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比讀書重要的事。在做事和讀書之間,做事優(yōu)先。但讀書是除實踐外迅速積累見識的最好辦法。新書要讀兩遍,而且只讀兩遍。好書之所以要讀兩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心得、靈感和聯(lián)系。
第一遍是正常通讀,只要放松地欣賞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讀得快,值得時不時停下來思考一下的書才是好書。第一遍讀是為了陷進去,第二遍讀是為了跳出來。
在讀第二遍的同時寫下讀書筆記,這時候就不要每個字都讀了,書中作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過,要專注于思想脈絡,讀一章,記一章筆記,直至讀完。然后這本書就可以束之高閣,甚至直接扔了。
讀書筆記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寫作,是個人知識的延伸。它不是書評,它完全是寫給自己而不是為了公開發(fā)表的。讀書筆記的一個重大作用是為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溫這本書提供方便,直接看筆記就可以,還有別的好書等著去讀呢,所以筆記最好要寫到可以取代原書的程度。
強力研讀要求讀書筆記必須包括四方面的內(nèi)容:
1、清晰地表現(xiàn)每一章的邏輯脈絡。
2、帶走書中所有的亮點
3、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發(fā)現(xiàn)這本書和以前讀過的其他書或文章的聯(lián)系。
作者習慣完全按照原書的章節(jié)給讀書筆記劃分章節(jié),甚至保留各章的標題。在每一章的開頭,用自己的話寫下這一章作者到底想說什么,各章穿起來就形成了系統(tǒng)。——不過,這種內(nèi)容提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能看出作者的邏輯脈絡。
所以讀書筆記的第一個作用就是拋開故事記住文章,讓一本書從厚變薄,從具體的山川景色變成抽象的地圖,它的脈絡才能變得清晰,看清楚以后,不要抄作者的話,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脈絡寫出來,就像畫地圖一樣。
如果一個小故事實在是很好,我們也得把它留下,記筆記,是我聽說了一個想法之后很激動,必須把這個想法記下來據(jù)為已有的行為。好的小故事我們稱之為——“亮點”
讀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尋找能夠刺激自己思維的那些亮點。我們在分析脈絡的時候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脈絡再把故事帶走。
強力研讀是一種主動的讀書方法。要在筆記中寫下自己對此書的評論,好像跟作者對話一樣,作者的統(tǒng)一做法是把自己的評論全部放在方括號【】中,將來翻閱的時候哪些是書里的,哪些是自己的一目了然。
高水平的讀書人會在看完的書上寫滿了批注。你不可能對說得好的一段話無動于衷。你可以寫下自己對這件事的理解,你還可以寫下對作者的質(zhì)疑和肯定。更高級的批注則是寫下自己因為看到這段文字而產(chǎn)生的靈感。一本好書的每一張都能讓然迸發(fā)出十個以上的靈感。也許它突然就解決了你之前一直關注的問題——盡管這個問題看似與此書無關;也許你會想著把作者的理論往前推一步。這些想法未必都有用,但是都非常寶貴。因為如果你不馬上記下來,它們很快會被忘記。
當你讀多的書多到一定程度,你就會發(fā)現(xiàn)書與書之間是存在聯(lián)系的。這個問題別的書是怎么說的?有沒有更新的證據(jù)支持或反對這個結(jié)論?要找到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一個真正善于主動讀書的人對這種聯(lián)系是非常敏感的。
如果你讀的足夠多,你會獲得一種更難得的經(jīng)歷;感受人類知識的進步,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在這本書里是這個說法,而過了幾年之后有人另寫一本書,引用更有力的證據(jù),把整個結(jié)論給改變了。有時候你會贊同這個新結(jié)論,有時候你會反對,有時候你必須從幾本書的幾個不同結(jié)論中判斷哪個才是最靠譜的。有時候你會覺得他們說的其實都不對,只有你知道正確答案。到了這個層次,你已經(jīng)跟書的作者完全平等了。你甚至可以俯視他們,評判他們之間的高下。這時候你又應該怎么辦?寫篇文章發(fā)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