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常常可以看到鼓吹知識無用論的人,言之鑿鑿看起來很有道理。例如清華北大畢業的畢業生買不起北京的學位房,例如當初班上學習好的畢業后賺的錢沒有那些學渣賺得多。聯系到自身經驗,好像上了那么多年學,很多知識已經完全忘光,似乎也看了些書,看的時候覺得醍醐灌頂,然后就沒有然后了。于是,工作后很多人就放棄持續學習了。與此同時,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子女教育,但更多的是抱著不要輸在起跑線的心態,為了升學為了就業取得競爭優勢,而不是真正認可知識的價值和作用。
來看看這些例子的結論是否經得起推敲。先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買不起學位房的事。每年都有一大批清華北大的學生畢業留京。學區房減去老北京自住的、富人已購買的,剩下可供這些外地留京人員購買的學區房的數量可比北大清華畢業生少多了。供需關系決定了價格,買不起再正常不過了。學區房某種程度上也是種階級傳承,而階層的跨越通過一代人來完成是較為困難的。就像定居美國的第一代移民,很多是處于社會底層,但他們犧牲了自己,給自己的后代創造了向上跨越階層的機會。所以,我們還是要努力考清華北大,這樣自己的后代才有可能買起學位房。
關于當初班上學習好的畢業后賺的錢沒有那些學渣賺得多這個事,好像大家都可以從身邊找到這樣的例子。但是仔細想想,每年那么學渣畢業,賺的多的人終究很少,于是個別賺得多被你記住了。但那些通過好好學習賺了錢的人由于太多,我們習以為常并不關注。從這點看,通過這個以偏概全的現象來說明知識無用根本說不通。另外,學習好不一定就等于掌握好了知識,也可能僅僅是善于考試,這也是應試教育的悲哀之處。
關于自己上了那么多年學,看了些書,但好像沒啥用,這個事情又該怎么理解呢。在這件事情上,我認可某種意義上的“知識無用論”。所有不能應用于生活、不能改變生活的知識確實沒有什么用。所以才有“知道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所以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才能成為熱門詞匯。太多人在通過知識改變自己這件事情上存在著極大的障礙。一方面是缺乏應用的意識,壓根沒想過要這么做;另一方面,學以致用是另外一門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實踐掌握的學問。掉書袋、讀死書是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
最近在重新學習英語和概率論,發現自己雖然通過了考試,但無法應用它們解決我生活中相關的問題,活生生的讀死書案例。最近重新開始碼字也是希望能夠把自己所獲取的信息整合到我的認知里,當然最重要的是去行動。說得好比做得好的人太多了,我也是其中一個,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