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丹青?本文大概6633字,讀完共需8分鐘
智庫特約研究員簡介:
吳丹青,獨立教育研究人,理工科背景,多年世界五百強上市公司IT業高管經歷。關心中國素質教育問題,對中國青少年的通識教育問題有獨到的見解,現辭職獨立從事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錢學森“世紀之問”、李約瑟難題、學齡前兒童的早期教育模式、西方通識教育中國化等。
由于我們錯誤的教育觀念,我們常常犯很多嚴重的錯誤。
1、越俎代庖
我們常常分不清楚哪些是該我們做的,哪些是需要孩子獨立完成,哪些是要協作、互動完成的,這樣的事情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尤其是媽媽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時更需要按照道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方式),從搖籃到墳墓一直在上演,項目名單太長,無法一一列舉,1歲以前孩子啥也做不了,需要你經常抱著(身體接觸刺激),你卻沒心情、沒力氣或者偷懶把孩子放在嬰兒車上或者沙袋里。
他要爬了你搞個學步車讓他站著走(又沒用上手,幫倒忙)。
一歲以后他用手抓東西吃、用勺、用筷子了,糊涂的媽媽又野蠻的剝奪了孩子的機會越俎代庖親自來喂,搞得孩子又沒機會動手。
他跌倒了你不讓他自己爬起來你又親自把他抱起來。
打滾、玩水、玩泥巴沙子、玩小動物甚至玩火、爬桌子、爬窗戶、爬樹、相互追逐、爭搶、嬉戲、打鬧甚至打架罵人、偷吃、損壞物品等等等等,我們都有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說不能調皮、嫌麻煩、不安全、不衛生、影響他人等等)什么都不讓孩子干,我都搞不明白除了這些孩子天性就喜歡弄的事情外,還有什么能讓他更多的動手動腳?
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孩子有更多時間動手動腳,做他們喜歡的、適合于他們年齡的各種游戲和玩耍,而不是限制、制止、干預孩子的自由活動。
這不是簡單的鍛煉身體,這是最有效的智力成長和人格培養。可以這么說3歲以前老實、聽話意味著“傻” ,調皮意味著“聰明”。
2、好為人師、自以為是
總喜歡指導、教導、干預、打斷、制止、批評、訓斥孩子的自由活動和游戲玩耍,他愛怎么玩就怎么玩,你別以為自己什么都懂、永遠正確,你在旁邊看著不出事就行了,別輕易去指手畫腳,孩子的興趣、快慢、節奏、方式等與成年人相距甚遠,為什么要按你的標準和意愿來要求孩子的行為?完全是本末倒置,是要孩子做而不是大人做。
即使做錯了,孩子更需要一次次不停的在錯誤中反復學習,最常見的就是吃飯用手、用筷子吃得天上一半地下一半、一塌糊涂,還有穿鞋、穿衣穿褲,這些都是很好的動手動腦的訓練,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教學機會,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制造,這是任何一個家庭都能做到的,無論你有錢還是沒錢,但我們不懂得去利用,把黃金當成垃圾扔掉,游戲和玩耍應該是更廣義的概念,日常生活中各種平常的事情都可以成為孩子游戲和玩耍的內容。
孩子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都要讓他自己去慢慢折騰。他翻來覆去重復著你認為簡單無聊的事情,你很不耐煩的打斷和制止,最后孩子像塊木頭一樣一動不動你就輕松了、快活了,最后把孩子弄傻了。
我們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規律而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來要求孩子、胡干、蠻干,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是活的不是死的,以人為本,是要求你圍著他轉而不是讓他像根木頭一樣圍著你轉,成為你操縱的提線木偶,——你教他、你訓他,他老老實實低著頭、一聲不吭的受訓、挨罵。
但我們天天都在犯這樣的錯誤。這壞毛病不是三兩年能改變得了的。你說這樣孩子能有獨立性、主動性、積極性等素質嗎?叛逆和撒謊就是這么弄出來的。
你時時刻刻頭腦里要記住的一件事情就是讓孩子多動手動腳還有前面提到的多說話,符合這個要求的就是對的反之就是錯的。
你要做的是在孩子將要出現危險時提供保護;在孩子遇到困難無法獨自解決并向你求援時提供幫助(3歲以前基本上不適合使用“延遲滿足”,一歲前必須有求必應)。
在孩子遇到傷痛、挫折、委屈、焦慮、恐懼時提供心理撫慰(這個極為重要并且只有媽媽能做到,這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剩下的就是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能力,帶孩子去各種不同的環境中游戲和玩耍。
孩子有了足夠多的自由玩耍和游戲,加上在“錯誤”中反復的學習,這樣才有手腳對大腦皮層刺激足夠的數量和復雜程度,靈活性、協調性、準確性、反應快慢等反映了動作的復雜程度。
3歲之前的孩子要做到這一切需要父母(主要是母親幾乎是每時每刻)完全陪伴(絕不是“放養”而是“守望”)、減少干預、等待幫助、及時保護(主要是安全)、強大有力的心理撫慰支持。
而這些需要父母有正確的觀念(來自于自我的不斷學習和反思)、良好的性格(脾氣和耐心需要長期的修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體力(要年輕力壯)。
要做好這一切需要專人(條件有可能做到的話一定要是母親本人)、24小時、一對一的陪伴,因此我堅決反對3歲以前將孩子送幼兒園。如果你認為不需要做這些,蠢就蠢一點,傻人有傻福,那就沒什么好說的了。
共同玩耍是要解決社交以及心理、情緒、情感的刺激、體驗、感受和處理問題,這是智力發展(尤其是情商)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除了父母和家人,只有同齡小朋友才有可能有足夠多的共同相處時間和活動。獨生子女為這一重要任務制造了巨大的困難。
3歲前要有長期、固定的同齡伙伴對于大多數中國家庭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從前中國都是大家族、多子女共同生活不存在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彌補除了母親24小時的陪伴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外,父母要與親朋好友、鄰居、同事有密切的來往,盡可能多的與他們的同齡小朋友一起相處、玩耍。這些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的事情。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嬉戲、追逐、打鬧、打架罵人(總體來說3歲之前一切都可以完全放開)等都非常的必要,利遠大于弊。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提供條件、環境和機會。
0--3歲兒童常見行為應對:
01、不吃
不要強行喂,大人自己先別著急、別生氣,小孩不想吃是真實的生理反應,他與大人的進食時間間隔不一樣,通過觀察找到他需要進食的時間規律,能吃多少算多少。
不要埋怨他又不聽話、不能干,更不能把桌子一拍、碗一摔惡狠狠的說:“餓死你”。他一點問題沒有,他不可能有意跟你對著干。不能干的是大人——你沒有發現他的特點和規律。
有時還可以嘗試一些其他方法,比如他不吃藥,你加點糖、把杯子換奶瓶、改變溫度等等。把要做的事當作科學實驗,找出特點和規律。
磨刀不誤砍柴工,前面用點心思后面就輕松多了,關鍵是大人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這對孩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你煩躁的情緒對他產生的危害遠遠大過他吃下那點東西對他的好處。
你自己想一想,你自己是愿意吃一口氣、弄個不開心還是吃一頓大餐、海鮮,你沒胃口的時候你的親友硬讓你吃你是什么感覺?你希望別人怎么對待你你就怎么對待你的孩子。他跟你是一樣的、平等的,他只是說不出來自己的感受而已。
日常生活中,你以這種理性的、為對方著想(理解別人)、平等尊重對方的方式,時間長了,你的孩子自然而然形成這些良好的品格和性格,你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中、自覺不自覺的塑造他的品格和性格,你的不良情緒對他產生的相應的情緒反應也許慢慢的進入到了他的潛意識,產生你無法預料的結果。
你勤快、節儉、樸實。。。。。。他天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這個“染缸“里,還需要別人教嗎?再蠢的人也不自覺的受到了足夠的熏陶,你相信你的孩子有這么蠢?這么頑固不化嗎? 任何動物的生存技能都是從模仿、學習父母的生活實踐開始的。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慎用蠻力、武力是家長愛心和智慧的體現,即使以后長大一些也是同樣。大人不能認為小孩誠心跟你做對、調皮搗蛋,心想:老子不信治不了你這個小家伙,那你爹(老娘)我不白長這一身力氣?大人濫用蠻力、武力對付兒童是大人極其無能的表現。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當遇到危險、或者孩子發燒39度不肯打針,醫生總扎不到血管(因為孩子亂動),這是你使用蠻力、武力的時候了,英雄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什么都不用說,像警察摁犯人一樣死死地把孩子摁住。記住:即使這個時候也別打他、罵他、責怪他。
02、咬手指
所有小孩都這樣,主要原因是長牙齒,癢。
大人傷口愈合時,長新肉很癢,也忍不住去扣一扣,說不定還扣爛了,沒看見誰自己打自己一個嘴巴,小孩牙齦癢,總有把手指弄到嘴巴里,這是正常生理反應,不必大驚小怪,我見過好多家長碰到小孩這樣又急又氣、又打又罵,孩子嚇得呆若木雞。
其實奶嘴是個很好的解決辦法,西方國家很多見。
03、摔東西
家長可以將危險的、重要的東西收起來,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他能拿到的東西原則上是可以任他摸、任他玩、任他撕扯、任他摔,不要以為給他玩具、皮球、娃娃,他就只能玩這些你指定、你希望他玩的東西,一張破紙、一塊破布、一個塑料包裝袋,在他看了沒有不同的意義,可能更好玩。
他對大人覺得討厭的、不屑一顧的、不應該去弄的東西有好奇心,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有些大人想不到的東西,他都可以玩得很開心,可以說你 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花不少錢,想讓他開心、不哭不鬧都達不到這個效果。
有好奇心。沒弄過的東西要去體驗一下(有這個勇氣、有探索精神、體驗更廣的外部世界)。
很開心(良好情緒有益于心理健康)。多活動有益于身體健康、身體和大腦的靈活性、玩累了餓了就會吃得飽睡得香。
多種多樣的玩耍、游戲是這個年齡段最好的教育方式。
04、打架、咬人
只要不打傷、咬傷都不要緊,這對于他們來說也是游戲的一種,碰到危險(下手重、咬得很)需要阻止 ,但不要責怪、指教、更不能打罵。
首先你要放心:所有的你認為的這些“不良行為”不會成為以后的習慣,習慣的養成都是4歲以后的事情。
科學家已經發現任何人種成年后都沒有對4歲之前的任何記憶(原因不清楚)。
你自己可以想一想,你現在的習慣有沒有哪個是你4歲之前養成的?絕不可能。
第二大人打架的主要危害還是來自心理方面,會造成緊張、氣憤、恐懼、仇恨等非常負面的情緒,小孩打架是好玩,不會氣憤、恐懼(前提不傷、不太痛),更不會記仇。就算他不高興了打別人一下也是他這個年齡正常的情緒表達,他這個都不會你覺得是個好事嗎?
下手重時很簡單,心平氣和的扯開就行了,你責怪、恐嚇(比如:小心挨打、不要你了等等)、指教他沒有什么意義,反而有壞處(嚇著他了、玩得好好的搞得他不開心)。
05、爬桌子、爬窗戶
對于他來說也是游戲的一種,對于任何一種游戲首先要持鼓勵的態度,至少不能夠阻止、打斷、訓斥、恐嚇,你就陪著他、看著他、危險的時候保護他。
游戲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且是這個年齡段最好的學習方式,爬桌子、爬窗戶?首先他要知道并逐漸體會什么時候用手、什么時候用腳、用多大的力、有高有矮從哪邊上哪邊下 、什么情況會摔下來、摔的有有多厲害、痛到什么程度等等。
你中間不去阻止他,時間長了他也許能體會到怎樣從頭到尾完成一件事情,不半途而廢;怎樣獨立做一些事情;靠自己不靠別人;什么時候需要別人的幫助等等。這種生動、有效的學習勝過任何語言的指教。
06、聽音樂
人的大腦左腦主要處理理性、邏輯思維;右腦主要處理語言、音樂、藝術等感性、形象思維。嬰兒沒出身之前,在娘肚子里就有感受音樂的能力和需要,這是胎教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
他也許不明白音樂的涵義,但他能感受到節奏、快慢、聲音高低,也許能感受到快樂、憂傷痛苦肯定談不上舒服不舒服也許能感受一點。
總之聽音樂、喜歡音樂對任何年齡段的孩子以及成人都很重要。
喜歡比掌握更重要,這個做起來也不難,你每天給他放各種不同的古典音樂、西洋音樂、也可以有少量的現代流行音樂,時間長了難免有某種音樂能夠觸動他,也許他會感興趣、會喜歡。
07、模仿
模仿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尤其對于嬰幼兒是至關重要的方式,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是通過觀察、模仿父母學習并獲得各種生活技能的。這是包括人在內各種動物天生的本能。
你打電話、你開電視機、遙控換臺、開關空調風扇。。。。。。你從來沒有意識教過他,你經常做的動作、事情,他自然而然模仿得像模像樣,超乎你的想象,就像貓抓老鼠、獅子抓野牛野馬,根本不需要語言的教導自然就學會了。
指教,大人習慣了用語言來指教,這是個很糟糕的事情。
你有沒有想過你自己想不想別人來指教你?你自己不希望別人這樣對待你,你為什么要這樣對待你的孩子?他不聽你的不是他的錯,是你自己的錯。即使孩子再大一點也是這樣。這就是你要尊重對方、尊重孩子,平等的用適合他的方式與他交流的理由和重要性,你要通過你自己的行為他提供可供模仿的樣板。
你經常搞衛生,他時不時也去抓一下掃把、撮箕;你喂它吃飯他不吃,等你吃飯時他到碗里來抓飯抓菜;你在廚房煮飯炒菜,他也到灶臺旁邊想試試身手;你用電腦他也總要搞鍵盤;你彈古箏他也能撥動著炫弄出聲音.......
這就是言傳身教的威力,你沒有想讓他干的事情他自然學會了,你想讓他干的事情他就是不干,而且你想讓他做的事情也許根本不適合他這個年齡,比如他只會用哭笑和動作表達自己意愿和情緒時,你就急著跟他說話;他連媽媽都不會喊你就急著要教他更為復雜的語言;他連東西都抓不穩你就想讓他畫畫;他還不會走你就想讓他跑。
只有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和規律,你才會明白什么是他需要的,什么是適合他的。
08、認生
很多小孩認生,主要原因可能是媽媽或保姆時間帶長了,很少接觸外人,當然不同的孩子會有一些個體差異。
我認為認生不是什么好事,但也是嬰幼兒正常的生理、心理反應。小孩多接觸一點外界豐富多彩的事務;男女老少各種各樣的人物,對小孩大腦、情緒系統的發育完善肯定有好處,一天到晚悶在家里,誰也沒見過自然認生,時間長了一方面對母親產生過度的依賴性;另一方面會變得更加膽小,甚至可能發展成以后的自卑、懦弱、不善與人交往等。
這個問題看似一個小問題,我認為應該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1)性格的形成,越小越關鍵,大了以后性格很難改變。
2)多接觸外部世界和各種各樣的人,從生到死都很重要,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后一句就是這個意思。
3)關注孩子的性格形成過程;積極、健康、快樂的情緒和心理,避免恐懼、膽怯、緊張焦慮、封閉、自卑等不良情緒和心理,比孩子吃什么、學什么都重要。
4)快樂、愛好、及興趣的培養也主要依靠?多接觸外部世界和各種各樣的人。
如果有認生問題,解決起來其實很簡單。如果把這個當作一個很小的心理障礙,嬰幼兒在不會說話之前,顯然認知療法不起作用,多數情況使用系統脫敏法能解決問題,我的小孩開始連爸爸都不要,逐步接觸、逐步加大量、態度溫和以消除他的緊張和敏感,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解決問題了。從身邊的親人開始,再逐步接觸外面其他人,再逐步加大量,這就是系統脫敏法。
09、愛哭
哭是嬰幼兒正常的、真實的生理、心理反應,是身體不舒服、心理不高興的表現,這個年齡不哭麻煩就大了,有可能有孤獨癥或其他心理障礙,孩子哭,父母你先別煩躁,你首先心里可以暗自慶幸:至少他是一個健康的孩子。
哭得過多,你別急也別氣,這不是孩子的錯,還是大人的錯,總之你要牢記一條:這個年齡的孩子天真無暇,無暇就是沒有一點缺點、沒有一點錯,錯的永遠是大人,錯在你沒有找到他的特點、他的規律,采取適合于他的方式解決問題,他現在不具備這個能力,這個工作必須要由家長來完成;錯在你老覺得小孩老給你找麻煩、什么事都不如你的意,老對他發脾氣、甚至又打又罵。
哭得過多原因很簡單:
1 生理上餓了、困了、摔痛了、冷熱不適、生病了
2 不高興了(比如你不讓他玩這樣、玩那樣;對他法脾氣、打他罵他了)。
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生理上的問題首先解決他的生理需求。
1)平時多活動、多玩耍(類似與成年人多鍛煉身體);
2)保證足夠的營養,身體更結實、免于系統抵抗力更強。心理、情緒上的不高興,解決的辦法是:父母的陪伴(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陪他玩,而且多陪他玩,而不是他玩得開心的時候,你去阻止他、打斷他、訓斥他)、母親的撫慰。
玩耍就是他最重要的工作;玩耍能解決他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癥;玩耍就是最好的學習;玩耍是他健康、快樂成長的最主要的方式。
10、情緒
嬰幼兒的情緒表達特點是直接、真實,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具有成年人不具有的美德,同時在一歲之前這也是孩子唯一的語言。
這個年齡段至關重要的就是培養一個積極、健康、活潑、快樂的情緒和性格基礎;避免緊張、焦慮、恐懼、氣憤、煩躁等不良情緒對性格形成產生的不利影響,甚至由于這些不良情緒進入幼小的心靈、進入潛意識導致成年后嚴重的性格、心理障礙和疾病,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大多數家長覺得孩子這么小,沒什么要管的、沒什么要教的,有吃有穿有用就行了的時候,我如履薄冰,擔心由于父母的一時疏忽、一念之差會導致孩子的終身遺憾。
這樣的極端事例太多了:盧剛、馬加爵、特德·凱辛斯基(美國頭號通緝犯、炸彈怪客、科技天才)還有更多我們天天看得見卻意識不到的一籮筐的人生大大小小的不幸和災難,也許就是在在幼年、青少年時期埋下的種子。
就算孩子不能成為極品、正品,但不能成為次品、廢品,更不能成為危害社會的危險品。也許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善良、美好的愿望卻孕育著一個次品、廢品、甚至危險品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