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滾滾紅塵生活中的日常美,潤喉,暖身,賞心悅肺;茶道是滄桑俗世中的人間道,向天,向地,向神靈,歸于心安。中國茶在鐮倉初期傳到日本,并逐漸本土化,但直到中世期15~16世紀才開始形成與飲茶有關的正式的禮儀。算起來,日本茶道迄今大約已經有六百年歷史。有著歷史學家,日本茶道研究專家之名的桑田忠親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記錄著茶道的建立與變遷。
史籍外的記錄者
? 桑田忠親是研究日本茶道史的權威,于1980年被日本政府授予勛三等瑞寶章,1982年獲得淡淡齋文化獎。著有《千利休》,《武將和茶道》,《片桐石州和茶道藝術》等與茶道有關的著作,其中《茶道六百年》概述了茶道技藝的規范,著名茶具的由來,茶會的變遷,茶道的精神等。透過不同歷史時期的茶道,可以窺探到當時社會的生活文化與美學態度。桑田忠親拋棄了艱深的理論證明和對空間概念的敘述,通過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小崛遠州,千宗旦等歷史人物的奇聞逸事,以珠光,紹鷗,利休為中心勾勒出茶道近六百年的歷史變遷,內容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日本茶道開山之祖‖茶道升華點燈人
? 珠光身為奈良流的代表人物,又是奈良茶會的名人,從一休那里吸取了禪宗的精華后,立刻開始用禪來改造自己的茶事活動,茶與禪的結合,是茶道形成的一大關鍵,從此,茶事活動有了深邃的思想內涵。珠光以后的歷代茶人,幾乎都參禪,而茶道也被認為是"在家禪"的一種,有"茶禪一味"之說。他開創的"草庵茶"乃是后世茶道的出發點。在他的晚年,經將軍義政的文化侍從能阿彌的介紹,成為將軍義政的茶道師范,在充分了解了東山"書院茶"并有機會接觸到義政搜集的大量藝術文物珍品("東山御物")后,他的茶道思想有了進一步的飛躍,平民奈良流"草庵茶"與貴族"書院茶"的結合,完成了由茶文化到茶道升華的最為重要的一步。
吸盡松風不意塵‖歌道茶道匯融者
? 武野紹鷗為茶壇名人之一,(1502年-1555年)。飲茶鼻祖村田珠光曾對武野先生有過很大的影響。武野紹鷗既是千利休的老師,也是日本茶道創始人之一。他將日本的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凈、典雅的思想導入茶道,把這種美的意識及思維方式與茶世界的表現方式結合為一,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紹鷗不僅擅長歌道,在字畫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山上宗二記》說:“當代無數之茶具。皆出自紹鷗之‘目明’。”這是贊美他的藝術鑒賞力。日 本茶具中的“備前面桶”、“釣瓶水指”等都與紹鷗大有關系。桑田說,如果現在看到“紹鷗天目”,應該后退一步,肘部著地,拿出小綢巾,將其放在綢巾上,行禮之后方可拜見。可見桑田對紹鷗之崇仰。
茶道集大成者
? 千利休是日本著名的茶道宗師,其影響遠遠超過了茶本身,擴大到了日本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很多方面。他師從紹鷗,在前人的基礎上,將前人開創的含混模糊的東西明確確立為完整的體系,對茶道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也使茶道還原到了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確立了茶道中的“和,敬,清,寂”,也創立了茶道七則,即:茶花要如同開在原野中, 炭要能使水燒開, 夏天辦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涼爽,冬天辦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溫暖,赴約要守時,凡事應未雨綢繆,關懷同席的客人。這些思想讓人頓悟學茶道的初心,讓學習茶道之人對個人的禮儀重視起來,重要的是提升了眾人的思想維度。
桑田忠親通過這些與茶道息息相關的茶道名人的軼事巧妙地將日本茶道的建立與發展過程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利用《茶道六百年》這本書為我們展現了融入俗世之中的茶道文化的流變。同時,也讓我們明白茶道的根本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交流,而非茶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