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義?|| 淺談先秦文學

通過自學先秦文學史,自選角度及重點,提交一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的,有自己風格的“先秦文學”講義,要求字數5000字以上,史料部分可摘抄引用,其他部分須原創,31日前提交。

————————————————

寫在前面的話

在學習先秦文學史的過程中,發現曾根植于我們頭腦中的知識,有時未必是正確的,現在想來這也符合歷史的發展進程。因為之所以成為歷史是指已發生過的久遠的事情,這些史實需要后人的挖掘與探討。而這一過程要靠一雙慧眼去偽存真才能還原真相。好在有許多專家學者為我們做了這樣的事情,讓我們盡量少走彎路,直接接受正確的觀點。

盡管如此,鑒于歷史的悠久,有些事情對于歷史學家也不能做到一錘定音,好多歷史真相有待查尋。

例如,《詩經》的作者是誰?至今無法確定,因為絕大部分都已不可考。主要是那些民歌大部分屬于民間集體創作。開始由人們口耳相傳,一個人唱出,或由幾個人唱和(hè)唱出,在流傳中又不斷加工、修改,也就無所謂是哪個人的作品。至于個別貴族文人的作品,除少數在詩中偶爾留下名字外,大多數也無作者可查。

《詩經》的成書也存在爭議。有人說是孔子編輯的。《史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據《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意思是說,詩經是孔子在古詩三千多首中挑選了用于施于禮義的部分編輯而成。

盡管是《史記》的記載,也有人說不妥。因為早在孔子以前,“詩三百篇”就已經存在了。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札游魯觀周樂,魯國的樂工為他演唱“風”“雅”“頌”,而編排的次序和篇目與現存的《詩經》基本一致,而當時孔子還不滿十歲。由此來看,現存本的《詩經》不可能是由孔子編定的。而孔子自己及其弟子也都從沒有說過孔子有“刪詩”的事情。所以后來多數學者不再相信孔子曾“刪詩”的說法。

近代歷史學家研究發現《詩經》刪減和編訂工作,應是出自周王朝的樂師、樂工們之手。因為從三百篇都是樂歌這點來看,詩與樂官們的關系密切,他們既是當時樂歌的搜集者、保存者,又是樂歌的演唱者,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對匯集來的詩篇加以刪減、留存、加工屬正常,由此成為目前大家通行的一種說法。《詩經》的編纂者到底是誰已無公案。

類似這樣不能確認的事情還有許多,諸如《老子》算不算文學作品?有人認為應屬哲學范疇,歸類于文學存在爭議,類似這樣不確定的事情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贅述。

鑒于此,在此講義中本著有定論的收錄之,有爭議的暫不寫入的原則加以探討,以免誤人閱讀。我想這對于我們這些非歷史專業的讀者來說是有益處的。

另外,還要說明一點,既然是非專業人士學習歷史,又是在較短的時間里學習悠久的歷史文化,只好取其精華、粗略掌握歷史概況、捋順歷史脈絡、搞清歷史事件、淺談尚可達到提綱掣領的效果,當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時再進行深入的學習,這也不妨是一個學習方法的選擇。

閑言少敘,進入正題。基于上述原則,本講義主要選取先秦時期影響力較大的、被公認為文學作品的著作加以探討和學習,在概述、簡要介紹著作內容和對后世的影響三方面述說作品,為讀者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

? ? ? ? ? 淺談先秦文學

? ? ? ? ? ? (講義)


目錄

一、先秦文學概念

二、文學作品分類

三、先秦文學主要作品

1、詩經

2、楚詞

3、論語

4、孟子

5、墨子

6、莊子

7、荀子

8、韓非子

9、呂氏春秋

四、淺談先秦文學主要作品

————————————————

一、先秦文學概念

時間概念

當我們要學習先秦文學史時,首先要有一個時間概念,先秦時期是指哪一段的時間歷史?這個問題歷史學家早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即:從上古至秦統一以前這一階段的文學,習慣上稱為“先秦文學”。也是秦朝以前(公元前221年)時代的統稱。確切地說是中國從進入文明時代,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大秦王朝這段時間,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的歷史。

文學概念

厘清了時間概念之后,還要搞清先秦時期的文學包括哪些內容。

這里首先要明確“文學”這個概念。文學是一種用口語或文字作為媒介,表達客觀世界和主觀認識的方式和手段。當文字不單單用來記錄而被賦予其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藝術之美時,則可稱之為文學,屬于語言藝術范疇 。也就是說當我們所說的話和寫出的文字,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表達了某種情感,展現了藝術之美時,方可稱之為文學。

例如我們平時所讀的詩歌、散文、小說、 劇本 、寓言、童話等,為不同文學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

二、文學作品分類

文學屬于人文學科,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并駕于社會上層建筑領域,主導人們的精神生活。

按現代文學的分類法,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1、詩歌

傳統的詩歌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它通過想像與抒情,來表達人們某種強烈的思想與情感。

2、小說

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通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環境的描述來概括地表現 社會生活 。

3、散文

一種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表現形式。

4、戲劇

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主要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戲劇可以用于舞臺的表演,也可以用于閱讀。例如:元曲、京劇、昆劇。

三、先秦文學主要作品

有了什么是文學的概念,明確了先秦所處的歷史時期,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先秦時期有哪些文學作品。

詩歌類主要以《詩經》、《楚詞》為代表。

散文類主要以諸子百家論述為主。在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主要著作有《 論語 》、《 墨子 》,戰國中期有《 孟子 》、《 莊子 》以及戰國后期的《荀子》、《 韓非子 》、《 呂氏春秋 》最為突出。

據史料記載,小說的出現在我國最早始于漢代。戲劇起源于唐朝,中唐以后戲劇得到飛速發展,逐漸形成戲劇藝術。由此看來,小說與戲劇在先秦時期還沒有發展起來,故在此不必論述。

四、淺談先秦文學主要作品

1、《詩經》

簡介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詩歌的傳誦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早在二三千年以前,詩歌就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詩經》是這一標志的最好注腳,它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收錄了我國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前十一世紀至前六世紀)大約五百年間的305篇作品。這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或按詩篇的大約數稱“詩三百”,并沒有“經”這個尊號。所謂《詩經》,是西漢時的儒家學者把它尊為經典以后的稱謂,并沿用至今。

《詩經》成書于春秋時代,在305篇的作品中分為“風” “雅” “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大雅》《小雅》,《頌》有《周頌》 《魯頌》 《商頌》。

至于為什么要這樣劃分,歷史學者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與詩的內容、用途有關,有人認為與來源、作用有關。大家趨于一致的意見,認為《詩經》的這種編排和分類,主要是按照音樂的特點來劃分的。因為《詩經》中的詩篇當初都是有樂譜配唱的,曲調上有不同的特點,因而作了這樣的歸類。后來由于樂譜失傳,僅留歌詞,我們今天看到的不過是一部樂曲的歌詞罷了。

另外,《詩經·小雅》中有六篇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雖有篇目,但無歌詞,后人稱為“笙詩”,可能是屬于所謂“過門曲”之類。總之,現在《詩經》的篇目是311篇,實存詩305篇。

主要內容

一、“風”

《詩經》中的“風”,有多種解釋,最普遍的認為是指“國風”,即指當時諸侯國所轄各地域的樂曲,實際上也就是指相對于當時周天子的京都而言的各地方的土樂,猶如我們現在所說的地方俗曲、各地方小調。

《詩經》中收有十五國風160篇詩作,分別是: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bèi)風19篇、鄘(yōng)風10篇、衛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魏風7篇、唐風12篇、秦風10篇、陳風10篇、檜風4篇(檜即“鄶”kuài)、曹風4篇、豳(bīn)風7篇。

這十五國風所標的名稱,有的是當時諸侯國的名稱,有的則指的是地域名。之所以通稱為國風,是因為“國”在古代與“域”通用,除指國家外,也指地區或方域。

《詩經》中收錄的這十五國風的160篇作品,大部分是民歌。

二、“雅”

《詩經》中的“雅”,就是“正”的意思,“雅樂”就是“正樂”,是相對于地方樂而言的。當時把周天子建都的王城附近之樂稱為正樂,是出于當時的尊王思想。而把“正樂”稱“雅”,這是因為古代有所謂“雅言”的說法。“雅言”就是標準話、通行語的意思。當時各地方言不一,因此以王城附近的話為通行語,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標準話的意思。

“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分,這應與它們產生的時代有關,“小雅”中的詩在時代上比“大雅”晚,風格上比較接近國風,可能是音樂上受到“風”詩的影響而有所變化,不同于舊的雅樂,因此才做了大、小雅的區分。大、小雅多數是貴族文人作品,也有一部分是民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計105篇。

三、“頌”

《詩經》中的“頌”是祭神祭祖時用的歌舞曲,是贊美王侯的功德,把他們的功業祭告于神明之前。

古代祭神祭祖是王朝的大典,要載歌載舞,“頌”就是用于這種場合的一種舞樂。

“頌”之所以與“風”“雅”不同,主要是“頌詩”一般篇章較短、多數不押韻、不重疊,因此把“頌”劃為一類,同時也有音樂特點不同的緣故。“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計40篇。

后世影響

《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輝煌的開山之作,它對古代文學的發展,對我國后世詩歌有著巨大的影響。

《詩經》中以個人為主體的抒情發憤之作,為屈原所繼承,在《楚詞》可見端倪。建安詩人的慷慨之音,也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唐代的許多優秀詩人,都繼承了“風雅”精神。例如白居易和新樂府諸家詩中表現的注重現實生活,關心人民疾苦的傾向,也是“風雅”精神的體現,而且這種精神在唐以后的創作中從宋代延伸到清末。

另外,《詩經》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中一直被繼承和發展,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詩經》民歌重疊反復的形式,準確、形象、優美的語言,也被后世詩人、作家大量的吸取運用。《詩經》以它所表現出的深刻的社會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吸引著后代文人重視民歌,向民歌學習。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真情實感的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

2、《楚詞》

簡介

《楚辭》是在公元前四世紀,我國歷史上的戰國后期,繼《詩經》古樸的四言詩體以后,出現在我國南部,楚國地方的一種新詩體。

《楚辭》也是中國第一部有作者的詩集。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國偉大詩人屈原。屈原和“楚辭”的出現,不僅使《詩經》以后沉寂了大約三百年之久的詩壇復活,而且以其突發的異彩,以更新更美的歌聲,開始了中國詩歌史上繼《詩經》以后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楚辭》按名稱本義來說,是指楚地的歌辭的意思,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就是說“楚辭”的名稱,是由于它的產地和濃厚的地方色彩而來的。但“楚辭”雖產生于戰國時代的屈原,而在當時卻并未見“楚辭”這一名稱,“楚辭”這一名稱最初見于漢代。

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文獻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漢代人仿效這種體裁所寫的作品,匯編成集稱為“楚辭”,從此,“楚辭”作品不僅有了專集,而且“楚辭”這個名稱也就一直流傳下來。

從文體分類上,人們又習慣于稱“楚辭”為“騷”或“騷體”。

由于屈原正直,忠貞不屈,不為世俗所浸染的品格,使他成為后世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和典范。

主要內容

首先,“楚辭”這一新詩體的句式較活潑,句中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另外,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襲屈辭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收入屈原所作《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宋玉所作《九辯》、《招魂》;舊題景差所作的《大招》;舊題賈誼所作的《惜誓》;淮南小山所作的《招隱士》;東方朔所作《七諫》;嚴忌所作《哀時命》;王褒所作《九懷》;劉向所作《九嘆》;共16部作品。

后世影響

楚辭的出現,對后世在精神層面有很大影響。表現在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深入文人心中。從南宋朱熹稱屈原為“忠君愛國”者以后,人們都把屈原作為愛國者的代名詞,加以贊美和學習;同時喚發了求索精神和憂患意識的覺醒。屈原是一位和黑暗勢力不妥協的勇士,是一個敢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勇于探索的斗士。

楚辭象征手法的寫作,對后世文學創作有重大影響,楚辭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為香草美人,它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和發展,內涵更加豐富,也更有藝術魅力。由于屈原卓越的創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結合著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經歷,從而更富有現實感,也更加充實,贏得了后世文人的認同,并形成了一個源遠流長的香草美人的文學傳統。

《楚辭》在盛唐時流入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兒的國家,16世紀之后,還流入了歐洲。至19世紀,楚辭引起歐美各國廣泛關注,有各種語言的譯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現,在國際漢學界,楚辭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之一,影響深遠。

3、《論語》

簡介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語錄集。相傳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并由當時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為紀念恩師,擔心師道失傳而作,并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也沒有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出現。因大部分內容是人物的言論,所以稱為“論語”。

《論語》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和對話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屬語錄體散文,且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

《論語》圍繞孔子這一中心,成功地刻畫了孔子門下眾多弟子的形象。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主要內容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之作。作為儒家經典作品之一,內容涵蓋了文學、哲學、政治、教育等多個領域,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教育理論以及道德倫理等方面的主張。

《論語》在三個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相得易彰。即: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孔子首先確立了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以及待人接物的規范,最后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在治國理家平天下方面給予方法和指導。(這段是書里總結的

后世影響

《論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南宋時儒家思想繼承者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稱為“四書”,使其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更加提高。元代延祐年間,科舉考試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制之前。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巨大。

《論語》中保留了一些人們對孔子師徒的批評諷刺,有的作了辯駁,有的沒有回答。其駁議辯難部分對后世很有影響。如《答客難》等設為主客問答進行辯難的小賦,都從《論語》受到啟發,其自我嘲解部分,表現了儒家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奮進精神的贊揚。

4、《孟子》

簡介

《孟子》其人是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其書是眾弟子收錄的孟子的談話筆錄,與《論語》一樣也是一本對話體著作。但不像《論語》多是簡短的獨白式的對話,而形成了篇幅較長的相互對話的形式,并有一定的議題,結構較完整,論辯能力強,有專題論說文的趨勢。與《論語》雍容緩慢的風格不同,《孟子》感情充沛,詞鋒犀利,鋒芒畢露,猶如江河直下勢不可擋。

全書原11篇,現存7篇,分為261章。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唯心主義的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書中大多運用夸張、比喻等手法,展示了世稱亞圣孟子的論辯才能,也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兩千多年前的孟子主張“以人為本,實施仁政”的思想,以及“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人格品德對現代社會依然有著現實意義,一點兒也不過時。他的心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依然是現代社會所追求的目標。

主要內容

《孟子》一書中用大量的名言警句揭示了孟子的治國、教育理念,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民為本:孟子生活于戰國時期,總結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興亡經驗,找出治亂興亡的規律性,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并提出知名觀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君主必須重視人民,人民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國家社稷,君主排在最后。

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己任,為政者要保障人民的權利。并贊同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即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這意味著怎樣看待老百姓與統治者的關系,擺正君臣關系,針對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仁政理論: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德治觀念,完善了仁政理論,其政冶理論是以仁政為主要內容的關鍵,宣揚“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者無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其實質雖然也是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服務的觀點,但對穩定社會秩序,建立和諧社會也是很有必要的主張。

三、教育思想:在教育理念中,是孔子“教學相長”的教育思想的體現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作為推行仁政的方式和目標。首先認為“設為庠序院校以教之”來提升學校德育,其次,規定當政者要以身作則,獨善其身。諸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等名句,就是倡導教育實踐中教人育人的指向,以“以德育人”為本。

四、哲學理論:是他的“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評判政冶概念的依據,是他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把善字作為衡量君子的首要標準,沒有比“與人為善”更大的事情了,這是人性的體現。并用“四端”來加以論證。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現,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所以孟子認為沒有四端,則不能成為人。還指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為人之道。

后世影響

《孟子》對后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思想和哲學上。他所主張的性善說、仁義觀、人格論、民本思想等,成為中華思想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文人學士和普通老百姓產生巨大影響。他的“民為本、君為輕”的思想,讓后世的學者、仁人志士、政治家對老百姓的力量和生存狀態引起重視,荀子為此作了一個極形象的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可以說,在有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中,高居于廟堂的國君們便已經看到了被統治的老百姓中所蘊含著的力量,也認識到統治之本仍在于民。

范仲淹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把實現天下人的快樂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便是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的延續。

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成為華夏民族的一種優秀品格來繼承。他與孔子并稱的“孔孟”之道,為中國儒學史乃至中國思想史樹立起了一座豐碑,至今仍被傳頌。

5、《墨子》

簡介

《墨子》作者墨翟,尊稱墨子,戰國時期人。墨子出身低微,在學術上,最初受孔子影響,“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后與出身貴族的孔子主張產生分歧,創建了墨家學派。儒和墨兩派互相駁辯,在先秦時期首先揭開了百家爭鳴的序幕。

墨子學術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受作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一件事發生還是沒發生,不要憑個人臆想,而是要以親身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為我們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

《墨子》書中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去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是最早提出“名實必須相符”觀點的人。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辨類、明故、是非知理等邏輯概念。

“明故”,是對原因的明確,“辨類”,是對類屬的辨別,“是非之理”,是對與非的判斷。墨子從“明故”出發來“辨類”,進而定“是非之理”,體現了論說的較強的邏輯性。

主要內容

《墨子》一書中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四方面:首先,政治綱領主張“官無常貴,民無常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這一觀點放在現代似乎也不過時,體現了英雄不問出處,能上能下的為官之道。墨子否定天命,強調崇尚賢德是為政之本。

其次,基本道德觀念,即:建立在理想國基礎上的功利主義。孔子講仁,而墨子說利。這里的功利,不是為自己,而是主張普天同利。

再次,是兼愛。“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這是古往今來,四海之內皆可通融的道理。這一思想打破了長期以來以血緣家庭為本位的宗法觀念,是一種典型的人道主義思想。因此,后人對墨子的評價是“中國的西方哲人”。而由兼愛派生出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的主張,這與他平民出身,體驗民眾疾苦不無關系。

最后,是認識論。把知識按來源分為“親知、聞知、說知”。這種唯物主義的認識在當時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另外還有“三表”邏輯方法,否定儒家的“天命”,代之以“天志”。

三表分別是“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有本指有歷史經驗佐證;有原指有現實評價佐證;有用之指有實踐后的效果佐證。三表法是墨子在認識論方面提出的判斷是非真假的一種標準。

宋代時《墨子》一書只剩下了61篇,到明正統十年,刊道藏本有53篇,現在藏于北京白云觀。在這五十三篇中,《經》上、下與《經說》上、下共4篇,《大取》、《小取》6篇統稱為《墨經》。

《墨經》的內容包括了哲學、邏輯學、自然科學等方面,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自然科學專著。

后世影響

墨家學派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的重要學派之一,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百家爭鳴中曾一度與儒家學派并稱為二大顯學,有“非儒即墨”之說。

墨家思想以兼愛為核心,“人人平等互助互愛”,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

墨子之后的后期墨家基本分為兩派,一派從自然科學,邏輯思辨的法則與認識論問題著手,主張人的認識能力是獲得知識的工具,但必須透過感官與思維作用才能取得,而邏輯真偽的標準,只有透過客觀的自然世界或人類社會現況的檢證才能取得。

而另外一派則是發展墨子的宗教理念,他們試圖在現實權力無法取得或予以保護的情況下,仍能奉行墨子平等兼愛的社會理想,而走劫富濟貧的俠義之路。

墨家所宣揚的利他主義精神,以此激勵有識之士為民族的獨立富強而奮斗,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動力。這在當今社會,倡導墨子的節用、利他、吃苦精神,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儒家走上層為統治階級獻言建策,而墨家思想以天下和諧為主旨,我忽然想,如果當初墨子的觀點成為主流社會所追捧的,當下是什么樣子?

6、《莊子》

簡介

《莊子》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相傳為莊子及其門人所著。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集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為一身,莊學的創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是繼《老子》以后的又一部體現道家學說的作品,篇數究竟有多少現已不可考。司馬遷《史記》言其“著書十萬余言”。《漢書·藝文志》則說《莊子》有52篇。現在傳世的是晉人郭象注的《莊子》,有33篇,分為內篇7,外篇15,雜篇11。其中哪些篇章是莊子自作,哪些篇章是其后學所著,已經很難確論。

《莊子》既是哲學著作,又充滿了濃郁的文學氣息,代表了先秦諸子散文的成熟,是一部浪漫主義的杰作。

主要內容

莊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發展、創新,但在核心學說“道”的認識上完全是一致的。老莊所謂的“道”,簡單地說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指宇宙的本源,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世間萬物產生于“道”;二是指自然客觀規律。

莊子把“道”的自然觀推及到社會生活及人性上,突出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莊子從“萬物一府,死生同狀”的認識出發,主張萬物平等,否定人類的自我中心與個人的自我價值,提倡摒除成見,揚棄自我,順應自然。

二、莊子在老子的“無與有、小與大、短與長、柔與剛、弱與強”等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對應、相互轉化關系的認識基礎上,突出了事物之間的共同性以及相異性的彼此轉化,創建了“相對論”的認識論。

他認為除了產生萬事萬物的“道”是絕對不變的存在外,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存在的,“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也包括人的思想觀念,“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種相對性的認識論,推動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深入發展,并對后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表達了莊子對精神自由的向往與追求。這一精神是莊子思想的核心,體現了人類最崇高的理想,在《逍遙游》中有集中而形象的描述。

書中詮釋了一個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在利益面前“無己”,在事業面前“無功”,在榮譽面前“無名”,才可掌握自然規律,駕馭天氣變化,走上自由之路。即“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

四、書中反映的一些生活中的辯證認識,描述最多、表現最為充分的,是關于“無用之用”的命題。這一命題的論述,例證視角廣泛,內涵豐富,既包含“善于大用”、“物盡其用”的思想,又含有“有失必有得”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理念。

另外,書中闡述的莊子的美學觀點與儒家的美學觀點恰成鮮明的對照。強調自然之美,反對雕琢情性,超越了儒家從功利和倫理出發,以道德附與自然的局限,來觀察自然,融入到自然中去,逍遙于廣闊的時空,達到“天合天的物,我和情景天然合一的境界”。

還要說明一點,《莊子》一書,可以說是一部杰出、深刻、優美、生動、充滿著怪奇創作手法、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的散文集。它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是值得我們永久開發的藝術寶藏。

首先,開創了“寓言”“重言”“卮言”三言并用的創作方法和藝術表現手法。莊子自己曾說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

“寓言”是指出自虛構、有寄托的語言。無論是禽言獸語,離奇故事,素不相及的歷史人物的對話,都屬于“寓言”之列。

“重言”是指重復、援引或摘錄前賢或古人的談話或言論,至于這些前賢古人是否講過這些話,無從考證,通常都是為了增加自己言語的說服力和權威性而假借這些古人來表達自己的見解。

“卮言”是那些寫起來行云流水,讀起來酣暢淋漓,給人以浪漫主義美感的語言。

其次,善于創造宏偉、雄奇、怪誕的藝術意境。如《逍遙游》寫鯤鵬的氣魄,“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人間世》《德充符》等篇中塑造了一系列形體殘缺、奇丑無比的人物形象,他們是“頤隱于臍,肩高于頂”、令人匪夷所思的怪誕人物,而正是在這樣丑陋的形體上,寄托了莊子最美好的理想。

再次,善于用諷刺的手段、幽默的筆觸去揭露黑暗、抨擊邪惡,尤其是針對當權者的虛偽與趨炎附勢之人的卑下,刻畫的入木三分。如《外物》寫莊周家貧,向監河侯借糧,而監河侯卻回答說:“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虛偽奸詐的面孔暴露無遺。

后世影響

莊子對后世影響很大,主要反映在莊子思想和莊子文學成就兩大方面。思想方面上,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的學說,形成了與儒、墨鼎立的形勢,作為儒、道、釋三大家之一的思想文化,影響著中國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的發展。

作為老莊哲學思想,他們提倡的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曠達超脫,以及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為人處世上的清廉正直和真實無虛的理想人格的塑造,都是有益于人的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的,對儒學提倡的敬業獻身精神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然而,老莊思想也存在消極的一面,因為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相輔相成的,倘若一味地追求“無為”的境界,脫離作為社會人應該盡到的社會責任,也將走向反面。

如果說莊子的哲學思想尚須有積極與消極的鑒別,而莊子在文學藝術領域所開創的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及創作手法,則純是積極進步的,為后世文學藝術的發展,諸如風格的多樣化、創作手法的豐富性,特別是針對社會的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與藝術表現上的浪漫主義手法,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重大影響。

莊子思想對歷代的學者、作家都有很深的影響。諸如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魯迅等人,他們從不同層面汲取有益的成分,成就了自己在文學史上的卓越地位。我們堅信現在和未來的人們,將繼續從《莊子》書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7、《荀子》

簡介

《荀子》作者姓荀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時人尊稱“荀卿”。古時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西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故稱“孫卿”,是先秦時期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百家爭鳴集大成者。

荀子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少有的官學正統出身的學者。晚年熱衷于著書立說,成績斐然。表現在批判地接受并創造性地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思想和理論,主張“禮法并施”;反對鬼神迷信;提出“性惡論”,重視習俗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強調學以致用。這些思想在《荀子》一書中都有較詳細的闡述。

書中32篇文章主要為荀子所著,也有部分文章由其門下弟子所為。

主要內容

在中國儒家思想體系中,孔子是創建者自不必說,傳承者中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孟子和荀子,人們把孔子、孟子、荀子并稱為“先秦儒家三巨子”。

孔子過世后,儒家思想分成“性善”和“性惡”兩個派別。

“性善”派以“人性本善”為本,思想較為感性,主張以“道德”教化治理天下,代表人物是孟子。“性惡”派認為“人性惡而偽善”,思想較為理性,主張以“禮法”制度治理天下,代表人物就是荀子。

《荀子》一書中論述了人的自然屬性是“惡”,而社會屬性為“善”。認為人類自然屬性的“欲”是不可能消滅的,也不可能被教化,只有通過禮制的束縛,讓人養成守禮的習慣,才能擺脫“惡”。荀子說:“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意思是說,人性是天生的,消除惡性,只有通過禮制的教化,規范人的行為準則來止惡。這里有法家思想的端倪。

這些觀點在《性惡篇》和《正名篇》中有較詳細的論證,在《解蔽(bì)篇》和《王制篇》中也有說明。

荀子的“性惡論”,強調后天的環境。是說人如果順從自己自然本性的時候,會引起壞的結果。而“善”是后天通過學習和努力而得來的。他提出人定勝天,反對宿命論,指出萬物都循著自然規律的運行變化,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總結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人性論、天人論、社會道德觀、政治觀、教育觀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學派中獨樹一幟、別具特色,將儒家、法家、道家三者有效地結合起來,與傳統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后世影響

《荀子》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性方面,并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重視人為努力。孔子以“仁”為中心,孟子以“義”為中心,荀子繼二人后提出“禮”的思想,對社會上人們行為規范產生影響。

荀子的思想還體現在對落后民俗進行否定和批判,對先進的民俗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肯定方面。注重現實、批判虛妄神秘的思想。吸收古代無神論成果,批判唯心主義天命論,以唯物主義哲學觀為基礎的,先進的民俗觀,對后世也產生影響。

在著名的《勸學篇》 中,他集中論述了關于“學”的見解。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并指出學習必須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要精誠專 一,堅持不懈。

荀子雖與孟子同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但思想上與孟子存在較大差異。荀子思想具有法家的傾向,他的學生韓非和李斯最終成為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就不足為怪了。

8、《韓非子》

簡介

《韓非子》作者韓非,戰國后期韓國人,現今河南省新鄭地區。其為荀子的學生,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政論家、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稱其“韓子”、“韓非子”。

韓子生活時代,韓國日益削弱,出于愛國之心,他多次上書韓國君王建議變法。主張統治者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未被釆納。于是,他根據歷史上治國經驗和現實社會狀況,寫下了《五蠹》、《孤憤》、《內外儲說》、《難言》、《說難》等十多萬字的政論文,編輯為《韓非子》一書。

全書現存55篇,以韓子自己作品為主,文章繼承和發揚了老師荀子的法術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人的法家學說,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所處時代,中國思想界以儒、墨兩家學派為主流,崇尚“法先王”和“復古”,而韓子的法家學說卻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他毫不留情地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而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的四個政策。他的這些觀點不被本國韓國的重視,卻得了當時強國秦國的喜愛,秦始皇舉兵韓國時,韓國君王派韓非出使秦國與秦求和,并得到秦始皇的青睞。據史記載韓非口吃,不善言談、擅長著書,出使秦國時,可惜遭到同門李斯嫉妒,向始皇進讒言誣陷,最后服毒死于獄中。

主要內容

《韓非子》書中的文章以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著稱。于平實中見奇妙,警策世人,耐心尋味。另外,書中文章還大量運用寓言故事,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文章的可讀性、趣味性極強。韓非雖不善言辭,卻筆下洶涌,用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法家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深刻思考,對社會進行冷峻犀利的觀察分析,寫出膾炙人口的文章。

如今我們經常用到的一些成語就出自《韓非子》一書。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智子疑鄰、三人成虎等,這些典故的后面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在社會生活中給人以警示。

后世影響

韓非子是中國古代法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所提倡的一系列具有獨特的法家思想,涉及到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為我們今天的社會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他提出的法治建設,是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的重要手段,他主張建立一套嚴密的法律體系,明確規定各種罪行和相應的懲罰,依法而行才能追求公正公平。他強調法律應當適用所有人。韓非子的法治思想越過幾千年具有超前性,在當今社會也有較高的現實意義。如今法治建設已經成為治理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9、《呂氏春秋》

簡介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的名著。何為黃老道家?即黃老之學,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是除老莊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

呂不韋原是一名商人,曾散盡家財,傾情相助當時在趙國做人質的秦昭襄王的孫子異人。在呂的策劃下,幾十年后異人繼位登基做秦莊襄王,呂被任命為秦國丞相,執掌朝政。

商人出身的呂不韋沒條件著書立說,為躋身政客實現自己的抱負,便組織門客為自己著書立說,編撰了這部書。

全書分26卷,160篇,20余萬字。在細分的12紀、8覽、6論中,博采眾家學說,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顧了陰陽、儒、墨、法、兵、農學等諸家思想。

呂丞相本想以此書思想作為統一國家后的治國方針,但后來莊襄王的兒子秦始皇執政后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被冷落。

這部書成書于戰國時期,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以道家思想為主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體現了道家的優點與特色。號稱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在當時是為呂不韋揚名之作,故稱《呂氏春秋》。

主要內容

《呂氏春秋》在12紀、8覽、6論中收集的內容繁雜,有儒、墨、法、兵、農、縱橫、陰陽等各家思想,《漢書·藝文志》就將其列入雜家。內容上雖雜,但在文章組織結構上并非沒有系統,編著上也有理論可依,內容上自成體系。

《呂氏春秋》的12紀是全書的中心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15篇,共60篇。12紀按照月令編寫,而12紀象征“大圜”的天,所以這一部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線索。文章內容按春生、夏長、秋殺、冬藏的自然變化邏輯排列,屬于應和天時的人世安排,體現了道家天道自然與社會治理的融合。

《春紀》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以討論軍事問題為主;《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

8覽者即:有始、孝行、慎大、先識、審分、審應、離俗、恃君。8覽以人為中心,基本上屬于察覽人情之作,圍繞人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個人修養展開。內容從開天辟地說起,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怎樣用民、為君等。

6論者即:開春、慎行、貴直、不茍、似順、士容,主要收集各家雜論學說。以人的行為以及事理為主題,含蓋了人的行為尺度、處事準則、情境條件以及地利等方面的內容。

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同時又融合儒、墨、法、兵眾家之長,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

書中還提出了“法天地”“傳言必察”等思想,以及適情節欲、運動達郁的健身之道。同時,書中還保存了很多的舊說傳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司馬遷在《史記》里將《呂覽》與《周易》《春秋》《離騷》等并列,表示了他對《呂氏春秋》的重視。

《呂氏春秋》編著的目的是為了取各家之精華,以道家思想為主干,融合各家學說成一家思想,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后的秦國統治提供長治久安的治國方針。

基于此,呂不韋強調,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取舍完全是從客觀出發,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度,并一視同仁。因為他認為“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沒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見《呂氏春秋·序意》篇。

后世影響

《呂氏春秋》對諸子學說釆用了兼容精神為我所用,在呂氏春秋看來,“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意思是天下沒有純白的狐貍,卻有純白的狐裘,那是從眾多白狐貍的皮中取來制成的。揭示了取其精華的重要性,對待諸子之學更是如此。

同時,該書以道家為本兼顧他學,這種兼容并蓄的思想值得繼承。正因此,為后世留下眾家諸多優秀之作和理念,對后世治國提供借鑒,影響深遠。

? ? ? ? ? ? ? ? ? ? ? ? ? ? ? ? (講義完)

參考資料:中國文學史,百度,公眾網文

————————————————

題外話

以上是近一個月來對先秦文學史學習的一點兒收獲。通過閱讀諸子的文學著作,感到他們的文學修養之高,文學造詣之深,即使在當今社會也是獨具魅力的,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

那些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流傳至今,給人以啟迪,讓我們獲益匪淺。學無止境,在有條件及有時間時值得深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739評論 6 53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634評論 3 41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653評論 0 377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63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3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35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15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59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000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19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04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60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5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76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37評論 1 288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17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003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