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每周都會來圖書館上一次閱讀課。
去借書的時候,每人都有一個和自己學號相同的代書板。當找到自己喜歡閱讀的書,就把代書板放在那里,代替那本書。以便還書的時候,物歸原位。
時常會有學生看書入迷,忘記了自己從哪里拿的書,找不到代書板。但是因為代書板沒找到,像這位小女生一樣,哭得上氣不接下氣,還是第一次遇到!
老師讓她再找找,可是她卻邊哭邊說:“我就放那里了,沒有了就是沒有了,不是我的錯……”
“不是你的錯?!難道是老師的錯?!我給你丟了不成?!”看得出老師也動了氣。
“這個女孩子,智商還是滿高的,平時成績很好,可是處理事情的時候往往拎不清,和同學關系也處理不好。”老師事后無奈地解釋。
的確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情商高。
能夠成就一番事業者,智商因素只占20%,而情商卻能占到80%。情商的高低,和家庭教育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情商是可以培養的。
首先,父母對孩子的回應程度,決定了孩子的情商的高低,要想孩子情商高,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情商,因為孩子關于情緒的認識,大多來自于父母。
對父母而言,關注孩子的情緒波動,對孩子的情緒做出回應,及時幫助孩子撫平不好的情緒,幫助他們學習情緒管理是很必要的。
好多孩子都是到高中才開始寄宿生活,初次離開家,有各種不適應,這都很正常。有個男孩子因為睡覺打呼嚕,醒來發現,自己身上,放了七只鞋子,他很生氣,很憤怒。因為同宿舍的其他同學,都拿一只鞋子壓到了他的身上。他給媽媽打電話,強烈要求媽媽到學校找老師換宿舍。這位媽媽接到電話,認真聽了孩子的傾訴,表示很理解孩子生氣、憤怒的情緒,這事兒擱誰身上都會很生氣的,憤怒也是應該的,勸孩子先冷靜下來,下午她會去學校,找老師談談。
通過老師和宿舍其他孩子溝通,了解到,其他孩子也不知是從哪兒聽來的,用鞋子壓在胸口可以止住打呼嚕,所以他們才會那么做的。孩子們的方法雖然不當,但初心是好的。幾個孩子認識到他們的行為對別人造成了傷害,同時向那個男孩兒道歉。男孩原諒了室友,并和媽媽一起積極尋找治療打呼嚕的方法。
這位媽媽就屬于高情商的家長,還沒等到孩子的情緒激化,就先表示對孩子的理解,能夠跟孩子共情,并積極幫助孩子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次,家長要從正面關注孩子的負面情緒,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降低孩子的自尊感。
有好多家長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常常忽略孩子的負面情緒,甚至斥責孩子。其實不光是孩子,我們大人也會有許多負面的情緒,這都屬于很正常的。當負面情緒襲來,逃避、忽略都不能讓人解脫,只有完全接納它,和它和平相處,才能慢慢轉變,從情緒中解脫出來。我們不要害怕在孩子面前情緒流露,因為只有孩子理解了情緒,重視情緒的力量和價值,才能學會更好的管理情緒。父母們通過激烈的爭吵,達成了和解共識,孩子們也可以從中學會如何化解、解決沖突。父、母在傷心難過的時候,及時給予對方支持,孩子也會跟著學會如何表達悲傷的情緒,如何安撫傷痛。如果某些行為對孩子造成了傷害,父母們也要學會道歉,用行動告訴孩子如何處理傷心和悔恨。
第三,父母要無條件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緒,但要對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如果只是讓孩子發泄情緒而不關注孩子的行為,不去指導孩子的行為,孩子還是依然不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告訴他們恰當的和不恰當的行為,讓孩子知道出問題的不是自己的情緒,而是不恰當的行為,家長還要幫他們嘗試著正確的解決問題。
那個哭泣的女孩,哭得那么傷心,在情緒上應該是可以理解的,但卻沒有恰當的行為方式,而是在推卸責任,這和她家庭教育是密切相關的。也就是父母,沒有及時給予孩子情緒上的關注,行為上的指導。
第四,我們就說說,怎樣幫助孩子表達、管理情緒。
情緒表達是需要大人來教的,就像教孩子認字一樣。正確地表達情緒,首先要讓孩子認識情緒,給情緒貼標簽是個好辦法。父母要懂得覺察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情緒保持敏銳的感知,留心孩子的情緒波動,并告訴孩子他正在體驗的情緒是什么。要重視情緒的價值,認可和傾聽孩子的情緒,讓他們覺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是自己的盟友,愿意信任和依靠父母,并且相信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感覺,相信自己的判斷。
從小在寄宿制學校長大的孩子,往往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那是因為從來也沒有人教過孩子。長大后,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表達和處理情緒問題。當然,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也會通過自我學習來糾正,但是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付出很多很多……
希望父母們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情商,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