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做善事的時候,你會感覺良好。而這就意味著,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沖動,而沖動又常常允許你做壞事。 ——題記
一、道德許可效應如何讓我們從圣人到罪人:
1. 什么是道德許可:
有一項很有意思的調查:研究人員給了參與調查的學生們一份帶有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色彩的調查問卷,并觀察學生們對這份問卷的反對程度,然后再讓他們去模擬招聘場景中做出招聘的選擇。那些強烈反對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的學生,反而是更傾向于選擇男性和非少數種族來擔任職務。
這項研究讓人吃驚之處在于,我們一直認為,當你表達了一種態度時,我們會按照這種準則行事。但心理學家卻揭示了一種例外:當說到孰是孰非時,我們都能毫不費力的作出符合道德標準的選擇,但這只是為了讓我們感覺良好,與此同時,這為我們的胡作非為開了綠燈。
這就是心理學家常說的“道德許可”。當你在做善事的時候,你會感覺良好。而這就意味著,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沖動,而沖動又常常允許你做壞事。在這個例子里,學生們因為駁斥了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的言論而感覺良好,從而放松了警惕,更容易作出有歧視色彩的決定。這并不是說,他們想歧視,而是被自己之前的良好行為所蒙蔽,沒看到當下這些決定所帶來的傷害而已。
2. 道德許可是如何影響意志力的
大部分在覺得自己道德高尚時,都不會去質疑自己的沖動,而一些人的工作卻總能讓他們覺得自己道德高尚。所以,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那些有明顯道德標準的人能說服自己,認為出現嚴重的道德問題是合情合理的。
而所有被我們道德化了的東西都不可避免的會受到“道德許可效應”的影響。如果你鍛煉了就說自己很好,而不鍛煉就說自己很快,那你很可能今天鍛煉了明天就不去了。類似的,只要我們思想中存在正反兩方,好的行為就總是允許我們做一點壞事。
更重要的是,這并不是因為血糖含量降低或者缺乏意志力造成的。他們在做決定時并沒有時控,也沒有罪惡感,相反,他們認為自己得到了獎勵,并以此為傲。他們為自己辯解的理由是:我已經這么好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這種對補償的渴望常常使我們墮落,因為我們很容易認為,縱容自己就是對美德最好的獎勵,而這時,我們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標,卻屈服于誘惑了。
更可怕的是,任何讓你對自己的美德感到滿意的事情,哪怕你只是想象做過的善事,都會讓你感覺良好,進而沖動行事。甚至,有些事情我們本來可以做,但實際上并沒有做,我們任然覺得自己應該受到表揚。比如你可以吃掉整個披薩,但你只吃了一半。
類似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中沒有一個稱職的會計師,無法準確計算出我們有多少善良,或者我們為自己贏得了多少放縱自己的權利。相反,我們只是相信一種感覺:我一直是善良的,一直是個好人。我們判斷是非的標準并不是邏輯,而是本能,只有在需要解釋自己的判斷時,我們才尋求邏輯。很多時候我們想不出一個能為自己辯護的邏輯,卻依然相信直覺。
所以,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動力就是稱為一個足夠好的人,那么每當你自我感覺良好時,你就會放棄自控。而道德許可中最糟糕的部分也并不在于其可疑的邏輯,而是它會誘使我們做背離自己最大利益的事。它讓我們相信,放棄節食,打破預算,多抽根煙這些不良行為都是對自己的“款待”。其瘋狂之處在于,這對大腦有可怕的誘惑力,那些原本只是你想要做的事情,現在卻成了必須去做的事情。
而另外一方面,道德許可是不是真的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那么有激勵作用呢?我們很多人相信,罪惡感和羞恥心是最有驅動力的,但我們是在騙誰呢?最能帶給我們動力的事情是獲得我們想要的,避開我們不想要的。將某種行為道德化只會讓我們對這件事的感覺更加矛盾,你會覺得這是強加給我們的規則,而我們不想被控制。而反之,如果你將意志力的挑戰定義為“為了完善自己而必須去做的事情”,你自然會覺得,為什么不去做呢?
所以,為了避免“道德許可”的陷阱,我們應該把真正的道德困境和普通的困難區分開來。事實上,吃甜食,熬夜晚睡,或者信用卡負債累累這些并沒有真正的體現什么是罪惡,什么是美德。當我們從道德的角度來思考自己面對的意志力挑戰時,我們就失去了自我判斷的能力,卻看不到這些挑戰的真正意義在于,他們有助于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二、因為進步導致的退步
有些人在減肥的時候會陷入這樣的怪圈:多鍛煉了五分鐘,吃飯時卻給了自己這樣的許可:我多鍛煉了五分鐘,所以可以多吃一塊巧克力。結果,鍛煉反而成了放縱的許可證明。于是,減肥行動變成了越減越肥行動。
我們需要看到這種許可的陷阱,不要把幫助目標實現的行為和目標本身混為一談。不是說你做了一件和你目標一致的事情,你就不再面臨危險了。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我們是否因為某些積極的行為值得稱贊,就忘記了自己的實際目標是什么?
而這也就是進步有時反而會導致退步的關鍵所在。如我們之前所說,意志力挑戰就是兩個自我(猴子和蘇格拉底)之間的沖突。而成功自控或者取得進步會讓你暫時滿足,讓更理智的自己(蘇格拉底)閉嘴。而理智的自己的思維進程恰恰是推動你追求長遠目標的關鍵。
而在生活中,這就意味著,前進的一小步反而會導致你后退兩大步。例如,存放了養老金會釋放出那個想要瘋狂購物的你。
所以,雖然這聽起來很不符合常理,但過于關注進步確實反而會讓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這不是說進步本身有問題,真正的問題在于進步給我們帶來的感覺。進步可以激勵人,甚至提高未來的自控力,但前提是,你要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并盯緊自己的目標。而為了實現目標,你愿意付出更多,盡管你之前的付出已經帶來了成效。你不應該在取得進步時去想“我做到了,所以為什么不去做點真正想做的呢”,而是應該想”我做這件事是因為這正是我想要的“。
三、今天和明天毫無區別
道德許可效應并不只是計算過去的善行,而是認為我們哪怕只是計劃要做的善行也是值得稱贊的。所以,只是想去鍛煉的人就很可能晚餐吃得更多。這種習慣會讓我們今天犯錯,明天補救。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些報告指出,當麥當勞在菜單上添加了健康食品時,反而引起了巨無霸的銷量暴漲。而在研究人員自己設計的實驗中也發現了這種現象:當菜單中包含沙拉或者其他的健康食品時,人們反而更傾向于選擇最不健康的食物。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有時候大腦只需要想到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會感覺興奮,而錯把這種可能性當做真正完成了目標。
這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當我們想到未來的選擇時,會很容易犯下大錯。我們不斷期望明天能做出和今天不一樣的選擇,但這種樂觀精神卻讓我們在今天選擇了放縱自己。
所以,當你在做意志力挑戰相關的決定時,不妨注意下你的腦海中是否閃過了“明天再好好表現”的承諾。
四、我們該怎樣看待“道德許可”
從本質上看,道德許可就是一種身份危機。我們之所以會獎勵自己的良好行為,是因為內心深處我們認為:真正的自己是想做壞事的(或者說,這時你更加認同的自己是需要被徹底壓抑,完善和改變,而不是自己能成功)。從這點來看,每次的自控都是一種懲罰,放縱自己才是獎勵。但我們為何要這樣看待自己呢?我們必須知道,那個想變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想按核心價值觀去生活的自己。我們不需要表現的像個必須被迫完成目標,然后為做出的努力去索要獎勵的人。
而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意志力挑戰放在道德的框架里。想要做到始終如一,我們需要認同目標本身,而不是追求目標的過程,或者目標所帶來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