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長大·第四章:長大成人
34.說話也要學
2017-12-02 中國心宇心理網
第四章:長大成人
34.說話也要學
嚴厲的母親
我現在已經是大專二年級了,從小到大都被束縛于母親嚴格的管教之下。學習成績在中專以及現在的大專班都是上游,一直很好。但是我不滿足現狀,在這個競爭激烈、優勝劣汰的社會,我覺得只讀大專是不夠的。媽媽想讓我轉本科,我也正有此意。也可能是為了讓我考上本科吧,媽媽對我的嚴厲程度簡直令常人難以想象。比如,平時不許我和同學出去聚會,甚至偶爾出去放松一下也不行,還有我不能跟同學去買衣服,如果買了她就怪我,對我說開學了可不能再出去玩了,要玩的話肯定沒有好成績。平時我最怕媽媽了,她的話就像一道命令一樣,我不敢說一個“不”字。否則小到亂摔東西打罵,大到躲在屋里大哭,她這一套我是最害怕的,每次的反抗都是在我的慌亂以及母親的哭聲當中告終的。
我的性格比較內向孤僻,人際關系當然不好。我曾經想過用寫信的方式和母親溝通,可是她竟然看都不看,就當著我的面把信扔進垃圾桶。邊扔還邊說:“有什么看的,你的心思我還不明白?”極大地傷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流了很多眼淚,已經不知道該怎么跟她溝通了。還有,就是平時我母親每個月只給我十塊錢的零花錢,我都舍不得花。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能不能自己給自己買衣服穿,她不同意,說我衣服夠多了。其實父母很少給我買什么衣服,不少衣服都是好朋友看我衣服少送給我的。我二十一歲了,不是一個愛追流行的女生,也知道父母掙錢不容易,所以從不亂花錢,但是我需要用自己的一些時間和精力來支配自己的生活,而且我很自覺。像我母親這樣,對我的學習其實沒有什么幫助,反而使我整天精神很不好,很壓抑,也很不快樂。其實看一看我身邊同學的父母好像都不這樣,反而他們也考得很好。我非常痛苦,不能自拔,希望李老師能拯救一下我的心靈。
首先我們要感覺到,媽媽看來是有些情緒,她把很多關注都放到女兒身上,好像沒有自己的生活。當然我們不知道這個母親為什么那么地在意一個二十一歲的孩子,因為信里面一句都沒有提到爸爸,也不知道她們家里還有沒有兄弟姐妹,為什么感覺上她跟媽媽好像密不可分。
有些時候家庭里會形成這種“結盟”現象,所謂結盟就是說本來家庭是三個人或四個人,但有兩個人緊緊地纏在一塊兒,所有的東西都要求一致。比如媽媽的想法孩子一定要接受,孩子的利益就是媽媽的利益。顯然,媽媽想幫助女兒的辦法就是跟她結盟,讓孩子像自己來促進她的成長。從動機上來講,母親用的是自我犧牲的方式。她哭吵都是為了孩子,不是為了自己。不是說“孩子你對我好一點,你幫我做事,你幫我掙錢”,而是說“孩子你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有用的人”,這樣的動機應該說是值得贊賞的。但方法上,她對女兒的教育受先占性觀念的影響。比如認為孩子總是不懂事,不太可靠,不管她年齡多大,必須使勁管住女兒才能讓她成熟。在我看來,這個母親太熱衷于母親的角色,孩子已經到了二十一歲,有法律上、生理上、心理上的成熟,也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審美觀念和生活態度,母親意識不到,還孜孜不倦地執行著母親的功能。
反過來,女兒又把媽媽的態度看得太重了。二十一歲的女孩不管媽媽說什么做什么,都應該有自己的準則,爸爸媽媽所表達的意愿只是意愿,不是命令。這個女孩太在意媽媽的表情,以至于把媽媽的一些意愿看成了很大的壓力,實際上女孩也希望從媽媽那兒得到一致。她做任何事情都渴望得到媽媽的贊賞或者認同,如果得不到媽媽的認同,她本人就慌亂了。其實,她缺乏足夠的自我認同的能力,如果她溫和且堅決地堅持自己的決定,母親就會找到讓自己發生改變的理由。看起來是媽媽的問題,透過對媽媽的問題描述,我們同時看到女兒本身存在著自我認同不夠,沒有那么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沒有自我決策能力并敢于自己來負責任的勇氣。母親的哭鬧是對關系的催眠,維持母女的現存狀態。如果女兒意識到,媽媽當然會按照媽媽的心態來說一些話,她哭也好,生氣也好,總是希望給女兒一個好的建議、方向。但是最終要由女兒自己來全盤衡量自己的生活,自己作決定。這樣哭鬧不重要了,催眠的魔力消失了,母親也懶得再哭鬧。有些時候如果女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效果好,媽媽也就接受了。
不能單靠這封信就認為媽媽不信任她,要想到二十一年來母女產生互動的過程是很漫長的。當然不排除媽媽有個人的問題,但是這個互動形式一直到了女兒二十一歲都沒有改變,就有可能是女兒的行為、態度無意識地鼓勵了母親。如果女兒能給媽媽很好的信息,讓媽媽感覺到她已經長大了,她有能力來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包括人際關系,媽媽就會慢慢解脫出來,關注自己的生活。
當然,如果媽媽處在情感剝離的狀態,比如說她離爸爸很遠,或者爸爸不在身邊,她強烈地需要女兒,要從女兒那得到家庭情感的話,則是另外一回事。但是這封信并沒有告訴我們媽媽在個人生活上不快樂,或者說她沒有爸爸的很好的照顧,因此也不能做這樣的分析,只能說這個母女的漫長互動過程形成了這樣一種模式。女兒小時候也許覺得好,“媽媽把我管得很好,很安全,什么事情媽媽都幫我想到了”,會回饋給母親她很舒服;現在長大了,這樣管就不舒服了,不好玩了,也要讓媽媽知道自己不舒服。不要對媽媽所做的事情做是非評判,不要說“媽媽錯了,我們這個年代的孩子不是這樣想的”。而要說“媽媽,你這樣管我,我不開心,我覺得不舒服,有壓力,你給了我很多思想負擔”。要把這樣的話告訴媽媽,女兒可以說“媽媽說的都是對的,但是你給我那么多對的東西,就讓我很有壓力,我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把這種困惑告訴母親。她會想到自己的動機是要讓孩子好,讓孩子成功,而目前的行為和自己想達到的目的是矛盾的,南轅北轍,這個時候媽媽自己就會調整她的行為。
我想對這個女孩說,母親在意你的學習,當你堅持觀點時,在學習上就應更積極努力,并有好的效果,讓媽媽感覺你是對的。如果學習本身不好,媽媽正為這個著急呢,她一著急就顧不上所謂的方法了,也不那么尊重你、信任你,就會凡事都要你馬上按照她認同的方法去做。
怎么去跟母親溝通?孩子要站在父母的立場上來看問題。父母有法律責任要來教導孩子,他們會認為如果自己不說一些不好聽的話,就是沒盡到責任,但是說話只代表他們的位置或法定角色。比如說教導孩子要有道德,要節儉,要對人好,要善良,要寬容忍讓,要有公益心。很多教導可能不符合現代社會追求成功、追求自我、追求效率的思路,但那是文化的積淀,是為了在自我高度發展的時候內心有道德均衡。父母做這些教育是必然的,如果孩子產生反感,或者不喜歡那一套,那孩子怎么來處理呢?孩子首先要想到,這種反感是來源于成長時對權威角色的反感,不見得是對父母說的內容反感,它只是對強加式的、不可商量的、不可討論的話語方式的反感。
所以,對孩子來說,有些時候可以用一些技術。如果爸爸媽媽用你不喜歡的方式說一些你不愛聽的話,沉默就是最好的交流。沉默看起來沒有交流,但實際上是一個很強的交流,爸爸媽媽說什么都閉嘴,聽完了以后就走開,如果爸爸媽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說話就積極地回應,形成良好的互動,讓彼此都感到愉快。以后爸爸媽媽自然會選擇好的方式,因為他們覺得如果孩子不愛聽,說也沒有用。這是消退與強化并用的心理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沖撞父母,沒有表現出不快樂,只是聽,聽完了就走開,不做任何表達。當然如果爸爸媽媽非要你表示態度的話,你可以給他們含混的回答,但是不要喪失自己的權利,不要說“您說得對,我一定照辦”,因為這樣的話反過來會給自己帶來壓抑,以后爸爸媽媽會說“你看你騙我們,你當時答應了我們,但是你沒做”。你可以說“我試試看……”,“我得等一等……”,“我要觀察一下是不是這樣做可以……”,還有就是“我還得想一想……”。這些話都不是說爸爸媽媽錯了,而是說我需要考慮,把自我融進去,為自我找到位置,也就是告訴父母:“我還有一個位置呢,你們講完了我還要有一些想法。”這樣父母想生氣也沒有理由,想惱也惱不起來。如果對父母說,“你們想錯了,這樣干根本不行,還是我說的對”,就會形成關系的對立,沖突也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