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國古代文學以婀娜多態、璀璨奪目的姿儀令世界矚目,而這一切輝煌都離不開先秦文學。
先秦文學是古代文學的基石,是古代文學的源頭,是古代文學的起點,由于它一步步的探索與追尋,才成就了文學藝術形式的多樣性。
讓我們走進歷史,揭開先秦文學的面紗,領略其中的不朽與美妙。
第一講 先秦文學的起源:勞動起源說與神話起源說
關于文學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
學術界比較常見的有幾種學說,即巫術發生說、宗教發生說、游戲發生說、勞動說、神話起源說。其中,認同度較高的是勞動起源說和神話起源說。
勞動起源說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中寫道:“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作。”觀點鮮明地肯定了文學起源于生產勞動這一說法。
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在集體勞動時,為提高生產效率,減輕疲勞程度,自然而然地發出有節奏的聲音,這種勞動呼聲慢慢被賦予某種情感和愿望,勞動者企圖通過呼聲表達勞動的激情與場景時,就產生了原始勞動詩。
原始勞動詩是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即原始詩歌,屬于民間集體口頭創作。
記載于《吳越春秋》中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就是典型的原始勞動詩,簡單,生動。它形象描述了先民狩獵的過程。
神話起源說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先民知識匱乏,無法理性、科學地認知世界,面對難以捉摸和變化莫測的自然界,人們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神秘和敬畏的心理。
山洪、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人類的生老病死等,極易引起先民的驚奇和恐慌。人們無法解釋這些現象時,就會不自覺地幻想出各種各樣超自然的神靈和魔力,并對其進行頂禮膜拜,充滿了對英雄的歌頌,對有害現象的抗爭精神,原始神話也就因此產生了。
原始神話是先民的集體口頭創作,在流傳過程中又被繼續加工,一步步發展為完整、精彩、感人的故事,后來又被收入《山海經》、《莊子》、《楚辭》和《淮南子》文獻典籍之中。
說起原始神話,我們頭腦中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一些畫面,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女媧補天、黃帝擒蚩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燧人氏鉆木取火、倉頡造字、夸父逐日……幾歲的孩童都能隨口說出幾個,其傳播力之廣、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
原始神話內容豐富,其廣博精深的意蘊、生動活潑的表現力,受到后世的青睞與重視,《莊子》《孟子》《墨子》《韓非子》等諸子散文都保留了很多神話素材。同時,它也為詩歌、辭賦預留了更大創作空間。
時隔數千年,現代社會仍有很多影視作品擷取原始神話的素材,為觀眾奉獻了一場場精彩的文化盛宴。
原始神話是古代文學的起源,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為文學史的發展增添了絢麗多彩的一筆。
第二講 《詩經》和《楚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源頭
先秦時期,詩歌這一文學形式得到了發展,《詩經》與《楚辭》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兩部作品。
一、《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內容約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時間跨度約500年,作者佚名,相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總計305篇。
《詩經》原名為《詩》,孔子多次提及此書,“《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司馬遷也沿用了這一名稱,“《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詩》《書》《禮》《易》《春秋》為儒家五經,自此《詩》改稱為《詩經》。
《詩經》三百余篇來源于民間歌謠和貴族創作。
每年春暖花開時節,周朝采詩官都會去民間收集歌謠,精選出優秀作品,樂官再將其譜曲、演唱,天子欣賞后,根據作品中表現的民間疾苦與歡樂,制定出相應的施政方針。此類作品占據《詩經》的絕大多數。
《詩經》收錄的另一部分作品是周代貴族文人所作,如《豳風·鴟鸮》為周公旦所作,《唐風·蟋蟀》疑似與周公旦有密切關系。?
由于《詩經》絕大多數作品來源于民間,基本都可以通過百姓的生活再現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打上了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
如《周南·關雎》:“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四言短詩膾炙人口,傳頌千載,歌頌了青年男女美好的戀情,正是人們對愛情渴望與追求的真實反映。
再如《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形象地把剝削者比作肥碩、貪婪的老鼠,表達了勞動者對剝削者的痛恨。
《詩經》的內容極為豐富,展現了當時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戰爭徭役、婚姻戀愛等方方面面,直接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抒發了詩人真摯的情感,現實主義的特征非常鮮明,被后世當作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二、《楚辭》
楚辭,也作“楚詞”,是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他的抒情長詩《離騷》,是其中的代表作,因此楚辭又被稱為“騷體”。
《離騷》問世后,受到文人的普遍稱頌,后世爭相仿效這種詩歌形式,創作出很多優秀作品,這種詩歌樣式逐漸發展為一種有獨特風格的文學作品。
西漢劉向將戰國屈原、宋玉以及漢代賈誼、東方朔等人的楚辭作品收錄成集,命名為《楚辭》。
《楚辭》共十七篇組成,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
《離騷》是《楚辭》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地域特點明顯,包含楚地方言特色和韻腳,語言極其華美,感情濃烈奔放,意蘊含蓄雋永,為后世文人所瞻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這些名句流傳千古。
《離騷》塑造了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高潔品質的形象,大量采用想象、夸張、比興手法,糅合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和自然現象,將詩人的斗爭歷程和思想感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楚辭》這部詩歌總集每篇作品都如《離騷》般打上了浪漫主義的烙印。
后人將《詩經》與《楚辭》并稱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現實主義的《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浪漫主義的《楚辭》。
《詩經》與《離騷》成為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創作的兩大源頭。
第三講 先秦歷史散文:兼具文學與史學特征
作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詩經》與《楚辭》成為先秦文學史上兩座高峰。殊不知,先秦散文的成就完全可與詩歌相媲美,成為文學史上另一座豐碑。
先秦散文分為歷史散文與諸子散文兩大類別。
歷史散文,顧名思義,是記述歷史人物、事件的散文,“記事”是它的主要特征。
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
如果追根溯源,散文的最早源頭當然是甲骨卜辭了。
殷商時期,統治者借用神權來統治臣民,當時的文化以巫祝為主。甲骨文,基本都是殷代王室記錄占卜的卜辭。
由于最初以備忘為目的,加之刻寫困難,因而甲骨卜辭多為簡單概括的零散句子,只能算記事散文的萌芽。
這一時期出現的《尚書》,是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有些篇目是后世儒家學者補充收錄的托古作品。
《尚書》主要記錄虞夏商周部分帝王的言行,表現了以天命解釋歷史興亡的觀念,其中傳遞出敬德、重民的核心思想為后世所關注。
全書文字晦澀、艱深,但已開始注重語言的形象化與意趣性,甚至有對場面的具體描寫,標志著史官記事散文的進步。它是最早的歷史散文集,是我國記事文字之祖。
《春秋》記述春秋時期二百四十多年各諸侯國大事,據傳由孔子修訂而成,開啟私人著史先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具有開創一代史書體例的意義,起到垂范千秋的作用。
在寫法上,《春秋》記事語言極為精簡,卻“字字針砭”,被稱為“春秋筆法”,多為后世史官所借鑒。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
《左傳》,所記之事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是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從本質上看,《左傳》既是歷史著作,也是優秀的文學著作,后世評價它“繼《尚書》與《春秋》之后,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作品”,“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傳》的問世,標志著先秦歷史散文發展到成熟的階段。
《國語》據傳也是左丘明所著,為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按時間先后順序對各國歷史分別敘述。其記事時間,起自西周中期,終至春秋戰國之交,前后約五百年。
全書圍繞興衰主題,通過對史實的記錄,探討了興衰治亂之根源,史論結合,在史學思想上是一大進步。
與《左傳》相比,《國語》以記言為主,兼以記事,在內容上偏重于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通過士大夫、貴族的言論反映重大歷史事件。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
《戰國策》為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以戰國時期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兼顧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善于述事明理,刻畫人物形象逼真,語言非常有文采,富于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是一部很優秀的散文集,對史傳文政論文都有一定影響。
成書后,由于一些記事未標注年月,《戰國策》的真實性飽受爭議,且記事不分輕重,降低了它的史學價值,但其文學成就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此外,《戰國策》給后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如門庭若市、狐假虎威、亡羊補牢、汗馬功勞、驚弓之鳥、三人成虎等。
《戰國策》標志著先秦散文的語言運用達到了新的水平。
綜上所述,先秦歷史散文發展到一定高度,對后世史學家和文學家的寫作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第四講 先秦諸子散文:由語錄體到專題論文
先秦諸子散文是指這一時期著名思想家、散文家所寫的散文作品,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古代散文的重要范式。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處于社會大動蕩時期,分封解體,禮崩樂壞,貴族階級對文化教育的長期壟斷被打破了,由此帶來的最大影響是很多既定格局都陷入重新洗牌的風潮之中。
從文化層面來說,民間興起聚徒講學之風,下層民眾終于迎來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形成人才輩出、思想活躍的新局面,各種學派、各種思想應運而生,由此產生史上最賦盛名的百家爭鳴的現象,這在以往階級分明、秩序井然的夏商周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從文學層面來說,為宣揚自己的主張,新思想學派紛紛著書立說。于是,以探討人生、研究社會、弘揚思想為主要內容的諸子散文便勃然興起。
諸子百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學派。
諸子散文包括《論語》《墨子》《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等。其中,《論語》《孟子》《荀子》為儒家著作,《道德經》《莊子》為道家著作,《墨子》為墨家著作,《韓非子》為法家著作,它們最大的特點是說理性強。
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春秋末年至戰國初年,多為語錄體散文,代表作有《論語》、《墨子》。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匯編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全書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表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思想政治主張、道德倫理觀念。
此書言辭簡約,淺近易懂,細品之下卻覺意蘊深遠,尤為難得的是在在簡短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現出鮮活的人物形象。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原文200余字,通過師徒五人的對話,完美展現了各自的志向與性格特征,子路的直率、冉有的穩重、公西華的縝密、曾皙的淡泊躍然紙上。
作為儒家經典,《論語》可謂博大精深,儒家仁、禮、中庸等核心思想貫穿始終,是研究儒學的必備書籍,為后世留下一些耳熟能詳的金句,比如“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宋代時,《論語》被列為四書之首,成為影響我國士大夫的主流思想。
《墨子》是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由墨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墨子言行的記錄,原有71篇,現存53篇,是研究墨家思想的基本資料。
全書的中心理論為“兼愛”“非攻”,應“兼相愛,交相利”,反對掠奪戰爭,也提倡節儉,主張“節用”“節葬”“非樂”等思想,在政治問題上,提出了“尚賢”的主張。
《墨子》一書表現的思想比較親民,有較多積極意義,在思想發展中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磨滅。可惜漢代“獨尊儒術”之后,墨家思想逐漸成為“絕學”。
在寫法上,《墨子》體現出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特征。
第二階段:戰國中期,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式論辯文、專題論文,代表作是《孟子》、《莊子》。
《孟子》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集中體現了孟子以仁治國的核心思想。
《孟子》語言通俗,平實淺近,突出論辯的特點,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往往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回曲折地論述自己的觀點,如《梁惠王下》。
同時,文如其人。《孟子》極賦文學特征,大量使用排偶、疊句等修辭手法,讀來有氣勢磅礴之感,這與孟子藐視權貴、剛正不阿的強大氣場息息相關。
宋代時,《孟子》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古代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
《莊子》為莊子及其門徒、后學所著,是道家學派經典著作,現存三十三篇,已基本擺脫了語錄體,更偏重于專論體散文。
《莊子》藝術技巧極高。它構思奇妙,語言詼諧,多用神話傳說、寓言故事連綴成篇,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如膾炙人口的《逍遙游》,極盡想象夸張,刻畫出鯤鵬的奇異形象。《應帝王》以神話傳說引出“無為”思想。《養生主》以庖丁解牛的故事表達處世養生之道。
亦莊亦諧亦華美,它以這樣特立獨行的姿態傲然屹立于先秦諸子散文之中。
《莊子》藝術成就為先秦諸子之最,堪稱散文藝術極品。魯迅先生曾評價:“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后世很多文學巨匠均受其影響。
第三階段:戰國末期,進一步完善論說文體制,篇幅由短而長,風格趨向開拓、恣肆,代表作是《荀子》、《韓非子》。
《荀子》主要為荀子本人所著,少量為其弟子所作。
全書共三十二篇,多為長篇大論的說理散文。其論點明確,議論透辟,氣勢矯勁。如“請問為政?曰: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寥寥數語即準確闡明以禮法治國的主張。
再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多用比喻、排偶句式,論述積少成多、專心致志的重要性。
《荀子》風格沉著厚重,詞藻華美,句式整齊,講求氣勢,對后代的散文發展,尤其是唐宋的散文,有著深遠影響。
《韓非子》是韓非的著作總集,為后人輯集而成。
全書共二十卷,五十五篇。多為長篇論文,筆觸鋒芒畢露,推理論證切中要害,語言犀利嚴峻。如《五蠹》篇幅最長,近七千言,論述法家學說最合當時社會需要,通篇嚴謹綿密,說服力極強。《顯學》篇語言尖銳深刻,表達了任人唯賢的政治主張。
同時,《韓非子》多用寓言故事作為論據,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買櫝還珠”“諱疾忌醫”等。這些寓言故事也成為古今教育后輩的經典案例。
《荀子》和《韓非子》代表了先秦說理散文的最高成就。
總體來看,諸子散文內容豐富、說理性強,經歷了從簡到繁、由疏而密、由雜而嚴的發展過程,文學的色彩也愈加濃厚。
一言以蔽之,先秦文學是我國文學史上重要的篇章,它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幾千年的文學歷程中熠熠生輝。