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中我們了解到一些影響意志力的物理因素,比如體內糖分含量。而在本章作者都是圍繞一個問題展開討論,為何善行之后會有惡行?
從圣人到罪人
相信很多人都有遇到過這種情況,今天的任務完美的完成,為了獎勵自己可能會叫一份脂肪含量高的外賣或者去商場購物等等,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道德許可”,當我們說到熟是熟非時,我們都毫不費力地作出符合道德標準的選擇,之后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在之后作決定時就會為自己的胡作非為開了綠燈。
這是因為當我們在做出第一個符合道德標準的選擇時,接下來的自我良好的感覺就會蒙蔽我們,讓我們忘了之前的初衷。
為了避免掉入這種“道德許可”的陷阱,我們可以在每做決定時,想想我們的長期終極目標是什么,不要被眼前的及時行樂所蒙蔽了
關于進步
有時當人們在完成某個目標過程中取得進步,會刺激人們做出妨礙完成目標的行為,一時的進步會讓我們的大腦為止興奮,得到暫時的滿足,讓更理智的自己閉嘴,可能會導致我們放棄曾經為之奮斗的東西。
進步可以激勵人,甚至可以提高未來的自控力,但是前提是,你要把自己的行動當作努力完成目標的證據。換句話說,你要清楚自己自己在做什么,并盯緊自己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你要付出更多。這樣就會有效的避免你盲目的獎勵自己行為。
向明天賒賬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這是大家小時候就知道的道理,但是真正領悟并實行“今日事今日完”又有多少個。
大家總是會有對于未來的樂觀主義,總是會覺得明天應該有很多空閑時間來處理今天遺留下來的問題。但是研究表明并不是這樣,你的明天或許比今天還要忙。
如果我們把改變自己的期望一直寄托在明天,那還不如在開始之前就放棄。
我們必須明白。明天和今天毫無區別
總結
從本質上看,道德許可是一種身份危機。我們之所以會獎勵自己的良好行為,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認為,真正的自己想做壞事。從這點看,每次自控都是一種懲罰,只有放縱自我才是獎勵。但我們為什么一定要這樣看待自己呢?想要走出“道德許可”的陷阱,我們就要知道,那個想要變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想按核心價值觀生活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