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不被接受,就算給他好吃好喝好臉色,他仍然不開心,甚至懷疑自己和否定自己。
家長有一種多米諾骨牌邏輯,就是一個不好就想起來一系列的不好,有一條邏輯鏈條。
不斷的催促和糾錯,實質上就是控制,控制孩子的成長,被人控制的人很難活出自己的精彩。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按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去發展,這種愛就不再是支持力量,而是一種控制。
把孩子的利益和自己緊密相關,成績不好,自己就覺得沒面子等等,這是密集母職的一個特點。孩子的錯誤,家長會認為是自我利益的受損,別忘了孩子也在承受錯誤的代價,但家長會把自己利益受損一起算到孩子頭,對孩子嚴厲批評。
相對于老師不喜歡自己來說,孩子更害怕父母不喜歡自己,父母對孩子的否定比其他人的危害更大。
家長可以糾錯,但是反對不經思考和不反思的糾錯和催促,這會破壞孩子原來的成長軌跡和成長動力。比方催促孩子學習數學,反倒會使孩子對數學望而生畏,催促和糾錯的思維會壓縮孩子探索和試錯的空間,影響孩子發展。
有些習慣,比方孩子插嘴,父母會認為這是糟糕的習慣而堅決制止,但實際上是孩子們希望參與生活中來,渴望和父母一起平等討論事情,也是對外在世界感興趣的表現,但父母的管教可能會壓制孩子參與外部世界的興趣,剝奪孩子平等說話的權利。
社會學認為農業社會是前喻文化社會,晚輩向長輩學習經驗。工業社會是中喻文化社會,年輕人和老人的知識都有一定的用處,學習更多的發生在平輩中,而智能時代是后喻文化社會,老人的經驗和知識不一定管用,反倒是年輕人的知識和技能引領長輩不得不向晚輩學習。如果父母強行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孩子,反而影響孩子的進展,因為后喻文化社會,做父母應該向子女學習,因為他們是數碼時代的原住民,他們成長的環境我們當年不熟悉
所以孩子玩游戲不見得是壞事,是他們成長的一個方面,孩子一心多用不一定是不專心的表現,可能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人才,孩子強烈要求平等,不一定是叛逆,因為平等是未來社會的通用法則。
孩子本來就具有自我成長的能力,在過去,家長對兒童關注不多,孩子們成長的很好,也沒有那么多問題。兒童成為家庭中心,在中國的歷史只有三四十年而已。
專家們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僅和學習興趣,學習習慣有關,也和身體素質有緊密關系,所以增加體育活動、多曬太陽,比刷題有更深遠的意義,但這方面常常被忽視。
父母不斷糾錯,給孩子傳達的一個重要信息,你很糟糕,我幫助你那么多,你還是做不好,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差,無力感,沒有能力做好。
任何成長需要反復試錯,多次嘗試。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就算不同意父母的說法,時間長了也會從自我懷疑到內化了父母的說法,形成自我認同,父母的語言產生嚴重的威力。
孩子的負面標簽貼多了,就造成歸屬感的缺失,歸屬感是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我對世界有什么意義?
當孩子不斷被挑剔和打壓的時候,他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做不了,對世界沒有意義。當沒有歸屬感,他就會做很多。錯誤反應和處理,會導致孩子缺乏學習動力、抑郁等等,這些都是歸屬感缺失的問題
糾錯式教育第4個副作用是導致親子關系惡化,一個人感受到愛的前提是尊重,信任和理解,但糾錯加催促帶著成人的傲慢且成人自以為是的永遠正確。
我愛你意味著我要對你負責,你要聽我的,這種模式和尊重、信任、理解相悖。愛的基礎沒有了,孩子很難感受到愛,愛一個人前提是尊重他個體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