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好的做法是提醒孩子外面的溫度,但讓孩子自己選擇是否穿衣,如果他不聽就讓他去承擔后果。也許受涼或受熱后,他會學著根據氣溫來穿衣,這是孩子協調本我和自我的過程,一旦協調好,它就具備了這種調節的能力。
比方孩子的自我和本我在作業上的博弈來來回回很多次,一直到本我和自我之間滿足自己的本能和完成社會要求之間達到了一個新的平衡。
如果孩子被家長盯著寫作業,被強迫修正作業,那么這個過程就剝奪了孩子本我和自我之間博弈的權利,自我沒發展起來,本我成長的很強大,從而去對抗父母——這個外來的自我。長此以往,孩子的自我就越來越弱。
比較好的辦法是父母按老師要求的提醒和檢查,但不包辦孩子執行過程中的問題,給他試錯和改正的時間和空間,老師批評孩子時,對孩子表示同理心并告訴孩子需要什么,我很愿意幫忙。
很多時候孩子的自我都被父母強大的自我取代了,自我和本我之間的博弈沒有發生,而是孩子的自我和父母之間沖突,孩子自我的能力被壓抑了,而本我在對抗中發展了一場強大青春期時,本我和自我本身就存在沖突,這個時候問題更嚴重了,孩子的本我太強大了,和父母代表的自我沖突更厲害了,父母不得不每天全力以赴才能和孩子抗爭中不落下風,所以孩子會被抱怨不自覺。
這場戰爭注定會以父母的失敗告終,孩子的自我發展起來必須趕走父母代表的自我才能用自己的自我來管理自己的本我。當他聽從自己的想法管理自己的本我,就意味著父母代表的那個自我徹底失敗了。如果父母代表的自我非常強大,把孩子的自我徹底打趴了,孩子就成了媽寶,放棄自己掌控人生的企圖,聽從父母安排。
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幫助孩子的自我成長,而不是讓自己代表的那個自我成為孩子的自我,否則的話會破壞孩子的歸屬感及孩子自我成長的動力機制。
人終其一生都在發展歸屬感,要建立歸屬感是人類的本質追求,對孩子而言,他成長的所有動力都在尋找這種,要建立好的歸屬感,重要的是讓孩子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做出自己的選擇,并承擔相應的后果。
如果父母沒有很好的支持孩子的歸屬感,比如總是在糾錯或者用父母的自我代替孩子的自我,那孩子歸屬感的建立被破壞了,會導致孩子給自己建立一個錯誤的目標來尋求認同。這些錯誤的目標,會嚴重影響孩子后續的行為模式。孩子建立的第1個錯誤目標是尋求過度關注,會嚴重影響孩子后續的行為模式。
比方事情明明可以自己做,卻要父母在身邊關注自己,才覺得這件事有意義,孩子需要關注是一種非常正常的需求,但我們要注意合適關注,是指孩子如果本身很享受做某件事情,被父母關注到了會很高興,但父母不關注他也能樂在其中,并不因為關注本身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