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老爸曰:信息爆炸的時代,比找到正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錯的。
今天家長對孩子教養的關注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這些家長們不但會去買各種各樣的育兒書籍,參加五花八門的育兒活動,而且幾乎只要是聚在一起,交談的主題總會聚焦于如何教養孩子----是快樂教育還是虎媽方法?情緒教養和右腦開發哪個更好?
其實無論采用了哪種“先進”的教養方法,99.9%的家長們還是會不由自主的陷入一些誤區,或者干脆就是坑,而且掉進大坑里還不自知。
第一個大坑叫“自己做不到卻讓孩子做到”
這個說法可能很多人不會同意,比如他們會說:成人都能好好吃飯,按時上班,睡覺也不需要人哄……哪像那些熊孩子們,這些日常小事都需要人來“哄”,把家長們累個半死。
先不說這些成人看起來的小事對人生初級階段的孩子來說不是“小事”而是認識這個世界的大事,而且真的是否“做到”也是需要探討一下的。
探討“做到”這個概念之前,先來看一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一個父親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撒謊,于是給孩子講了一個故事:
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在他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送給了他一個小斧頭,他看到父親用大斧頭砍倒過大樹,也想學,于是用這把新的小斧頭砍倒了他父親心愛的櫻桃樹。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小華盛頓雖然很害怕,但還是和盤托出是自己砍到了父親的樹。最后華盛頓的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的孩子,我寧愿失去一百棵樹,也不愿聽你說謊。”
講完以后,這個父親問他的兒子:“你看,華盛頓在你這個年齡就知道誠實的重要性了,你不覺得慚愧嗎!”,兒子想了想說:”華盛頓在您這個年齡已經是美國總統了,您不覺得慚愧嗎?“
……….
這個講故事的故事有點繞,不過相信大家都能聽明白。
當然,我們不是想抬杠,去要求家長當上總統才能教育孩子要誠實,而是想討論兩個問題
1. 人能做到不說謊嗎?
2. 鏡像神經元的作用
如果我們能夠誠實的對待自己,所有人都會承認我們現在還有很多時候還在“說謊”,至少不會100%誠實。要我說恐怕只有傳說中的“圣人”才不會說謊,那為什么要去要求一個孩子要做到人類都做不到的事情呢?
如果“誠實”這個話題有點極端,一時還無法接受,我們再來看看其他方面,家長們是不是能夠說到做到。
你有沒有自己對孩子講過或者聽到別的家長講過下面這樣的話:
“你說過不再要新玩具了,為什么現在又要?”
“你說過上課不再鬧了,為什么現在還這樣?”
“你答應過爸爸要不鬧了/去睡覺/會喝水/不看動畫片…/的了,怎么還這樣?”
……
如果我們自己講過,或者聽到過,那些就是陷入了“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孩子做到”的表現啊。
因為這樣的話就是在表明,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成人是在用自己的情緒壓制孩子去控制他的情緒,而這么做的同時卻不自知,自己已經被情緒控制了。
而且這種要求去控制情緒的方法本身也有問題。
回想一下,你如果產生了強烈的情緒,比如工作上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或者去醫院開藥被護工吼了,又或者去政府部門辦事被遛來遛去,你會希望別人跟你講:“你應該控制自己情緒“這樣的話嗎?
那現在是不是就發現,我們這些大腦前額葉已經完全發育成熟的家長還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為什么要那樣要求孩子呢?
不要要求孩子去做那些你都做不到的事,這樣會削弱孩子對你的信任。
他會發現,他會想,爸爸媽媽都這樣,為什么我不能這樣,或者更進一步,爸爸媽媽可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比我強大,可以打我,所以只要我強大就可以讓弱小的人服從我……
這樣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如果孩子因此建立了錯誤的價值觀,一輩子可能都改不過來啦。
第二個問題更關鍵了,鏡像神經元的作用
鏡像神經元(英語:mirror neuron)是指動物在執行某個行為以及觀察其他個體執行同一行為時都發放沖動的神經元。因而可以說這一神經元“鏡像”了其他個體的行為,就如同自己在進行這一行為一樣。這種神經元已在靈長類、鳥類等動物身上發現。
這個發現解釋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比如,看到別人打哈欠,自己也會打哈欠;看到別人吃東西,自己也會流口水……
引入這個理論之后,我們看“華盛頓砍樹”這個故事里的一個細節,為何華盛頓要砍樹呢?
我們可以推論出這是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他是在模仿他的父親。
傳統上我們用“榜樣”這個詞匯來解釋這種現象,但我覺得“鏡像神經元作用”更有科學性和不可抗拒性,而“榜樣”會讓人覺得這個行為本身的可控性很強,對啊,我們要學好的榜樣,不要學壞的榜樣啊,就是說“榜樣”可以學也可以不學。
然后我們就可以有理由去說:“孩子,不要學爸爸,你要好好讀書,而爸爸就喜歡看電影….”,
可有沒有想過,這樣做就算孩子在你的威權面前可以裝模作樣的讀書,但總有一天,比如等他上學住宿舍的時候,就會抓緊一切機會去看電影以及干其他以前不能干的事情。
鏡像神經元的作用我覺得應該用“忍不住”來形容的。
所以,就算給孩子上再多的興趣班,請再多的好老師,如果自己每天都不愿意學習,討厭看書,對孩子是不會起到正面作用的。
第二個大坑叫“和別人家的孩子比”
我們應該都認可“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這件事,而且相信每個父親都不會讓自己的兒子去“生孩子”,因為大家都知道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結構是不同的。
可為什么很多家長都希望男孩子像女孩子一樣安靜,聽話呢,要知道這是同樣的道理啊,男性荷爾蒙就是讓男孩子更具有破壞性,侵略性以及創造性的,而且要知道因為正處于身體快速發育階段,男孩的荷爾蒙分泌量是要幾倍于成年人的。
不光是把男孩和女孩互相比,更可怕的“比”,是和鄰居家的孩子。
這種比較經常發生在朋友聚會的時候,大家閑聊往往離不開孩子,如果這時孩子們在玩積木,總會有個家長不小心說出“看,XX積木搭得多好,我們家的就不行….” 這樣的話來,就算爸爸媽媽不說,爺爺奶奶也會說,就算爺爺奶奶不說,別人的叔叔阿姨也會說…..總之,總會有人說這樣的話,防不勝防。
中國家長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懷,也多有一種”謙虛“的毛病。
可這給孩子帶來的是“滅頂之災“,這個頂就是”這堆搭好的積木“。
被說“搭不好”孩子會不愿去嘗試,因為他失去了”搭積木“本身帶來的樂趣;而“搭得好”的孩子也沒占到便宜,他往往會專注于表現自己搭的好的積木,如果積木搭的是一座橋,就永遠搭這座橋,因為大家會夸他搭得好。
這就是陷入“比較”的惡果。
下次聚會如果實在找不到話題,可以談談天氣啊,朋友的衣服啊,總之不要談論和孩子有關的就好,不要做”錯的事情“,實際上就是”對了一大半“。
第三個大坑叫“彌補內心的虧欠”
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反正我就會忍不住給孩子買變形金剛,買樂高,因為我小時候有過一個小變形金剛,我喜歡的不得了,三十年過去了,我還能記得它的樣子,他是怎么變的,甚至手感,所以我總想給他也買。
其實我們往往都忘記了,我們認為的“好“,并不代表孩子也認為”好“,這種彌補自己內心缺憾的做法不但會誤解孩子,而且還會誤導孩子。
比如,你很想學彈鋼琴,就讓孩子學彈鋼琴,還美其名曰“是為孩子好“,可孩子并不喜歡彈鋼琴,而是喜歡踢足球,那你在失敗于培養不出鋼琴家之外,還扼殺了一個可能的足球明星。
總結一下,陪伴孩子的時候,要避免這三個大坑
自己做不到卻讓孩子做到
和別家的孩子比
想彌補自己內心的虧欠
讀完這篇文章以后,你不妨可以觀察一下周圍的家長,看看他們在陪伴孩子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在這三個大坑里,自己陪伴孩子的時候,不妨找個鏡子,看看自己的行為和表情,想象一下這對孩子的鏡像神經元啟動有什么樣的影響?
當然,避免錯誤行為的最好方法,就是用正確的行為替代它,下周,我們不妨一起探討一下哪些是打開孩子天賦之門的“萬能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