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提到端午節,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
歷史發展到今天,紀念屈原成為端午節由來的一個主要依據,所以有人提出,既然是祭奠先人的節日,就不能說“端午節快樂”,而應該說“端午安康”,這樣的說法,是否有道理呢?
我們就先從端午節的歷史說起。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在古代認為奇數重疊的日子不吉利,又有端陽節、正陽節等叫法,它最初是起源于我們的祖先、對于天象的崇拜,是南方吳越地區先民、祭拜龍祖、祈福、辟邪的日子。
后來,戰國時期的屈原也在這一天投江而死,因此人們也開始在端午節這天紀念屈原,并且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所以,端午節在最開始的時候,并不是用于紀念屈原,而是在屈原之前,端午節就已經存在。除此之外,端午節其實還有紀念伍子胥、介子推等歷史人物的說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對于屈原到底是哪一天去世的,并沒有詳細的記載,所以并不能排除后人故意將五月初五這樣的“不吉利的日子”和屈原的死、聯系起來的可能。
然后呢,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的習俗是自古都有的,劃龍舟起初在南方,是祭祀水神的一項活動,和屈原也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所以,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并不僅僅只是為了祭祀逝去的先人。
那么端午節到底是一個悲傷的節日,還是一個快樂的節日呢?
我們來看看,端午節,在唐朝的時候,是什么樣的一個情況。
唐玄宗曾經在端午節寫過一首詩,詩中有這樣兩句:嘆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還有“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玄宗在端午節這一天宴請群臣,他感嘆節氣循環時光飛逝,但是很高興的是,這一天他可以和自己的群臣,一起快樂地過節,所以叫做“美君臣之相樂”,非常快樂。
那么這種快樂的場面,也從“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這句詩中可以體現出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來。
可見,端午節在唐代的時候,人們已經就過得非常的喜慶和歡樂。如果有人問唐玄宗端午節應該“安康”還是應該“快樂”,唐玄宗一定會站起來大聲說:祝大家端午快樂!
現在,我們在很多節日后面都會加上“快樂”兩個字來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美好祝愿。而“快樂”這兩個字似乎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祝別人節日快樂,除了祝她在這一天開心高興之外,也蘊含了希望他身體健康、事事順心的含義。
在端午節時說“端午快樂”,當然也是希望家人和朋友們能夠健康幸福、開心快樂。
所以說,端午節到底該說“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我認為這個問題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對于家人朋友的祝福重在心意,而不是故意在用詞上咬文嚼字、斤斤計較,顯擺所謂的文化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