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兒子:
你三歲啦。? ?
三歲好像是人生第一個里程碑,要從家庭這個小團體向社會人兒轉變。幾天前,媽媽去給你報名了幼兒園。跟園長談完走出來看到滑梯和彩虹操場的那刻,我說,我好想哭。園長說,孩子長大了,是好事。瞬間淚崩。媽媽知道,這是又一次分離,如同射出的箭,你會走向你的同伴,走向屬于你的真正的世界,媽媽既高興,也更加體會到“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漸行漸遠”的滋味???,雖然你還沒有開啟幼兒園生活,媽媽已經有如此多的內心戲了。
在陪你長大的過程中,我常常想,其實不是父母在養育孩子,而是孩子在帶著我們重新認識世界,重新經歷我們可能忘卻的那段嬰幼兒記憶,重新保持謙卑的學習常識。
爬坐走跑、吃飯穿衣、睡覺玩耍,不只是這些最基本的需要,還有如何在大人的面子、社交的規則和你的自由之間做真正的選擇,如何堅定的告訴你正確的做法,如何關注你的情緒又不過度保護,如何在陪伴你和保持一點本我時光之間找到平衡,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在陪伴你長大的過程中,媽媽時時刻刻都有一種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比如,你喜歡去極地看海洋動物,回家來也會模仿,“我要捉一條尾虎鯨,我去海里釣到了一條大鯊魚”。這時候我常說,極地的那些魚都很可憐的,被關在一個小小的玻璃房里,離開了大海。而且我們要愛護它們,不應該捉它們。去動物園,有時我也會說,這些動物有點可憐,不快樂,離開了森林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你有時候會再問我,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爸爸媽媽?我不知道這些,是否剝奪了你單純的快樂,而把所謂的成年人的悲憫強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你說,媽媽我不想回奶奶家住也不想回姥姥家住,只想在我們自己家住。我說媽媽懂你,我小的時候也不喜歡去別人家住,會想家,覺得不自在。你沉默一下說,我也是。你居然非常聽懂!媽媽也不知道,該強行讓你回去適應不同的環境還是遵從你的心愿。
比如,有的時候你不愛出去玩,還“引經據典”地說,我不出去玩了,我就在家里等著白日依山盡就行了。媽媽既想笑,又不知是否該強行帶你出去活動。當然,很多次都是用各種說服手段帶你出來活動,因為我們都知道,戶外活動對你的成長更好。
比如,理論上,孩子你自有天然生長的力量,有時候越干涉少,你成長越好??墒窃谂惆闀r,又想時時回應你,讓你知道我在身邊,在積極響應你,因此變成了一個嗡嗡嗡嘮嘮叨叨的母親。
有時候,媽媽會跟別的小朋友的媽媽聊天,互通有無,然而信心對稱帶來的,是深深地焦慮。我常信誓旦旦的說,爸爸媽媽就是非常普通的社會人兒,就是“用盡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的那種人,所以對你,也沒有過高的要求,比起成就,更希望你人格健全,能始終積極正向的思考問題,有你自己的人生興趣點就好。但是媽媽的朋友們,紛紛告訴媽媽,等孩子上學了,你就等著啪啪打臉吧。是啊,你還沒上學呢,媽媽就已經開始焦慮了,想學區房,想興趣班,鋼琴、英語、籃球等等一堆,起跑線就在這里,你到底跑還是不跑呢,到底哪樣是更好的選擇呢,答案在風中飄蕩。
孩子,媽媽常常在你身上看到媽媽自己的影子。不管是你的羞澀內斂、情緒豐富,還是認真倔強,都讓我看到了我自己。很多人常常講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媽媽也曾深信不疑、產生焦慮。后來看了一點《教養的迷思》,里邊講到,其實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并沒有那么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而真正影響你的,是你的小伙伴、是你的同學、朋友??吹竭@個,媽媽頗有豁然開朗之感,也解釋通了很多道理。媽媽更相信的是,方向大致正確,你會天然向上生長。媽媽喜歡你香香嫩嫩的可愛臉蛋子,喜歡你亂背“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動物園”,喜歡你說“路燈像個球啊”,喜歡你表揚每一位家庭成員,喜歡你的毛茸茸、軟乎乎和小機靈。
孩子,你的生日,媽媽又以你的名義給微塵捐了一點錢,爸爸媽媽常常感到已經得到了太多太多,我們沒有什么能夠給你,唯有善良努力。不只是你呀孩子,周圍你認識的小伙伴,基本上都有著還不錯的生活 ,我們常常即時滿足你們,甚至超前滿足你們。但是,我們也要記得,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也可能是一些小伙伴的仰望,無論如何,我們不能麻木,不能冷漠,不能失去給與的能力。
啰啰嗦嗦講了這么些,都是陪你成長、和你相處的日常。媽媽常常感慨,自己何德何能,可以有你這樣的孩子。謝謝你的信任,謝謝你對媽媽“無底線”的贊美,謝謝你帶給我們的每一點感動和驚喜。
若我此生有功勛,那便是做母親。
夏天快樂!
? ? ? ? ? ? ? ? ? ? ? ? ? 愛你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