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醒來,當我們突然發現自己所生活的星球和智慧生命劃上了等號時,那一刻,生活在上面的我們該是多么渺?。?/p>
“我從未有片刻相信,這吞噬了數百條生命的液態巨物;這人類窮數年之力,渴望建立些許聯絡而不能的巨物;這視我如宇宙纖塵的巨物,會為兩個人的悲劇而感動。
——《索拉里斯星》”
1、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我們從未停止過對外星生命的幻想,麥田怪圈、UFO、埃及金字塔……一切可能與外星生物扯上關系的奇偉造物,我們都毫不吝嗇自己的想象力,去為它們編織一段充滿未知色彩的離奇故事。
但盡管如此,猜測都一直是猜測,從來就沒有誰能拿出擁有公信力的證據來證明外星人確鑿的存在。
《索拉里斯星》給了我一種新的思考方向:為什么宇宙間的智慧生物一定是“人”,假如我們所生活的星球本身,就是智慧生物會如何?
這本書大膽的構思,帶給我深深的震撼,或許這也是為何《索拉里斯星》這本書,能被譯成52種語言,在全球暢銷4000余萬冊,更有人評價說假如諾貝爾獎有科幻作家獎,那么得主一定是《索拉里斯星》的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萊姆。
或許相比較于小說,不少朋友更加熟知由這本書改編的電影——《飛向太空》。
可以說,斯坦尼斯拉夫·萊姆憑借著《索拉里斯星》這本小說,他幾乎以一己之力就將波蘭的科幻小說水準提升到了世界水平(波蘭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2、
其實,《索拉里斯星》這本書,單從劇情上來講,并沒有多么曲折的故事,它只是簡單講述了飛行員克里斯·凱爾文前往一個被大洋覆蓋的神秘星球索拉里斯星上,調查索拉里斯星球上的航天站發生的意外事件時,遇到的一系列令人費解的事情。
凱爾文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索拉里斯星似乎擁有自己的智慧,這個由膠質構成的生命體,它能夠深入人的內心,并且具化出人內心的隱私和邪念,在那里,凱爾文甚至發現了他已經死去了十年的“妻子”……
劇情本身算不上晦澀難懂,為了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的意思,作者萊姆還虛構了一個名為索拉里斯學的學派,好借助他們的嘴來表達自己想要闡釋的意思:
“我們要解開宇宙之謎,我們就做好了一切準備,這就是說,我們做好了忍受寂寞的準備,奮斗的準備,也準備殉道和死亡……”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這本小說帶給我們的震撼感或許并不夠強烈,但如果在了解到作者1959年~1960年完成這本書的時候,蘇聯才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進太空二年左右,就能夠理解,為何萊姆的作品能夠擁有那么強烈的感染力了。
單從技術的層次來想,未曾目睹過今天人類太空成就的萊姆,是想象不出人類是如何探索浩瀚宇宙的。
但是,他的科幻作品卻另辟蹊徑,不是著重于物質和技術層面的描繪,而是從思想層面出發,去預測和探討一些人類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道德上的問題:
人類的創造力能發展到什么程度?
人類和機器共存時,該如何制定道德標準?
……
這樣的話題,即便放在幾十年后的今天,依舊能引起人展開深思,可想而知,萊姆是一位多么前衛的科幻作家了,或者說——科幻哲學家。
3、
話題回歸《索拉里斯星》,萊姆為何要去設定一個能夠具現出人類想法的智慧星球呢?
我們如果放在冷戰的背景下,來看這個二戰中幸存下來的有著猶太家庭背景的天才作家的話,會發現他所有的作品里,都有著很深刻地道德層面的思考。
或許是關于人性本身,或許是關于人和機器人,或許是人和大自然。
在他的筆下,原本習慣從人這個角度去認識世界的我們,也不得不開始正視一個問題:我們這樣做合理嗎?
索拉里斯星,如同一面人類文明的鏡子,它的意識里并沒有好與壞的概念,只是單純具現出人的意識,來展開自己的實驗,或者說學習。
透過它,我們看到了人類文明的另一面。
也表達出了萊姆,渴望和平的情感訴求。
感謝大家的閱讀,祝朋友們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覺得文章好的朋友們,可以給文章點個贊,關注一下嗎,每天都會給您帶來好文章
#回到未來# #搜狐有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