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練習情緒表達:照鏡子+“我的感覺”游戲
我們先來看情緒表達。情緒表達有很多方式,最簡單的就是通過臉部表情了。
你要讓孩子看臉部的表情,有一個好方法是你帶孩子去照鏡子,然后和孩子一起對著鏡子做出各式各樣的表情。例如你可以跟孩子說“來,你看媽媽的臉,這樣是‘高興’!我的眉毛和嘴角上揚,然后眼睛亮亮的,有沒有!換你,你也做個開心的臉給媽媽看!”
就這樣,你們可以對著鏡子做各種表情,然后彼此觀察。哦!生氣的臉長這樣,好可怕!你老是哭,哭著的臉好難看是不是……然后,如果表情還不夠,你還可以加上肢體動作。
玩夠了之后呢,你還可以帶著孩子去觀察周圍的人,看看他們的表情,觀察他們的動作,然后猜猜這些人現在是什么情緒。
像這種觀察表情和肢體動作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學會察言觀色,提高對別人情緒的敏銳程度。
然后孩子很快會發現,不是所有的情緒都可以用表情或動作表現出來,之后呢,你就可以帶著孩子玩情緒圖卡的游戲。
怎么玩呢?
你先找一張白紙,隨便什么紙都行,裁成四張圖卡的大小,像撲克牌那樣就行。然后你在上面畫4個表情的臉:高興、生氣、難過、害怕。隨便畫,看得懂就行。然后呢,你和孩子把這些情緒圖卡放在桌上,最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一起來玩。
首先來玩“我的感覺”。
怎么做呢?
就是先選一張最能代表你現在情緒的圖卡,然后你就把它拿起來放在胸前給大家看,說出我覺得怎樣,還有為什么。
比如說你選了高興的圖卡,然后就說“我覺得很高興,因為今天大寶跟我說‘媽媽我愛你’”。哦,不錯吧,那下一個人是爸爸,他選的是生氣的圖卡,他就說“我覺得很生氣,因為今天我被老板說了一頓”。
通過這樣非常簡單的活動,孩子就學習到,原來情緒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相同的情緒,很可能由很多不同的原因造成,比如說同樣是高興,大家高興的事情可能都不一樣。
二、 練習情緒理解:玩“他的感覺”游戲
不只如此,反過來孩子還會發現,相同的事情,每個人的感受可能都不相同,比如同樣是看球賽,爸爸可能覺得超好看,媽媽卻覺得無聊死了,而這個過程孩子就是在學情緒理解了!
“我的感覺”玩完之后呢,你下一個游戲就可以玩“他的感覺”。
什么叫“他的感覺”?
就是一群人圍一圈,順時針或逆時針都可以,然后去猜你身邊這個人他是什么情緒。
比如說我先,假設我是小朋友,我就猜坐在右邊的媽媽,我選一張圖卡,然后就看著媽媽說“我覺得媽媽很生氣,因為今天她燙了新發型,爸爸都沒發現”。
那媽媽這個時候要做什么事情?媽媽要做的叫做“確認”。假如媽媽真的很生氣,就要說“喔,你說對了,我真的很生氣”。那假如沒有很生氣呢,媽媽就要說“不是哦,沒有哦,其實我沒有生氣,媽媽對爸爸最體諒了”。
好,那接下來就換媽媽猜隔壁的人,邏輯就是你先猜隔壁人的情緒,然后說出你的理由,然后說完了之后呢,當事人就去做確認的動作,看他覺得你說對了還是說錯了。
通過這種猜測他人感覺的很簡單的游戲,孩子會學到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想知道別人到底是什么情緒,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我看他的樣子嘛。如果臉上笑笑的,我就猜他高興,如果他臉垮垮的,我就猜他在生氣。
可是很多時候,孩子會發現,別人表達出來的那個樣子,未必是他真實的感受。
比如說你的孩子可能會說“我覺得媽媽很高興,因為媽媽臉上笑笑的”,但是實際的狀況可能是,你今天上了一整天的班,累得要死。你為什么臉上帶著笑容,因為在陪孩子玩啊。
所以媽媽在確認的時候,可能會跟小朋友說:“對,媽媽現在臉上笑笑的,是因為媽媽看到你、在陪你玩,但其實今天媽媽過了很不愉快的一天,我現在心里是很難過的。”
在這個確認跟回答的過程中,孩子慢慢就會體會到,人似乎是有“表面情緒”跟“真實感受”的,而且表面情緒跟真實感受有時候未必一致。
那表面的情緒看得到,真實的感受是看不到的,那怎么猜得到呢?除非我對這個人有觀察有了解,對不對。所以如果你反復多次跟孩子玩這個很簡單的游戲,你的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會去留意周圍的人正在經歷什么、發現什么。
你會發現,玩到后來,孩子猜人的感受的時候,越來越不依賴臉上的表情,而是越來越依賴他對別人真實的觀察和了解。而這個能力,正是孩子以后要在社會上跟人相處非常重要的能力。
三、練習情緒調節:“情緒經驗敘說”游戲
接著呢,如果你和孩子玩了很多天了,孩子也比較熟悉如何去表達感受和理解別人的情緒了。你接下來就可以用情緒圖卡玩“情緒經驗敘說”的游戲了。
這次把圖卡疊成一沓,面朝下,然后一人抽一張,抽到的人就要根據抽到的圖卡的內容去說一個“我最……的經驗”。比如說你抽到高興,那你就要說一個“我最高興的經驗”。
你跟孩子玩這個游戲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會聽到很多秘密,很多你從來不知道的孩子或家人正在經歷或曾經經歷的事情。而孩子述說的過程,就是在進行情緒調節了。
我舉一個例子給你聽,有一次,我教一個幼兒園的老師去做這樣的練習,之后老師回來跟我分享說,她沒有想到,她原本只是把情緒圖卡讓小朋友玩,結果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她和小朋友玩的時候,有一個抽到害怕的小朋友說“我最害怕的經驗,就是上次萬圣節的時候,我在學校的地下室看到鬼”。啊?看到什么鬼?結果,這個小朋友就說“就是上次萬圣節,老師帶我到學校地下室,那個地下室有鬼”。
孩子講完之后,這個老師恍然大悟,她回想,這個小女孩在萬圣節的當天玩得很高興。可是后來的一段日子,這個孩子就變得經常鬧脾氣。
后來她媽媽還來學校質問發生了什么事,孩子本來已經可以自己睡覺了,現在開始吵著要跟媽媽睡覺,情緒也很不穩定,真的去問她發生了什么事,問也問不出來,查也查不出來,老師和家長還因為這件事情有過小小的不愉快。
通過這個活動老師才知道,“喔,原來當時的活動嚇到了孩子,如果不是這次的游戲,也許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孩子心里曾經有過這樣的恐懼”。
后來當天,老師就帶著全班孩子到地下室去探險,老師就把燈打開,讓孩子好好看清楚了,哦,原來那就是萬圣節的道具,孩子心里的恐懼才終于得到了化解。
玩“情緒經驗敘說”的游戲,也可以不使用圖卡。
我再舉一個例子,有個孩子因為媽媽生了弟弟,心中嫉妒得不得了。原來好好的一個孩子,變得好愛哭好愛發脾氣。爸媽老師知道了這個狀況,都很努力地想幫助他,但效果都不好。
他的老師跑來問我怎么辦,我就建議她讓班里的小朋友分享家里爸爸媽媽新生了弟弟妹妹的時候,他們有什么感覺。
后來老師跟我說,當天,這個小男生并沒有發言,但當其他孩子開始說自己有弟弟妹妹的時候,有多生氣,多討厭,多難過的時候,這個孩子非常專心地在聽。
你知道嗎,有時光是聽別人悲慘的經驗也是一種療愈。結果這個孩子就發現,原來我不是全天下最悲慘的人,別人竟然比我更慘。然后呢,老師說,這個孩子的表情就開始松動了,他發現,哇!別人有弟弟妹妹的時候,如果多吵一下,還會被爸爸媽媽罵,我的爸爸媽媽實在好太多了。
等小朋友分享得差不多了,老師接著問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當你們因為有弟弟妹妹很難過的時候,你是怎么才能變得不難過的呢?”
孩子們就開始說,“媽媽照顧弟弟的時候,爸爸陪我玩,我就不難過了”……你看到嗎,這就在引導孩子往解決問題的策略上去想了。情緒的表達、理解、調節一網打盡了。
當天下午,老師也特別問了這個小男生,“你媽媽最近也生了弟弟,你會不會也有點難過?”孩子微微點點頭,還有點故作輕松的樣子說“還好啦”,然后老師問:“哦,這樣了啊,那你怎么樣才會不難過呢?”這個孩子想了想,就說:“嗯,媽媽睡覺前不要陪弟弟,陪我說故事,我就不難過了。”這是孩子自己想出的辦法。
然后,當天下午老師立刻打電話給媽媽支招。就這樣,孩子糾結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情緒,就在這個分享的活動之后,順利地化解了。
是不是很神奇呢?
本講小結
你可以通過照鏡子、情緒圖卡等游戲,幫助孩子學會各式各樣的情緒表達,幫助他能夠分享各種情緒背后的原因,理解別人的情緒,練習情緒的敘說和調節。
像這樣的游戲很簡單又很好用,你一定要和孩子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