經初潮是最常用儀式來標記的。相信經血不祥在各種文化中都曾存在,因此來月經的女性在許多場合都會受到限制。
男性青春期儀式不關注某一特殊的生物學事件,但也有共同特征,就是需要年輕男性展現出勇氣、力量和耐力。通過儀式,讓青少年知道作為成年男人需要做什么,并測試他們將來是否能通過成年期的挑戰。
在非洲,男性,女性都有割禮,對女性的身體傷害比男性嚴重的多。
青少年期的健康問題
青少年期的身體健康狀況普遍良好,免疫系統更加完善,患傳染病的概率較低。成年期患心臟病、癌癥會比較常見,但疾病在青少年期卻比較罕見。
青少年期的問題不是來自于身體功能,而是行為。兩個常見問題:進食失調和物質濫用。
進食障礙
女孩會擔心因吃的多而長胖,美國青少年60%女孩和30%男孩會認為他們超重,但按醫學標準,只有15%的女孩和16%的男孩是超重的。
這種感知很可能導致飲食失調,最常見的兩種進食障礙是:
神經性厭食癥 anorexia nervous 自己故意節食,約 0.3% 的美國青少年
貪食癥 bulimia 暴食與清腸(故意嘔吐)相結合,約 0.9%
90% 的進食障礙都出現在女性身上,神經性厭食癥主要有四個癥狀:
1/ 體重不能在正常體重的85%以上
2/ 對體重的增加感到恐懼
3/ 沒有月經
4/ 扭曲的身體意象,她們會真心認為她們自己太胖了,會瘦到有生命危險的地步。
貪食癥通常能維持正常體重,她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正常,通常在暴飲暴食之后會痛恨自己的行為。
住院治療、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對成功治愈厭食癥和貪食癥的作用都非常有限,10% 的厭食癥患者最終會死于饑餓。
物質濫用
物質濫用包括酒精、煙草和大麻,其他物質在美國并不常見。而且從1975到2013年,物質濫用比例都有所下降,可能與政府資助的反物質濫用的公眾運動有關。
年輕人物質濫用分為:嘗試性的,社交性的,治療性的(被描述成一種自我醫療),成癮性的。
物質濫用都被認為是行為問題,意思是如果年輕人參與其中通常就會被成人視為是一種問題。
第二節 青少年期的認知發展
青少年的認知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對青少年期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信息加工理論報告了青少年期記憶和注意的發展,社會認知理論被應用于解釋社會問題及考察青少年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
皮亞杰的形式運算理論
根據皮亞杰的理論,形式運算 formal operation 階段始于11歲左右,在15-20歲的某個時間點發展成熟。
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執行需要邏輯思維和系統思維的簡單任務,而形式運算使青少年能夠推理復雜的任務和涉及多個變量的問題;形式運算還包括抽象思維的發展。
從11歲開始,人們學會了有關可能性和假設的系統性思維。
假設演繹推理
形式運算階段包括假設演繹推理 hypothetical deductive reasoning 的發展,這是一種科學的思維能力,即運用嚴格的科學方法去解決認知任務。
檢驗兒童是否進入形式運算階段的幾個任務之一,鐘擺問題:給兒童呈現一個鐘擺,然后讓他們指出是什么決定了砝碼從一邊擺到另一邊的速度。砝碼的重量?繩子的長度?砝碼下降的高度?砝碼下降時施加的外力?在他們思考時給他們不同重量的砝碼和不同長度的繩子。
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嘗試通過隨機嘗試來解決這個問題,常常每次都會改變不止一個變量。所以他們很難說出正確答案。 哪怕碰巧回答正確,由長度決定的,他們也很難解釋為什么。
但對皮亞杰來說,這很重要,每個階段的認知進步不只表現為兒童能夠想出問題的答案,還包括他們能夠解釋清楚自己是如何想出答案的。
而掌握了形式運算的人會用科學實驗采用的假設思維去解決這個鐘擺問題,“可能因為重量,試著改變重量,其他不變,不對;改變長度,其他不變...”
掌握形式運算的人會改變其中一個變量,并保持其他變量不變,然后系統地檢驗不同的可能性。通過這個過程,可以給出答案,并且能夠給出解釋和說明。
皮亞杰形式運算理論的批評
形式運算是受到批評最多,需要修正最多的部分,局限性歸為兩個相關的方面:
獲得形式運算的個體差異和青少年認知發展的文化基礎。
皮亞杰聲稱人的發展都是在大致相同的年齡步入相同的階段,這就意味著每個15歲的青少年都會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運用形式運算進行推理。
但大量研究表明,這些言論是不準確的,尤其是在形式運算階段,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有些人經常用,有些人很少或根本不使用;而且存在著文化差異,學者普遍認為,形式運算階段由一種普遍的人類潛能構成,但在不同文化中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取決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因紐特人學習捕獵海豹,如果某次沒有成功,他們會問自己什么原因,是選擇地點有問題,還說裝備,或跟蹤方法吧對,等等。他們會在下次改變一個或多個因素來檢驗是否能取得成功。
這就是假設演繹推理,改變并檢驗不同的變量,以獲得問題的解決方案。
信息加工:選擇性注意與記憶提高
信息加工理論中,注意和記憶是認知的兩個重要方面。青少年在注意的選擇和分配方面更加熟練,并更善于使用記憶策略。
在選擇性注意的任務中,青少年比童年期兒童做的好,成人初顯期比青少年做的好。
比如別人看電視,你在同一個房間看書。這時候就需要屏蔽無關信息、聚焦相關信息,這就是選擇性注意 selective attention。
青少年更擅長注意分配 divided attention,但注意分配和全神貫注相比,可能會導致學習效率低下,但看電視會干擾做家庭作業,聽音樂不會。
記憶在青少年期也有所提高,尤其是長時記憶;青少年擁有更多的經驗和知識,這些優勢提高了長時記憶的效果。短時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短時記憶里的信息越多,就越難往里增加新信息。然而長時記憶的容量基本是無限的,知道得越多,越容易學習新知識,因為能夠將新知識和已有知識聯系起來。
社會認知:假想觀眾與個人神話
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包括元認知的發展,即思考思維的能力。這種進步不僅包括思考自己想法的能力,還包括思考他人想法的能力。
在元認知能力形成之初,青少年很難區別他們對自己想法的思考及他們對別人想法的思考,這導致一種獨特的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表現在兩個方面:
假想觀眾 imaginary audience
源于青少年不能區分他們對自己想法的思考和他們對他人想法的思考。由于青少年大量地思考自己,并且意識到他們可能與其他人相似,于是他們認為其他人也一定大量地思考他們。
由于青少年夸大了其他人思考他們的程度,所以他們會想象有一群忠實的觀眾會關注他們的外貌和行為。
假想觀眾使青少年具有更多的自我意識,如果是丟臉的事情,青少年感覺好像所有的人都知道了,并且會記住很長時間。
假想觀眾不會在青少年期結束就簡單消失,在某種程度上,成年人也會自我中心,成年人也會想象有人關注他們的行為。如果區分自己觀點和他人觀點的能力沒有得到發展,這種傾向比青少年期更加明顯。
個人神話 personal fable
自己的外貌和行為受到高度關注的假想觀眾信念會導致另一種想法,即自己一定有一些特別之處。這種認為自己的個人經歷或個人命運與眾不同的信念被稱作個人神話。
個人神話可能是青少年痛苦的根源,它會讓青少年感覺“沒人能理解我”,因為沒人擁有與我一樣的獨特經歷。
個人神話也可能是高期望的根源,因為青少年會想象自己具有獨特的命運,去引導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個人神話還會影響青少年的冒險行為,認為自己與眾不同會讓他們覺得一些不良行為的不良后果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個人神話現象隨年齡增加而減弱,但不會完全消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經驗以及與他人的交流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不像我們曾經認為的那樣獨特。
文化與認知
維果斯基最具影響力的兩個觀點是支架式教學和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指個體能夠獨自完成的技能或任務,與接受有經驗的人指導后能夠完成的技能或任務,之間的差距。
支架式教學,指在最近發展區內能夠提供幫助的程度。
維果斯基認為,學習總是發生在社交過程中,通過有知識的人與學知識的人之間的互動來實現。
青少年的學習總是一個文化過程,期間青少年會掌握那些在他們的文化中有用的技能和知識。
教育與工作
青少年的認知發展為他們進入新的學校和工作模式做了準備,尤其是進入中學,要求更多,社交環境往往缺少支持性。
學校:中等教育
進入中學,學生對老師支持的感知、課堂自主性及學校規章制度的掌握清晰度都表現出穩步下降的趨勢。
中學系統的國際差異
美國、加拿大、日本只有綜合性中學,歐洲有三種類型,普及教育、職業學校(學特定技能)、專業學校(教師培訓、藝術等)
學業成績的國際比較
東方學校重視機械學習(通過不斷重復來死記硬背),西方學校重視促進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的發展。
工作
發展中國家的青少年工作
通常做有難度、危險、收入低的工作,還有賣淫。
發達國家的青少年工作
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生活方式。兼職不會是未來工作的基礎,對青少年不一定有好處,每周超過10個小時,問題就會出現,超過20小時,情況就會很糟。
但如果每周低于10個小時,也有很多好處,學會承擔責任、管理金錢、鍛煉社交技能、學習如何安排時間。40%人認為可以發展新的職業技能,但仍是少數。
歐洲學徒制
美國、加拿大青少年的兼職和后來的工作沒什么關系,但歐洲?有學徒制 apprenticeship 的傳統。普遍特點是:
1/ 16歲入職,學徒持續2-3年
2/ 在學徒期內持續接受學校教育,學校課程與學徒制內得到的培訓緊密相連
3/ 培訓發生在工作場所當中,在真實的工作條件下進行
4/ 為一份收入充足且受人尊敬的職業做準備
學徒制需要學校和雇主密切協調,學校學到的東西才能補充和加強他們在學徒制內學到的東西。
第三節 青少年期的情緒和社會性發展
青少年期的情緒與自我發展
青少年期一直被視為是情感波動期,自我概念和自尊也是青少年發展的前沿問題。
青少年的情緒性,暴風驟雨
十幾歲、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會經歷焦慮、悲傷和浪漫的激情等極端情緒。
美國青少年常常會處于情緒波動期,他們“難為情”和“窘迫”的感受次數通常比他們的父母多2-3倍,也比父母更容易感到尷尬、孤獨、緊張和被忽視。
和年齡較小的兒童相比,青少年的心境更加多變,童年幸福感整體縮減。
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狀態的平均水平有所下降。
青少年期的自我發展
由于認知發展的進步,青少年期的自我概念變得更為復雜,自尊也變得更加復雜,但自尊的整體水平有所下降,在青少年后期和成年初顯期又有所上升。
自我理解和自我概念
青少年期的自我概念變得更加復雜、更加抽象,他們能夠區分現實的我和可能的我。
現實自我 actual self,是對真實自我的感知。
可能自我 possible self,對潛在可能成為的自我的感知,根據自己的選擇和經驗想象出來的、將來可能成為的、不同的人;包括理想的我和恐懼的我。
理想自我 idea self,是青少年想成為的人。
恐懼的我 feared self,是青少年害怕成為的人。
這兩種“可能的我”都需要進行抽象思維,是一種抽象存在,是存在于青少年頭腦中的觀念。
這種對不同自我的思考能力是一種認知成就,但這種能力可能會在某些方面讓人陷入困境。如果你能想象一個理想自我,那么你也能夠意識到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以及“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和“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之間的差距。
如果這種差距足夠大,它就可能造成失敗、無法勝任或沮喪的感受。研究表明差距的大小與青少年和之后的抑郁心境相關;青少年中期的差距大于早期和晚期。
自我概念的復雜性還表現在,青少年能夠意識到他們何時需要表現出虛假自我 false self,虛假自我是青少年呈現在他人面前的自我,并且他們能夠意識到這種自我不能代表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青少年最有可能將虛假自我展示給可能成為伴侶的人,最少展示給親密的朋友,展示給父母的可能性居中。
自尊
自尊在青少年早期有所下降,然后在后期和成人初顯期又有所提高。
可能因為“假想觀眾”的認知發展,由于青少年發展出想象他人特別關心自己的外貌、自己說過的話及自己如何行為的這種能力,他們可能會懷疑或擔心其他人正在對他們進行嚴苛的批評。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傾向于高度重視同伴的意見,特別是在日常問題上。同樣,同伴也發展出了新的認知能力-譏諷和嘲笑。
于是,更多有關同伴評價的自我意識與同伴潛在的嚴苛評價綜合在一起,導致了青少年早期自尊的下降,之后上升是因為同伴評價的重要性降低了。
除了整體自尊,自尊還包括許多方面,蘇珊.哈特的“青少年自我感知剖面 self-perception profile for Adolesecents”將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分成以下八個領域:
學習能力 scholastic competence
社會認可度 social competence
運動能力 athletic competence
外貌 physical appearance
工作能力 job competence
浪漫關系吸引力 romantic appeal
思想品德 behavioral conduct
親密的友誼 close friendship
青少年并不需要在所有領域都有一個積極的自我意象,才能擁有一個較高水平的整體自尊,每個部分對自尊的影響程度只取決于他們是否認為這個領域很重要。
自我概念的一些領域對大多數青少年來說比其他領域更加重要,與整體自尊相關最大的是外貌,其次是來自同伴的社會認可。
女孩有可能比男孩更重視外貌并將其視為自尊的基礎,而女孩容易對外貌有消極評價,而影響了整體自尊,所以青少年期女孩的自尊水平容易低于男孩。
青少年期的性別強化
青少年期是性別社會化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時期,尤其是女孩。根據性別強化假說 gender-intensification hypothesis 從童年期到青少年期,男女之間的心理與行為差異會越來越顯著,這是由于要求個體對文化規定的性別角色進行認同的社會壓力在不斷增強。
性別強化在傳統文化中常常比在西方文化中強烈的多,在大多數傳統文化中,女性氣質被視為女孩在青少年期自然獲得的東西,對男孩來說,男子氣概的獲得過程往往充滿危險,他們必須表現出三種能力才能被視為一個男人:
供給 provide,展示已經獲得了有用的經濟技能,能養活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保護 protect,在遭遇敵人或動物攻擊時,能夠保護家人、親戚、部落和族群
繁衍 procreate,必須獲得某種程度的婚前性經驗,證明在婚姻中他將有足夠的性能力來生育子女
文化信仰:道德和宗教
青少年期的認知發展涉及更強的抽象思維和復雜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不僅適用于解決科學問題和實際問題,也被應用于文化信仰,尤其是道德和宗教發展這兩個領域。
道德發展
過去的半個世紀,道德發展被認為具有一個普遍的模式,并以認知發展為基礎。近年來,道德發展被認為根植于文化信仰。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科爾伯格認為,道德發展建立在認知發展的基礎上,并認為無論在何種文化中,道德思維都會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按照預期的方式變化。
他向人們呈現了假設性的道德兩難問題,他認為,理解人們道德發展水平的關鍵,不是他們推論出兩難困境中主人公的行動是正確,還是錯誤;而是他們是如何解釋自己的結論。
他關注青少年的道德推理,并不是道德評價的對錯或道德行為。
他提出了一個理論體系,將道德推理劃分為以下三個水平:
水平一,前習俗水平 preconventional reasoning,在這個水平,道德推理建立在對外部獎勵和懲罰可能性的知覺上。正確的行為是避免懲罰或獲得獎勵。
水平二,習俗水平 conventional reasoning,在這個水平上,道德推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人們倡導認同他人道德期望的重要性。正確的行為是遵守傳統和權威建立的規則。
水平三,后習俗水平 postconventional reasoning,在這個水平上的道德推理基于人們自己獨立的判斷,而不是他人的是非觀。正確的行為來自人們對客觀、普遍原則的知覺,而不是個人需要(水平一)或群體標準(水平二)。
追蹤調查顯示:
1/ 道德推理的階段傾向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然而,即便在20年以后,當初的被試已經30多歲了,仍然很少有人進入第三階段。
2/ 道德發展按照可預期的方式進行。意思是被試并不會從較高水平下降到較低水平,但隨著時間發展,會從一個水平進入下一個更高的水平。
科爾伯格的目標是提出一個普遍的道德發展理論,適用于所有文化背景的人群。他使用假設性的道德困境(比如,在一個兩難困境中,一個男人必須抉擇是否去偷一種他買不起的藥以拯救他將要死的妻子),而不是討論現實生活中面臨的道德問題。
按科爾伯格的說法,重要的是道德推理的結構,而不是內容。也就是說,重要的是人們如何進行道德判斷,而不是他們認為某種特定行為是否正確。
文化與道德發展:世界觀理論
在許多文化的跨文化研究中,許多結論證實了科爾伯格的理論,但仍受到了挑戰,最有名的就是思維德。他認為,只有理解了潛在的文化世界觀,才有可能理解道德發展。
他提出包括是非觀在內的道德推理的內容才是道德發展的核心,不能簡單加以忽略。
他及其同事提出一個新理論,道德的首要依據是一個人的世界觀 worldview。
世界觀是一整套文化信仰,它可以解釋事物對人類的意義、如何處理人類關系、人類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世界觀為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即對行為對錯的解釋)提供了基礎,道德推理的結果是道德評價(moral evaluation,即對行為對錯的判斷),反過來會對道德行為(moral behavior)加以界定,道德行為又強化了世界觀。
在這個研究中,她對人們對道德問題的反應進行了編碼,依據的是基于不同世界觀的三種“倫理”:
自主倫理(ethic of autonomy),將個體定義為主要的道德權威,個人有權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只要他們的行為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社區倫理(ethic of community),將個體定義為社會團體的成員,有承諾和義務。在這種倫理中,個體在家庭、社區及其他團體中承擔角色的責任,是其判斷道德的基礎。
神性倫理(ethic of divinity),將個體定義為精神實體,服從于神的權威指引。這種倫理包括了基于傳統宗教權威和宗教文本(圣經、古蘭經)的道德觀。
印度,青少年比他們的父母更多使用自主倫理,而父母更多使用社區倫理,神性倫理都比較少見。
美國,青少年和成人都比兒童更少使用自主倫理,更多使用社區倫理。
芬蘭,大多數青少年會使用自主倫理和社區倫理的組合;但對于宗教信仰比較保守的青少年,神性倫理使用比較多。
宗教信仰
和道德發展一樣,宗教信仰的發展在青少年期也到了關鍵階段,因為青少年期宗教信仰中涉及的抽象觀念開始被充分掌握。
發達國家青少年比發展中國家同齡人具有較少的宗教信仰,因為發達國家高度世俗化(secular),是建立在非宗教的信仰和價值觀之上。
宗教在發達國家的影響力在逐漸消退,雖然美國人比其他任何發達國家的人都更信奉宗教,但重要程度仍低于生活中的其他許多方面,包括學校、友誼、媒體、工作。
但美國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往往不遵循傳統教義,他們更傾向于認為宗教信仰就是關于如何成為一個好人和感受幸福。
許多美國青少年都是教徒,但也有許多人沒有宗教信仰。
這種差異來源于:
1/ 家庭特征
2/ 種族,非洲裔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多于美國白人
宗教信仰和青少年良好行為有相關性,較少的抑郁和婚前性行為,較低的吸毒和犯罪行為,往往與父母關系更好,更多的社區志愿者服務。
青少年的社會文化環境
同伴、情侶、工作、媒體等社交情境在青少年期有更大的作用。
家庭關系
在所有文化中,家庭都是青少年日常社交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也存在明顯的變化,比如相處時間有所減少,與家人沖突更頻繁。
與父母的沖突
如果青少年和父母具有相同的信仰和價值觀,他們彼此間會有更多的愛和尊重。
然而,西方國家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早期與父母之間的沖突有大幅增加,并且幾年之內都會居高不下,直到青少年后期才逐漸下降。
為什么沖突會在青少年期增多?
1/ 青少年期包含了性成熟,意味著性問題可能以某種方式成為沖突的根源。
2/ 認知發展的進步可能使得青少年能比以前更有效地反駁父母制定的規則和限制。
3/ 最重要的一點,在許多文化中,青少年期都是子女在家庭中獲得更多獨立性的時期。v雖然父母和青少年通常具有共同的目標,即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成年人,但在青少年自主性 autonomy 的獲得速度上,往往存在分歧。
父母會限制青少年的行為,以保護他們遠離危險。但青少年希望在這些領域能夠自己做決定,討厭限制,于是產生了沖突。
在西方以外的文化中,相互依存比獨立性更受重視,甚至貫穿整個成年期。出于對父母的責任感和尊重,他們不太可能向父母表達不同的觀點。學會服從父母的權威也為傳統文化中青少年的成年生活做好了準備,他們生活的文化高度重視相互依存,并且每個人在家庭等級中都有一個清晰的位置。
有研究發現:
1/ 青少年和父母平均每天大約只有1小時會一起活動,而且常是看電視。他們在自己臥室單獨待著的時間長度不斷上升。
2/ 大多數母親與青少年的互動都得到了雙方的積極評價,特別是一起聊天、外出吃飯。然而消極情緒也會在5-9年級急劇增加,并且與母親的親密感也有所下降。
3/ 對于父親來說,他們往往只是略微參與青少年的生活。父親平均與青少年的獨處時間是每天12分鐘,而且40%是一起看電視。
4/ 父母常會對青少年的情緒產生重要影響,青少年常會將他們的情緒帶回家,如果父母有回應,并給予關心,青少年的心情會有所改善,消極情緒也能得到緩解。如果沒有回應,消極情緒會變得更糟。
5/ 盡管青少年與父母一起的時間比先前有所減少,但父母仍對青少年的生活有強有力的影響。
與兄弟姐妹和家族成員的關系
青少年與兄弟姐妹的關系往往涉及沖突,而且高于其他人際關系的沖突(父母、祖父母、教師、朋友)。沖突來源包括取笑、財物、家務職責、稱呼、侵犯個人隱私、認為父母不平等對待。
但沖突比例和情緒的激烈程度上,還是低于童年期,主要因為相處的時間逐漸減少。
在傳統文化中的青少年容易與家庭成員保持親密關系,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叔叔、嬸嬸和堂兄妹。
同伴和朋友
在大多數文化中,從童年中期到青少年期,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都會不斷減少,與朋友相處的時間則有所增加,朋友在青少年的感情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青少年朋友的相互選擇主要基于年齡、性別、種族、性格和業余愛好等特征的相似性。
友誼:文化主題和差異
青少年表示他們會更多依賴朋友的陪伴和親密關系,朋友成為青少年最佳幸福體驗,變成他們相處起來感覺最舒服的人,變成他們可以打開心扉聊天的知己。
發展中國家,朋友與家庭間的社交和情感平衡仍然更多向家庭傾斜,即使他們與朋友建立起了更親密的關系,他們也會繼續和家人保持親密感。而西方青少年與家人的親密度會隨著與朋友的親密度的增長而逐漸下降。
親密度的重要性
親密度 intimacy 指兩個人的個人知識、想法和感受的相同程度。
青少年的朋友往往具有親密關系的特征,比如是理解他們的人,是能分享問題的人,能傾聽的人。而年齡較小的兒童更喜歡強調共同的活動,例如一起玩籃球。
青少年友誼的親密度存在性別差異,女孩比男孩更親密 - 女孩與朋友聊天的時間比男孩多,女孩會認為他們的友誼有更多的情感、幫助和安慰的作用,女孩更有可能表達他們對朋友的信任和親近。
相反,即便到了青少年期,男孩也更喜歡強調共同活動是友誼的基礎。
評價親密度可以從:分享秘密、保護彼此的身體和情緒、披露家人和朋友的感受。
小圈子和群落
關注更大的朋友和同伴群體,有兩種類型:
小圈子 clique 是相互熟悉的幾個朋友形成的小群體,會一起做事情,并且會形成一個正式的社交團體。
小圈子沒有精確的大小,3-12人,它的規模會很小,以至于小圈子里的每個人都感覺自己很了解其他人,并且認為他們是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體。
群落 crowd 也叫族,是規模更大、且具有聲譽基礎的青少年群體,成員之間不一定是朋友,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在一起。
學校里存在的五個主要群落:
精英群落(受歡迎者、富家子弟),在學校里擁有最高的社交地位。
健將群落(運動員),愛好體育的學生,通常至少是一個運動對的成員。
學術群落(聰明人、書呆子、極客),以努力學習獲得好成績,和不善交際而聞名。
墮落群落(癮君子、沖動的人),和學校的社交環境疏離,被其他學生懷疑使用毒品和參與其他危險活動。
其他群落(正常人、小人物),在任何方面都不出色的學生,既不積極也不消極,通常會被其他學生忽視。
群落的主要功能是幫助青少年在中學社交框架中找到自己和他人的定位,幫助青少年定義自己和他人的身份。
暴力
青少年暴力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暴力發生率在童年中期會不斷上升,且在青少年早期達到頂峰,然后后期大幅下降。
一項針對28個國家,11-15歲青少年的調查,報告自己是否是暴力的受害者,瑞典女生比例最低6%,立陶宛男生最高41%,大部分國家的比率在10-20%。在所有國家中,男生普遍比女生更多施暴或被施暴。
暴力對青少年發展有一系列消極影響,受害者出現各類問題的比率比較高:睡眠問題等生理癥狀,孤獨、無助、焦慮和悲傷等心理癥狀。
而且施暴者出問題的風險也較高,會有更多的心理問題,以及同伴關系問題。
最近出現了網絡暴力,指通過社交媒體、電子郵件或手機進行的暴力。
愛與性
墜入愛河
青少年期的整個過程中,青少年建立浪漫關系的比率逐漸增加。而亞洲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開始戀愛的時間比較晚,因為亞洲文化不鼓勵早戀和婚前性行為。
青少年性行為的文化差異
不同國家對青少年性行為的看法不同,主要取決于不同文化信仰對婚前性行為的接受程度。
理解這種國家差異的最佳理論框架來自于《性行為的模式》,里面描述了對待青少年性行為的三種文化類型:
寬容型文化 permissive culture 會容忍、鼓勵青少年性行為,大多數北歐國家都屬于這種類型。青少年通常在少年晚期開始了活躍的性生活,父母通常允許他們與男/女朋友一起過夜。
半限制型文化 semi-restrictive culture 禁止青少年發生婚前性行為,但正式的禁令沒有得到強制執行,并容易逃避懲罰。只要青少年相當謹慎,成年人會忽略他們的婚前性行為。大多數發達國家屬于這種類型,美國、加拿大、歐洲大部分國家。
限制型文化 restrictive culture 強烈禁止青少年發生婚前性行為,通過強大的社會規范強制執行,會對男孩/女孩進行隔離。亞洲和南美傾向于強烈反對。
很多中東國家甚至會體罰或公開羞辱,婚前女性的貞操不僅關系她個人的聲譽,還關系到家庭的榮譽。
盡管許多文化也重視男性的婚前貞潔,但沒有一種文化會對男性進行嚴重的懲罰。
青少年懷孕和避孕用具的使用
兩類國家的婚前懷孕率很低,寬容的和嚴令禁止的。寬容的國家,在媒體上有性安全宣傳,很容易獲得各種避孕用具。禁止的國家,少男少女單獨相處時間少。
美國的少女懷孕率很高,可能是因為對青少年性行為沒有明確的文化規定,他們會發生行為,但不會袒露。最近20年,有所下降,可能因為艾滋病的威脅使青少年談論性和避孕更多的被接受,并且在學校里提供了性教育。
性取向
青少年期大多數人第一次充分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 sexual orientation,即他們被性吸引的傾向,通常性取向的覺察發生在青少年早期。
在美國社會,2%青少年認為自己是女同性戀 lesbian、男同性戀 gay、雙性戀 bisexual (LGB)。現如今,LGB常采取出柜 coming out 的過程,即一個人認同自己的性取向,并向朋友、家人和其他人說出實情。
鑒于恐同癥在許多社會普遍存在,出柜可能對一些青少年造成傷害。遭到父母反對的同性戀或雙性戀,與父母接受的做比較,自殺是后者的8倍,抑郁是6倍,使用毒品和不安全性交是3倍。
最近幾年西方人對同性戀或雙性戀更加支持和寬容,平均出柜年齡從20世紀70年代的21歲,下降到現在的16歲。
媒體的使用
如果沒有青少年對于媒體使用的描述,那對青少年發展的介紹就是不完整的。 目前發達國家的青少年媒體的使用頻率急速增加,平均每天8個小時。
青少年媒體使用模型
雖然常常存在媒體的使用對青少年有不良影響的言論,但實際媒體使用遠比簡單的因果關系更為復雜。
James Brown 提出了一個媒體有益于青少年生活的模型:媒體應用模型 media practice model。
這個模型提出,青少年的媒體使用在許多方面都是積極的,他們并不具有相同的媒體偏好,而是每個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決定了其對于媒體產品的選擇,而某些媒體產品會引發青少年和這些產品的交互作用,這就意味著這些產品受到了評估和解釋。然后青少年會對所選擇的媒體內容進行應用,他們可能會將內容納入自我同一性。他們不斷發展的同一性促進了新的媒體選擇,等等。
青少年會主動選擇他們使用的媒體,他們對媒體內容會采取不同方式的反應,這取決于他們如何解釋及如何將其與自己聯系在一起。
電子游戲
青少年喜歡的大部分電子游戲都涉及暴力,但對12-14歲男孩的訪談結果表明,他們玩電子游戲體驗的是對權利和名譽的幻想,為了探索他們認為會令人興奮的新情況;男孩享受電子游戲中的社會交往,包括和朋友一起玩電子游戲或談論;他們表示會使用電子游戲去處理憤怒或壓力,對消極情緒進行宣泄;他們不認為玩暴力電子游戲對他們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電子游戲和電視一樣,暴力內容很少會引發暴力行為,但會影響社交態度,比如會降低同情心,提高他們對社交情境中暴力反應的可接受程度。
心理問題與心理彈性
各種類型的問題在青少年期發生率會普遍上升,包括犯罪、行為不良和情緒低落;但大部分都不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在面對困境時青少年展現出了心理彈性。
犯罪和行為不良
犯罪率在15-16歲時開始上升,到18歲左右達到頂峰,然后逐漸下降。
青少年和初顯期成人不僅更容易犯罪,而且也更容易成為犯罪的受害者。
解釋年齡與犯罪關系的關鍵是,青少年和初顯期成人增長了不依賴父母和其他權威人士的獨立性,同時還增加了與同伴相處的時間及更多的同伴定向。
年輕人犯罪通常發生在群體當中,與成年違法者單獨犯罪形成鮮明對比。在一些小圈子中,犯罪是被鼓勵和贊揚的活動。
超過75%的男性青少年在20歲以前至少有過一次犯罪行為,偶然一次輕微犯罪與較嚴重的長期犯罪青少年之間的區別是什么呢?
荅麗.墨菲特提出了一個具有挑釁性的理論,她將犯罪分為兩種類型:青少年期犯罪和終生持續犯罪。
不同類型的犯罪有著不同的動機和根源,但在青少年期著這兩種類型很難被區分開。
終生持續犯罪:
從出生開始就顯示出了問題的模式,他們的問題源于神經心理缺陷,在嬰兒期表現為困難型氣質及在童年期很有可能是多動癥和學習障礙,男孩比女孩更為常見。
具有這些問題的兒童更有可能成長在高風險環境中(低收入、單親),他們父母自身也可能存在很多問題。因此,他們所處的環境會讓他們的神經缺損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當到了青少年期,同時具有神經缺損和高風險環境兒童會極易從事犯罪活動。而且易于繼續,一直持續到成年期。
青少年期犯罪:
遵循一個截然不同的模式,在嬰兒和童年期沒有任何問題跡象,很少有人在25-26歲之后還會進行犯罪。只是12-25歲會出現一段時間的偶然犯罪,比如破壞公物、盜竊。
神經學研究表明,腦的前額葉區負責判斷和沖動控制,要25-26歲才能成熟。因此,青少年期的行為更多由情緒控制,較少由理性控制。
但一些研究表明,采取危險行為的青少年的腦發育,實際上在某些方面比低危險傾向的同齡人更加成熟。
大多數危險行為都會持續到20歲出頭,在此期間腦發育也有所進步,因此解釋不了這些年危險行為增加的原因。
而且男孩和女孩在青少年期間腦發育是高度相似的,但男孩的犯罪行為卻要多的多。
青少年期犯罪可以使用多系統方法進行干預:家長培訓、工作培訓、職業咨詢,以及社區活動的發展。
其目標是將不良青少年的能量引向更有社會建設性的方向上。而且多系統項目的成本低,因為減少了不良青少年待在寄養家庭或拘留所的時間。
抑郁癥
青少年比年齡小一些的兒童或成人更常體驗到悲傷和其他負面情緒。
心理學家對不通等級的抑郁癥進行了區分:
抑郁心境 depressed mood 是一個描述一時悲傷的術語,它沒有任何相關癥狀。
抑郁最嚴重的形式是重度抑郁癥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其中包括更加持久的悲傷和其他癥狀。例如,經常哭泣、疲勞、毫無價值的感受、感到內疚、孤獨和擔憂。可能還包括睡眠困難、食欲變化等生理癥狀。
重度抑郁的比率在3-7%,與成人比率大致相同。
而抑郁心境的比率青少年比較高,11歲荷蘭青少年抑郁心境,女孩27%、男孩21%;到19歲女孩37%、男孩23%。
抑郁心境往往與日常經歷有關,比如與朋友家人的沖突、戀愛中的失望或被拒絕、在學校里表現不佳。
在青少年期及以后階段,對于所有的抑郁癥類型來說,最危險的影響因素只有,女性性別。
有可能是身體意象的擔憂引發了抑郁,而剛出現抑郁心境時,男孩比女孩更容易轉移注意或忘掉它,而女性則更可能進行強迫性思考 ruminate,她們的抑郁感受被放大了。而青少年女性更可能把她們的想法和感受,與人際關系聯系起來,這些關系可能成為痛苦和悲傷的根源。
治療抑郁有,抗抑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而相結合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某些研究表明服用百憂解可能會產生自殺的念頭和行為,因此建議對服用抗抑郁藥物的青少年進行監控。
青少年的心理彈性
當青少年出現問題時,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危險因素:貧困、家庭關系不良、父母虐待或忽視、不好的學校。
然后許多青少年在面對糟糕的條件時仍能設法適應,且功能良好,說明他們有很好的心理彈性 resilience。
有時良好的結果觀測指標是顯著的學業或社交成就;有時觀測指標是心理特質,例如高幸福感或高自尊;有時觀測指標就是,是否存在明顯的問題。
有心理彈性的年輕人不一定是具有某種非凡能力的成功人士,他們更多的表現是,盡管面臨異常困難的環境,也能具有良好的社會功能。
心理彈性的提高源于保護性因素 protective factors,它能夠讓青少年克服生活中的風險因素。
而最具有保護性的一些因素是:高智商、外表吸引力、父母的教養(能夠有效平衡關愛與控制)、家庭以外富有愛心的成人導師。
比如,雖然在一個低質量的學校或混亂的家庭,但高智商青少年仍舊能在學業上表現良好;而有效的父母教養也可能幫助青少年樹立積極的自我意象,并避免反社會行為,雖然他們生活在一個粗俗的社區。
最近的研究表明,宗教虔誠 religiosity 也被確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保護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