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文/陶蓉
? 史料記載日本本土是沒有茶樹的,更別說是茶道。最早的茶種是由最澄禪師于唐貞元二十年(804年)帶回日本,他經日本天皇的批準,率弟子義真等隨日本第十二次遣唐副使石川道益抵中國,隨后帶回一些茶書種子。之后數百年間,在日本才慢慢出現茶園茶莊,貴族和僧侶階級的喝茶風氣開始形成。1191年,榮西禪師將宋茶帶回日本,同時也將帶回的茶種分三地栽種,其中京都宇治產出的好茶世界聞名。這時宋代飲茶禮儀和理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日本而蓬勃發展。
? 日本的茶道與夾山寺是一脈相承(夾山寺是譽滿東亞的茶禪祖庭。夾山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為貢品。),茶道與禪宗,殊途同歸而又相輔相成,將“茶禪一味”視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參禪的思維和品味茶的無窮奧妙后,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榮西禪師帶回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 所謂茶道,就是“茶湯之道”的簡稱,在宋朝最為流行也最為興盛,大約在1188年左右傳入日本,在大將軍足利義政的扶植下逐漸本土化。大約在室町中期(1336--1573為室町時代),在能阿彌和珠光的共同努下,茶湯進一步技藝化,茶道便有了雛形。
? 在日本的茶道歷史中,能阿彌做出的貢獻不可小噓。書中說對能阿彌的研究尚不充分,還存在著許多不明之處,只是說他是一位由武士轉變成為一位藝術家,一直跟隨將軍足利一家,并持續擔任著同朋(對侍奉將軍以及大名(封建主)的藝人的茶匠和雜役的稱呼)。
? 宋朝盛行的斗茶在1336年左右傳到日本,當時的茶室基本上都是中國式的,中國式茶室是起源于佛教,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到日本。此后,又從中國傳去氣派的書院建筑,能阿彌將原來的茶室和書院相結合,改為書院茶室。斗茶也逐漸日本化,并開始稱作茶會。據說茶會需要使用的臺子、茶具、茶碗都是由南浦禪師在鐮倉時代末期(1185年--1333年)從浙江杭州的徑山寺帶到日本。
? 能阿彌屬于貴族派,創立了茶道形式,但茶湯的開山鼻祖是珠光,他更多的是強調做茶事時的精神狀態。史料上對珠光個人的筆墨并不多,但在利休時代的茶道秘笈中可謂是光彩耀目,這本秘笈便是山上宗二(利休的高徒)在晚年寫成的《山上宗二記》。珠光本是一名小僧,因怠慢了寺役而被逐出寺廟。據說珠光雖四處流浪,但十分好學,曾跟隨能阿彌一段時間,后又跟隨大德寺的一休禪師(就是7080后所孰知的一休哥)參禪,由此大徹大悟,并得到了一休禪師的印證認可,并授予珠光園悟禪師所書寫的“茶禪一味”。一休禪師是一位人生真理的探求者,不追求到真理絕不罷休的人,師從這樣一位大師的珠光自然不會滿足于之前的沒有精神內涵以及欠缺真情形式的茶式和茶禮。
? 在珠光之前,茶湯中的階級差別非常明顯,有“貴人們”和“窩身門”之分,根據詞意便得知,貴人門便是達官貴人進出的地方,窩身門便是下人們進出的地方,連廁所和洗手池都是有著階級之分。在珠光和利休的努力下逐步消除了身份差別,這便是茶道中的人類平等觀的雛形。
? 日本茶道的精髓“和敬清寂”中的“清”便是珠光提出來的,清是指愛好潔凈,這不止是庭院和茶室要打掃干凈,內心也要做到潔凈。在珠光之前的斗茶會結束后,會擺酒宴,一些人借此喝的酩酊大醉,并還會發生男女混浴之事,所以,珠光認為,要確立茶之道,必須節制“好色、賭博、嗜酒”。且賓主舉止也有一定的要求,主任誠心敬客,那么客人應該將茶會作為一生唯一一次的聚會。
? 從日本的茶道史來看,珠光不僅是茶湯的開創者,同時也是茶湯名人。流傳至今的《山上宗二記》可以說是珠光流茶道的秘笈,此書里所記載被代代傳承,珠光傳給藤田宗理,然后到紹鷗,再到利休,最后到山上宗二。日本的茶道正統流派是珠光流派,而利休創立的流派追根溯源也是由珠光流派而成。
? 岡倉天心說,在日本茶道的儀式,展現出來的是最極致的飲茶理念,是一種對生命精彩之處的信仰,在生命荒野中,如一隅綠洲,讓枯燥無味的人生一飲藝術鑒賞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