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被別人看到、肯定,自己才有價值,這是孩子建立的第1個錯誤目標,成年后形成的討好型人格,往往和小時候尋求過度關注有關。
改變孩子不獨立問題,不在于強調或教育孩子獨立完成這個邏輯,而是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生活中是不是認同孩子的地方太少,時時刻刻在糾錯,管的太多,用自己的自我代替孩子的自我。
如果孩子缺少歸屬感,會通過建立第2個錯誤目標“尋求權力”的方式來對抗,從而建立自己的歸屬感。
如果父母用暴力讓孩子屈服或者溫和而堅定的講道理或者交換的方式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孩子可能會建立第3個錯誤目標,尋求報復。
如果孩子不聽話,父母用更強有力的方式去控制它糾正他,那么孩子會建立第4個錯誤目標,自暴自棄。這時孩子的歸屬感基本被破壞的差不多了,自我成長的動力也在斗爭中被消磨掉,放棄自己掌控人生的可能。
孩子離家出走往往處于第三階段尋求報復和第4階段自暴自棄之間。研究發現,孩子不是為了享樂或通宵打游戲,而是為了獨立生存的時間長一點而離家出走,孩子雖然外面過得很不好,還不肯回家,是用這種方式做最后的掙扎,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成為獨立的人。
研究表明,青春期孩子情緒起伏,更在乎同伴的認可,對生活的追求更多元,可青春期的孩子并不一定會和父母對著干,叛逆主要是因為兩代人之間的差異變大、上一代人想要控制下一代而產生的,這也是父母調整和孩子關系的最后時期。如果父母強調孩子要聽話,用各種方法控制他,到最后孩子會出現三種情況。
一、變成媽寶男或媽寶女。
二、把問題歸咎為原生家庭,認為自己的問題是父母造成的。
三、和父母徹底決裂。有一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因為歸屬感沒有在童年建立起來,成年后就要花很多的力量反省,才能找回成長的動力,重建歸屬感。
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場,用自己認為的對的去看待和指責孩子,就是蒙臺梭利說的成人的傲慢。父母不斷用事實和語言來證明是自己是對的,但對孩子來說,證明父母的強大,反證了孩子的弱小和無力。所以孩子承認聽你的是對的,他就沒有聽取自己聲音的機會,也沒有證明自己強大的機會。
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特點,比如3~5歲孩子能和不熟悉的人熱情打招呼,6歲后反倒不打招呼了。其實很正常,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父母不理解,想辦法去改變,最后可能破壞孩子的歸屬感和親子關系以及成長規律。
孩子可能7歲才開始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如果把5歲孩子送進了邏輯思維課,可能固化孩子的思維。例如父母希望孩子一上小學就能有學習的自覺性,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實際上孩子要到9歲也就是小學三四年級才能有比較好的自控力和自我獨立意識,提前高要求讓孩子在被壓迫的狀態下失去自我成長的動力。
0~3歲父母要多跟隨他們,講道理是行不通的,也不必對他們過度關注,只要改變環境,并用孩子對自己的特別關注來改變他們的行為,父母不需要給這個年齡的孩子提供太多選擇,因為他們還沒有選擇的能力,也不太能承擔選擇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